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后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世界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跃居慢性疾病的第3位,紧随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之后,成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被称为“寂静的杀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老年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升高。骨质疏松症基金会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我国骨质疏松症的总患病率为6.6%~19.3%,平均为13%。按照 2018 年全国首个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推算,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100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据推测到2050年时中国骨质疏松症或骨密度低的患者将达到2.12亿[1]。
骨质疏松症患者自身骨骼脆弱,极易发生骨折。以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髋部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等最为常见。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造成老年人失能的重要原因。据推测,全球1/2的老年女性及1/3的老年男性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且骨折后再骨折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初次骨折患者。据统计,在全球每3秒钟就有一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每22秒钟就有一例脊椎骨折发生,这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大大增加了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生一次骨折后,再次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骨折次数越多,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就越大,骨折后第一年是再发骨折的高危阶段。其中髋部骨折后果最为严重,患者在伤后1年内因并发症死亡的比例约为20%,而致残的比例约为50%[2]。死亡率也随骨折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关注并预防再次骨折非常重要。
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确切;髋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或关节置换治疗效果良好,可以允许患者早期离床活动,特别是ERAS理念的提出使更多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受益。大多数临床医生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手术及效果上,较少关注骨折术后及出院后的抗骨质疏松治疗,甚至术后根本没有给予抗骨质疏松治疗。研究表明术后若不进行有效抗骨质疏松治疗,3-4个月后再次骨折发生率是首次骨折的4倍[3]。若术后进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则可有效减少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4-5]。
临床研究证据表明,目前临床应用的多种抗骨折疏松药物都能有效地降低再骨折的发生风险。目前临床中应用最多的包括双膦酸盐类和地舒单抗。地舒单抗作为一种具有较广抗骨折谱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在国外应用已超过10年。大量的临床证据显示其可持续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并降低患者椎体、非椎体及髋部骨折的风险。地舒单抗半年一次经皮下注射,具有患者体验佳、治疗满意度高、不经肾脏代谢等优点,肾功能不全患者可放心使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总之,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初次骨折患者虽然手术效果良好,但术后若不进行有效地抗骨质疏松治疗,则很容易再骨折。患者一旦出现再骨折,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希望临床医生对骨质疏松初次骨折患者开展骨健康状况评估,术后给予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尽早干预,坚持治疗,对骨质疏松患者实施规范的随访和监测,提高治疗依从性,降低再次骨折风险,最终使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