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戏《梁秋燕》中的华县高塘地区民俗风情

邮箱:3125136050@qq.com


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在华县诞生
在全国宣传贯彻《婚姻法》的高潮中,一部现实题材反映农村婚姻自由的经典好戏——《梁秋燕》在华县高塘老区诞生,并迅速风靡西北,唱响全国。一曲“阳春儿天秋燕去田间”老少皆宜,唱响田间地头,红遍大江南北。“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不看梁秋燕,枉在世上转;宁舍一顿饭,不舍梁秋燕。”高度赞誉了《梁秋燕》的社会教化效应。可见,当时人们对这部戏的喜爱之情、爱慕之心,也足以见其社会影响之大。
眉户现代戏《梁秋燕》剧照 选自网络
《梁秋燕》与华县
《梁秋燕》诞生于华县高塘地区,剧中原型写的是高塘人,叙说的是高塘事,展示的是高塘革命老区的风土人情。所以说,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烙上了高塘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迹,成为高塘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牌。
《梁秋燕》剧中许多人物都能在高塘塬区找出原型。主角“梁秋燕”就是家住原高塘北村行政村梁崖的梁梅叶,“梁老大”就是梁梅叶的父亲梁金胜。“春生”就是家住朱张行政村的东京奎,“侯下山”就是家住高塘北侯村的侯某,“二嫂”就是当时区上的妇女干部,家住里寺何家村的何某,“区长”就是当时的区长东生祥,“区文书”就是家住东魏家原村的魏思良,“董学民”就是家住东窑子村的董某。
戏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和村名大都确有其地。戏中说董学民的村子叫“董家湾”,就是现在高塘镇吉家河行政村一个叫东窑子的小村庄,这个村子紧靠塬边,当时只有十多家人。
戏中人物的语言都是高塘地区的方言俗语。如二嫂问梁秋燕对春生的态度时,秋燕说:“彼此都有些意思,可一满没说过嘛。”二嫂说:“再甭吝咧些,不说了拉倒。”还有二嫂对春生说:“再甭脊背咬了抓腔子,我早都看见了。”侯下山退彩礼时,梁老大说:“不是二十万元嘛,昨成了十八万元了?”侯下山说:“你先甭急些,这两万元在我这里。”这样的话语在戏中随处可见,简直是贴上了高塘“标签”的地道方言俗语。
戏中好多情节都凸现了高塘地区的风俗民情。梁秋燕挖野菜慰劳军属,符合当时的风俗。解放初期,高塘地区的农民以种田为主,开春锄麦地是主要农活。妇女挖野菜改善生活,梁秋燕挖野菜慰劳军属就是一种最朴素的表达方式。还有,高塘地区的定亲送彩礼以小麦为主,外加一些钱。如,梁秋燕定亲的彩礼是三石(音“担”,一石合10斗,一斗是15公斤,一石是150公斤)麦子再加上20万元(解放初期货币,一万相当于现在一元钱),梁老大因为家里穷,退不起彩礼,所以硬逼女儿嫁到董家湾。这些风俗都是高塘地区当时的真实写照,具有浓郁的区域色彩。
《梁秋燕》诞生于华县高塘地区,首演于高塘,剧中原型写的是高塘人,叙说的是高塘事,展示的是高塘革命老区浓郁而独特的民俗风情,值得我们继续挖掘并发扬光大。
任何作品的成功,离不开时代的推动。《梁秋燕》是在全国解放后,随着新《婚姻法》广泛宣传,广大妇女强烈要求婚姻自主、追求爱情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虽是时代的产物,但由于表现了爱情和自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它的艺术生命必然是长久的,因而对高塘老区的影响也是长久的。
图文来源:《渭南市华州区革命老区发展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