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人性的哀歌|翻书党
(《战争哀歌》,保宁著)
关于越南抗美抗法的战争,我最初的印象来自1970年代引进的曾在江南乡村放映过的越南电影,《阿福》和《回故乡的路》。尤其是后者,那位密林迷路最后消灭了美国侵略者的孤胆英雄阿山——电影里有句台词:“阿山你在哪里?”这是阿山的战友以为阿山已经牺牲在密林里寻找他时的喊声——在故乡,方言阿山与阿三发同样的音,我三弟在村里曾被唤作阿三,也因此,“阿山你在哪里”这句话,一直作为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不朽之声,伴随着我对越南战争的认识,无论是后来读到关于奠边府大战的资料,还是看到那个被燃烧弹伤害裸替奔跑在大路上的小女孩,亦或是观赏美国电影《第一滴血》、《野战排》、《现代启示录》和《阿甘正传》等时,这句呼喊首先会回荡在我耳边。
当然,与《第一滴血》《野战排》《现代启示录》《阿甘正传》以及美国媒体从不同侧面所揭示的越战的残酷性以及反省战争对人性的伤害不太一样,《阿福》《回故乡的路》等,和我们熟悉的战争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主流一样,都是一曲曲我们熟悉的英雄主义赞歌。
中越两国政治变化之后,我基本再没有机会接触到越南的影视和文学作品,直到不久前读到博集天卷引进的越南作家保宁的作品,《战争哀歌》。
一打开这本小说,扑面而来的潮湿沉郁压抑的氛围,就迅速包围了我,透不过气来,那是全书的基调,战争带来的死亡的气息,永远挥之不去,即使在战争胜利之后。
小说中,主人公阿坚原来是一位正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的有些胆怯的青年学生,他的情侣阿芳胆大泼辣,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碎了阿坚和阿芳的幸福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阿坚不顾阿芳反对,响应号召穿上了军装,最终在军队十年,当了9年侦察兵,一年收尸队员,幸存的他,最后成为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醉鬼,颓废的无用的作家。
(河内还剑湖,保宁写阿芳拉阿坚逃课,就逃到了还剑湖。胖子摄)
这部小说,描绘了大量血肉横飞、尸骨遍野的残酷场面,阿坚身边的战友阿广、阿生、小盛子等活生生的人的不同的死亡过程,以及更多大量的无论是敌我双方的残酷的死亡场景和死地的描写,读来毛骨悚然。最后,这些战争中的牺牲,成了招魂林中的冤魂厉鬼,夜夜咆哮号叫,让经过的人,即使是在残酷的战场上幸存下来的阿坚,都不寒而栗。这样残酷而直接的战争场景描写,让人难以忍受,我很少在其他小说里读到,原谅我这样的书读得不多。
阿坚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后方的亲人们一个一个死去,各种各样的死去,或者不断接到儿子们阵亡的噩耗或哀伤而死或在痛不欲生中度日,情人妹妹沦为妓女;而阿坚们,“伴随着战场上的幸运,他一次次失去了亲近的朋友、兄弟和战友”,在挺过死亡迎来胜利之后,亲人已经死去,爱情已经不复存在,那些鼓舞自己浴血奋战的理想被战后的残酷现实击得粉碎,只有醉生梦死……
在战争这个巨大的机器面前,血肉之躯是完全无力选择的,只能随波逐流,最后或消失于大地森林之中,或困守于流逝的时间中忍受煎熬,无论是曾经怯懦经过战争也变得冷酷的阿坚们,还是曾经冰雪聪明最后挥霍自己的年华的阿芳们。那种面对困境的无力与挣扎,在战争初起,阿芳给阿坚送行,阿坚眼睁睁看着阿芳被强暴却无力解救;在战场上,阿坚既无法夺回战场上与战友们秘密生活的少女的性命,也无法从死神手中挽救身边的战友,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为了救自己女向导舍身引开美军士兵;当然,阿坚和他的战友们,即使羡慕向往热情招待他们的南方自耕农家庭富足的生活,却也曾担心胜利后这些按照老师教的理论将不复存在,“要是和平之后他们反而受苦的话,那真叫人难过啊”,可不?胜利之后又如何?
“虽然阿坚和几乎所有收尸队的弟兄都活过了战争,可他们的心,始终被无边的凄凉所笼罩。”不过就是带着战争的伤痛,困在了另一张罗网……
战争摧毁了一切,毁灭了青春,爱情,生命,一切的美好,就如书中所描述的残酷。战争之苦,战争之伤,书中描述得淋漓尽致。
经历战争的人,无论是上过战场还是在后方生活的,永远不再有平静的生活,注定要被战争的记忆和伤痛困扰纠缠。就像这本书里前线战士在战斗间隙唱的歌词:
“战争无休无止,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战争。
今天和明天,都是一样。”
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它只是人性的炼狱,只有摧毁。哪怕你是胜利的一方。真正的胜利者,其实就是战争本身,它会在战争亲历者的余生不停地燃烧战火。
(河内,越餐馆女服务员。战争,会摧毁所有平民之美平民之美。龚少摄)
但是,战争不可避免,身处战争必须承受命运的选择,就像《战争哀歌》中的阿坚。但是,在战争结束之后,选择揭示战争的残酷真相,还是不愿直面战争的残酷性,一味鼓吹英雄主义,其实是幸存者和后来者的自我战争。阿坚作出了与传统不同的选择:
“叙述那些被埋没的人的故事,抒写他们已经褪色的爱情,点亮人们曾经的梦想,这仿佛是我的救赎之路。”
“在阿坚的小说里,战争没有枪声,也没有结束。他的任务,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依然在一个独特的世界里活着。尤其是那些亡灵,那些不被人所知的感情,似乎都在这里得到了庇护。”
这才是对战争的救赎,对战争中被摧毁的人性和生活的救赎。这不仅是阿坚的痛苦觉醒,也是《战争哀歌》的作者保宁的选择。
《战争哀歌》即取材于本书作者保宁的军旅生活,他在1969年曾从河内南下参战。保宁的父亲曾在在中国工作生活,保宁曾因反对越中交战而被开除党籍。
保宁的《战争哀歌》,写战争的残酷,被战争摧毁的人生,写对和平生活的热爱留恋,没有意识形态的渲染,只有战争残酷伤痛的叙述和对生命的哀怜,人性的书写,这种深刻性,根植在人性深处,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可以说,这是我近年读到过的最好的反省战争的反战作品,堪比当年读《西线无战事》。
一部可以作为为历史来读的小说。
关于老朱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