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记忆——长江埠白布街话白布(三)
白布生意带动印染业的发展,在清末光绪1875年至民国时期,染布业为兴盛时期,当时开染坊规模最大的也首推王大顺家,他家雇佣的染衣工人多达100多人,有染布的大缸100多口。染坊工人较辛苦,当时称染布的人叫“黑手”,染布的颜料有毒。其实染布较简单,长江埠的老人刘友发、易平安等人介绍着。他们说,染布业都是传统的手工操作,当时主要的染色颜料以青、蓝、靛为主,兼有红、黄、绿等,染坊的老板将这种靛、水还有碱、硫化物等矿物粉按一定比例调匀后,由“黑手”们将水烧到一定温度后盛入大缸中,进行染色,将布均匀放入缸中浸泡即可,成色后捞出来晾干,原长江高中和医院等地为晾布晒场,这一传统工艺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
至于印花的工艺要复杂一些,刘友发老人说,当时他很小十岁左右知道长江埠街上印花的只有孙三乐家。据孙三乐老人回忆,清末他们家开始从事印花业,祖父起业,父亲上发扬光大,到民国35年即1946年他那时只有八、九岁,目睹了印花全过程。有时家里忙不过来,他还搭过手,帮忙他们家里跑腿干活送布,他们家靠土布印花维持生计。他说,印花工艺要雕版,用料主要有石灰、豆腐等。印花的雕版是较好的牛皮纸,从汉口、蔡甸、新沟等地购买,刻有各式图案花纹的雕版,如枕套上的雀鸟、花卉、被套床单上的龙凤等图案。买回来后要刷三次桐油、经过三次日晒晾干再用,这样做主要是延长雕版的使用期。然后再用螺筛筛好石灰,将豆腐与石灰捣乱搅拌均匀,拌成豆腐渣样,再放入木桶或缸中压平沉淀出清水样时再用木棒捣成泥浆,泥浆粘稠不能太稀,最后将刻好花纹图案的牛皮纸铺平在白布上,将搅好的糊料刮印在布料上,待糊料干燥后将刻板取出,再把印好花纹图案的布料送到各家染坊进行染色,浸泡洗刷除去防染的糊料布上就显现出了花纹图案。最后将布料压平整理即踩布。踩布主要靠人工打理使布料变得光亮平整。这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蓝花布印染工艺,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逐渐消失。目前长江埠白布街、陈家湾可现这样的踩布青石垇有几块,这就是长江埠白布街上印染业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