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毛脚女婿“张端阳”|原乡
(张端阳,鸡蛋是少不了的)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阳,除了裹粽子腌咸蛋做甜白酒的习俗之外,苏南常州市区及所辖武进县、旧属常州府的江阴等地,都有一个旧俗,就是端阳前要“张端阳”。
“张端阳”是吴语方言,是端阳前带着礼物看望长辈的意思。常州等地有“张节”的旧俗,通常一年有两次,一次是端阳,一次是农历八月十五,不同的节日,礼物都有不同的讲究。
在吴方言中,“张”有探望之意。
晚清韩庆邦所著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著名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第十二回有“今朝一早,我就要叫阿珠到周双珠搭来张耐”,此“张”即为探望之意。刘经庵《歌谣与妇女﹒她的兄嫂﹒江苏吴县的》有“月亮圆圆,荷花囡囡出来张娘”,其实是讲农历八月十五,女儿探望母亲之意。
所以,“张端阳”,就是端阳节探望父母长辈之意,感谢长辈父母的养育教导之恩。这个旧俗,就算是文革,也没革掉,我的记忆中它一直顽强地存在着。
探望长辈,自然不能空手前去,农耕时代,物产不丰,空手上门,人家还要招待你吃喝,说明你心不诚,所以必得备礼物。
(皮蛋也是张端阳的好东西)
(小时候端阳,我对堂姑回家张端阳最期待的,是家境较好的大姑,有时会带包黄糖回来孝敬我祖父母,那可是稀罕物,端阳吃粽子正用得着)
过去人民公社时期,生活艰苦,但乡下张端阳,还是要备好必备的礼物。有几样东西是张端阳必备的礼物:鸡蛋咸鸭蛋、皮蛋、糖,水果。
这些礼物里,除了糖之外,其余都是农村自产的。为什么要送鸡蛋咸鸭蛋皮蛋,我不知道,父母也不清楚,只知道是过去的“老礼”,“都是这样送的”。我猜测,这些东西,除了获取方便之外,大概也有生活圆满和美的寓意吧。
至于糖,这是农耕时代生活的奢侈品,在过去农村很金贵,江南饮食好甜口,吃糯米粽子,必得蘸糖,送糖,除了端阳吃粽子应时之需,更是金贵的礼物,是诚意的体现,也是送来甜蜜生活的象征。送糖,白糖、红糖、黄糖都行。今天的年轻人很难理解送糖之旧俗,其实在过去,这比雪中送炭更意味深长。雪中送炭是救急,而送糖更有祝福。
如今经济条件好了许多,旧礼自然要备,如果老丈人好烟酒,还要备烟酒。如今还有直接送钱的,虽然简单,却失去了旧俗的真义。
我看一些地方还送粽子,比如湖北《通城县志》(清同治六年版)记载:“五月五日亲故以角黍、腌蛋相馈遗。”角黍就是粽子。我和弟弟认真回忆讨论,觉得故乡“张端阳”没有送过粽子。
在故乡,“张端阳”通常有三类。
第一类是毛脚女婿上门张丈母娘丈人。这里边又分两类,跟人家女儿好上了,还没结婚,或者刚结婚不久的,这一类张丈母娘要重一些,丈母娘招待未来的或新女婿,也会隆重很多;一般老女婿了,上门张丈母娘,就是一个正常的礼节性的探望了。
这个毛脚女婿张丈母娘的“张端阳”旧俗源自何时,我不知道;除了旧常州府辖地之外,还有哪些地方有,我也不知道。明人湖南长沙人沈榜著《宛署杂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宛署杂记》是北京最早的史书之一。依沈榜所记,倒是南北方端阳有相似之处,不过南方未说是女儿节,某种意义上,算得上是丈母娘节之一。
第二类是寄子女探望寄爹寄娘。故乡旧俗,喜欢认寄亲。比如有儿子没女儿的,喜欢认寄女,有女儿少儿子的,喜欢认寄子。老传统里,关系好的寄亲,如同己出。我父亲独子,过去祖父祖母认了很多寄女寄子,关系也很好。我们哥仨,没有姐妹,父母特别想要个女儿,就在邻村给我们兄弟认了两个寄妹妹,过去两家关系如同血亲,如今一个寄妹妹客居美国,每次回家,必来看望我父母,而我们兄弟,也与她兄弟关系很好。
张寄亲,也是备好同样的礼物,进入农历五月,在端阳到来之前,父母带着孩子礼物,去探望寄爹寄娘。
第三类,是徒弟张师傅。过去学手艺,可以谋生,都是师傅带徒弟,徒弟学得好坏,全在师傅教诲,所以学艺在乡下是件大事。未出师的,或者出师后自立门户未满三年的,都要在端阳前备好礼物去师傅家“张端阳”,以感谢师傅栽培之恩。自立门户三年之后,成了大师傅的,端阳还去老师傅那儿“张端阳”,那是很客气的了,在乡下就会传颂这人有恩义品行好。过去我弟弟在厂里学车钳刨,每到端阳,都是要去师傅家张端阳的。如今弟弟成了大师傅,也有徒弟“张端阳”了。
端阳“张丈母娘”“张师傅”,这种礼俗现在也还流行着。不过这农耕时代的旧俗,将来会不会被流行的发红包盖过,我不敢说。
(本文首发2016年今日头条朱学东的江南旧闻录专栏,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