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口疮久治不愈?能用附子理中汤治吗?看明代张景岳咋看?收藏

导读: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434期

#科学真相#从昨天的文章,我们知道,如果你的口疮已经是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且出现缠绵难愈的境况。

如果你的口疮发作悄悄而来,而不是暴风雨般很快布满整个口腔,而是零星散点地分布在口腔的几个部位,溃疡面可以多也可以少,溃疡面中央凹陷、色淡或淡黄色,疮面周围粘膜充血不明显,溃疡疼痛较轻或不痛,或者呈现一种隐隐作痛的状态,这是典型的虚寒型口疮的局部症状特征。

而且还会伴随下面这些全身症状:面色苍白无华,少语懒言,气短乏力,四肢倦怠,形寒肢冷,胃寒喜暖,纳差,平时饮食不佳,下利清谷,恶食寒凉,稍进食生冷或腹部受寒则腹泻,无口渴,或口淡不渴,平时饮水量很小,头晕,头昏,劳累后病状加重等阳虚不振的症状。

那么,如果有了上述的全部或部分症状,知道自己是虚寒型口疮,而且这么长时期来用过多种治疗方法,效果欠佳,一直未能治愈,该怎么办呢?

那么,在今天的笑口常开研习社原创美文第434期文章里,我就来帮你分析下古今中医为什么要用附子理中丸(汤)来治疗。

为什么古代中医都喜欢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虚寒型口疮?

如果梳理历代中医各派,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虚寒口腔溃疡的记载和论述很多。

比如清代中医学家尤在泾在其内科专著《金匮翼》中就有下面的记载:“口舌生疮...一者胃虚食少,肾水之气逆而承志,则为寒中。脾胃虚衰之火,被迫上炎,作为口疮。其症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手足逆冷,肚腹作痛。经曰岁金不及,炎火上行,复则汉宇暴至,厥阴乃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是也。宜附子理中汤,参、术、甘草补其中,干姜、附子散其寒,使土温则火自敛也。

从上面不难看出,尤在泾在文中结合《黄帝内经》中关于口疮的论述而提出附子理中汤通过”温土敛火“的方式来治疗虚寒型口疮。

和尤在泾相似,中医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明万历年的长寿中医学家龚廷贤、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张璐等对虚寒型口疮应用附子理中汤来治疗,都在他们各自的医著中有相似的论述。

上面是古代名医的观点,那当代中医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虚寒型口疮,效果怎么样呢?

当代中医为什么也喜欢用附子理中汤治疗顽固(虚寒型)口疮?

山东聊城第四人民医院的刘东义教授从2005年开始到2012年前后的几年时间,用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疗顽固型口疮(可多发展为阴虚或虚寒型口疮)30例,结果全部有效。

河南省中医医院的张冰等医生用理中汤加味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64名,在治疗5~10天后,总有效率达到97%,这在虚寒型口疮的治疗结果上,应该是很突出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今中医用附子理中汤治疗虚寒型口疮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来说一说其中的治疗原理。

附子理中汤治疗虚寒型口疮的中医理论

附子理中汤,一说是来源于北宋官方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说是来源于宋代陈言所著的《三因极》中,但均出自于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里的理中丸加附子而成,方由炮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整方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健脾的功效,可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泄泻、胃脘痛、霍乱吐痢转筋等病症。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附子具有”温中,金创“地作用,说明其不仅可以用于温中散寒,而且对疮疡有很好的愈合作用。

方中,“守而不走”的干姜在此起到了很好的“散阴火”的作用,现代药理也表明干姜具有促进胃肠消化机能、抗溃疡、抗炎镇痛、扩血管、增加血流量、抗血栓、抗病原微生物、促进免疫等作用。

我在其中一篇文章里,用干嚼甘草也能治好顽固口疮的医案,也说明了甘草对口疮的治疗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炙甘草具有“金创、解毒”的作用,现代药理表明,甘草有调节机体免疫、抗炎、抗病毒、解毒、保肝、镇咳祛痰等作用。

而方中党参、白术两味药甘平的药物具有健脾益气,可以使脾阳振奋,土厚泽虚火自敛,现代药理也表明二药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溃疡、氧化、应激的作用。

总之,对于附子理中汤,明代杰出中医学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国对附子理中汤的论述,认为附子理中汤治疗“疮疡”的功效列于所有方药之首位。


解读起来,似乎道理很清楚,但具体治疗效果如何?明天的内容详细解读一个#非常病例#,欢迎关注阅读。


本文参考文献/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2019年第9期《环球中医药》杂志王超等文章《论虚寒性口腔溃疡的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