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明熹宗天启铸币——朱由校:“做木匠你不行,铸钱我不行”

明熹宗天启铸币

熹宗朱由校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年号天启(1621~1627年),在位7年。史料记载'上(熹宗)性好走马,又好作水戏,种种机械,出人意表。又好盖房屋,凡斧斤之类,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也'。后人因此称其为'木匠皇帝'。

明朝历代帝王像

熹宗十六岁即位,初期重用东林党人,东林党势力因之膨胀,其后利用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与东林党制衡,造成明末党争,宦官集团又成尾大不掉之势。此时明朝外受后金威胁,辽东局势日益严重,内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加速了明朝走向衰亡的进程。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朱翊钧驾崩。八月,太子朱常洛即位,宣布次年为泰昌元年,但没及改元就病死,也未来得及鼓铸铜钱。熹宗朱由校接着即位,昭告天下次年起用'天启'新年号。熹宗登基后,接受了南京监督铸钱主事荆之琦关于'帝王御极,纪元必有一代制钱通行海内。先帝虽在位未久,而泰昌年号既以播告天下,宜从此伊始至天启元年,两京各处鼓铸俱造'泰昌通宝一年,次年方以天启通宝'接铸'的建议。

因此熹宗于天启元年(1621年)先补铸其父年号泰昌铜钱,称'泰昌通宝'。同年八月,工部铸完泰昌通宝钱二百万文,除拨五十万文给修陵的工匠、员役为赏外,其余存入内府司钥库。泰昌通宝钱文楷书,对读,多为光背,少数背有星、月纹,均为小平钱。一般钱径2.5厘米,重4.2克左右。此外,也有钱径达2.9厘米,大如折二钱的宽廓大样钱;也有钱径2.3厘米的小样钱。因熹宗补铸泰昌通宝钱不足一年,故泰昌钱铸造较少,版别不多。从钱文来看,'通'字有'单点通'和'双点通'之区别,'泰'字有'水泰'、'心泰'之分。

天启通宝,天启元年铸造

天启元年补铸完泰昌钱后,熹宗即开始鼓铸本朝年号钱一一天启通宝钱。

关于“天启”年号史料中有如下记载,说天启间,收贮制钱的司钥库,库中存有历代古钱,其中就有天启通宝钱数枚。史书记载,'一日,御前旧钱内,偶得天启钱大小数枚,色甚古。遍问人无知者。李永贞到直房,向累臣说之。累臣随告假到外直房,于史内及《袁氏丛书》《玉篇》等书内査出,梁萧庄、魏元法僧及南诏,俱有此年号,及万岁爷共四矣。此进拟年号之宰相,不多读书之明验也'。

明末人徐树不也讥讽道:'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北魏叛臣元法僧称帝,改元天启。国初则陈友谅(应为徐寿辉)始据江南,改元天启,明年己亥(1359年)为天启二年,四月乃又改天定。宰相不读书,年号袭古者有矣,未有袭叛臣及胜国群雄者。此则内阁刘一燝也司钥库所藏天启通宝钱应该为明末徐寿辉所铸。天启元年(1621年),以辽饷匮乏帮助军需为名,在户部设立宝泉局,由户部右侍郎管理,机构称为'钱法堂此应为户部单独设立机构管理钱局铸钱之始,其后户部逐渐掌管国家财政用钱的鼓铸之事。

同年八月,总督蓟辽尚书王象乾建议开铸当十、当百、当千三等大钱且两京十三省设局鼓铸。十月,诏命以'万历通宝'的式样铸造新制钱。天启二年(162年)三月、工部进缴铸好的天启通宝钱一百万文,七月,户部进呈新铸的大钱给熹宗御览。天启五年(1625年)十月,令两京停铸大钱,专门铸造制式小钱。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对于大钱'以后未铸者永罢不铸,现行者永行不止。

其后政府也逐渐收兑大钱用以改铸小钱使用。天启朝为弥补财政的亏空继承了万历时期开炉广铸,铸钱取息的政策。不但两京铸钱还令各省直藩司亦开炉鼓铸,且规定每年各铸钱局的铸息数额。于是出现了'开局遍天下,重课钱息的局面。

天启通宝,背“十一两”

由于开局过广,各局均以铸钱取息为获利手段,因此所铸钱的质量每况愈下。'初铸之钱,钱千文重八斤八两(合每枚重一钱三分六厘),后虽渐轻,至天启二年秋,小薄之甚,掷地即碎,仅四斤八两(合每枚重七分二厘),较初铸者少四斤矣'。小平钱几乎减重一半,不但如此,后来还在铸钱原料的配比上做手脚,由原来的铜七铅三改为铜铅各半。有些地方钱局甚至铜二、三,铅七、八掷地便碎,民间拒用。

以后朝廷虽然多次调整银钱比价关系,但于事无补。虽然铸钱取利甚厚,但因为铸钱机构相关人员的贪污舞弊成风,不是克扣铜料,就是以私铸之钱冲抵官铸之钱,因此政府并没有获得利润,多数钱局甚至还亏损,以致后来'诸局炉亦相继报罢,止存湖广、陕西、四川、云南、密云、宣大、辽东数处'。地方钱局的大量出现,使所铸天启通宝钱版别较之万历通宝更加多样此后明朝钱币背文版别开始走向复杂化。

天启通宝钱文楷书,对读,背文复杂,有小平、折二、折十等三种面值。小平钱一般钱径2.5~2.6厘米,重4克左右,折二钱一般钱径2.8厘米,重6克左右;折十钱一般钱径4.5厘米左右,重30克左右。背分无文和有文两大类,其中背有文分纪局、纪地、纪重、背铸星月标记等,尤以小平钱有背文一类版别最为复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