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质分为11种基本类型,中医体质养生,你读懂自己的体质了吗?
体质是什么?体质就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它是可以遗传的,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动态可变的。
人们通常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养生方法,以对那些好发的疾病进行早期预防,推迟或彻底消除疾病的发生,这就需要先辨别自己的体质。根据地域、气候、环境等特点,通常将人的体质分为以下11种基本类型。
平和质
平和质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而有光泽,两目炯炯有神,嗅觉灵敏,唇色红润,精力充沛,体力和脑力都不容易疲劳,对寒冷和炎热两种气候都有较好的适应性,睡眠良好,胃纳佳,大小便正常,舌质颜色淡红,舌苦薄白,脉象和缓有力;性格随和开朗;平素患病较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阳虚质
阳虚质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肌肉松软不实;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食温热饮食,精神不振,舌质偏淡,舌体胖嫩,脉象沉迟;性格多沉静、内向;容易患筋骨关节疼痛僵硬、痛经、月经推后、不育不孕、水肿、畏寒怕冷以及各种痛证等,也可能出现肥胖、多囊卵巢、糖脂代谢紊乱等一系列代谢性疾病;易于适应夏天,但对夏天开空调的房间和冬天的寒冷气候难以适应,易感染风、寒、湿等病邪,并且感染病邪后病邪易于向寒转化。
阴虚质
阴虚质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体形偏瘦;手足心热,容易上火,口燥咽干,喜冷饮,大便干结,皮肤干燥,舌质红少津,脉象细数;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易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失眠症等病;易于适应冬天,但对夏天难以适应,不容易耐受暑、热、燥等病邪,并且感染病邪后病邪易于向热转化。
气虚质
气虚质以疲乏多汗、气短懒言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肌肉松软不实;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活动后容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边有齿痕,脉象弱;性格内向,不喜活动;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疲劳综合征等病,病后康复缓慢;不容易耐受风、寒、暑、湿等病邪。
血虚质
血虚质以面色不华、唇色与指甲淡白、心悸疲乏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体形偏瘦;面色不华,精神不振,疲乏无力,头晕眼花,失眠心悸,舌质颜色淡白,脉象细弱;性格内向,胆小,不擅交际;易患贫血、偏头痛、心悸失常、失眠症、月经失调等病;不容易耐受风、寒、暑、燥等病邪。
痰湿质
痰湿质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中黏膩或有甜味,喜吃肥甘甜黏食物,舌苔厚腻,脉象滑;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好静不好动;易患糖尿病、中风、冠心病等病;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的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湿热质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形体中等或偏瘦;面垢油光,面部容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体困重疲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膩,脉象滑数;平时容易心烦急躁;易患疮疖、痤疮、脂溢性皮炎、肝炎、膀胱炎等病;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潮湿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寒湿质
寒湿质以头身困重疼痛、畏寒怕冷、苔白厚腻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形体中等或偏胖;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头身困重疼痛,精神不振,舌质偏淡、舌体胖嫩,苔白厚腻,脉象弦滑;性格多沉静、内向;易患关节炎、水肿等病;对冬天的阴雨及春末夏初梅雨气候,潮湿或气温偏低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血瘀质以皮肤颜色晦暗、舌质颜色紫黯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胖瘦均见;皮肤颜色晦暗,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颜色黯淡,舌质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象涩;心理特征多见易烦、健忘;易患癥瘕及痛证、血证等;对寒邪的耐受性较差。
气郁质
气郁质以精神抑郁、忧虑脆弱为主要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形体瘦者为多;精神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总认为自己不如人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敏感多虑;易患抑郁症、神经症及其他精神病;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难以应阴雨天气。
特禀质
特禀质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拥有过敏体质者一般形体无特殊,平时无明显不适,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慢性病。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脑积水、癫痫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指导专家
职称/学历: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任职单位: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文献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湖南省高血压与卒中专业管理委员会副会长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负责人
以上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更多中医健康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