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用多种形态来表述世界
规矩只是群氓的约定
与自然何干?奈天而何?
上篇
自然本源本非一定。它之所以呈现出一定的形态在人类面前,只是因为人类对之形成某种约定,以某种形态将其进行表述。
此某种形态,可以是语言、音乐、绘画、数学、物理等等,而语法、音律、定律等就是某种约定。因有了约定,形态才得以稳定、固化、传播、交汇、互补等等方式,生成、成长而得出某种形态的系统性存在。得以存在的系统性形态才能对宇宙有所反映,让人类得以感知。
只有了解某种形态的约定规则的人,才能以该种形态来理解宇宙在此形态的反映。最直白的事例就是现代人与原始土著人在宇宙理解上的巨大差异,而当土著人学会了现代人的语言后,宇宙观才有可能改观。现代人的语言规则就是一种全新的约定,土著人掌握了此约定后便能逐步以新的形态来映射宇宙。而当现代人学会了土著语后,也能发现到一些奇妙的宇宙映射。
虽然土著语形态映射出的宇宙可能很荒诞,但是谁也不能断言,它全是错的,不应该存在的。实际上它就是存在,以那种形态存在。
因为宇宙的形态是多样的,我们所看到的所理解的只是其中一种映射,不同于动物的理解,不同于植物的理解,不同于金木水火土的理解,不同于地球整体的理解,不同于月亮,不同于太阳……何况人类自身的理解都各所不同及多种形态。
那种试图以一个约定规则而统一意识,妄想以一个理解规矩而划一形态的思维除了狂妄无知便是别有用心。正如所言:规矩只是群氓的约定,于自然何干,奈天而何?
人的约定无法改变宇宙的本源,人类也无法描绘宇宙全部的形态。但是人的约定却真真切切的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实实在在地改变着自身的存在。
人类的每一次伟大的进化都是基于一种新的约定,基于一个对宇宙新的表述。且不论从结绳记事到文字产生这么复杂的进化,只需举一个简单致极的事例。那就是数学符号化。当数字元“123”的出现,从本质上而言等同于“一二三”或“One two three”的文字是同一类的约定,但是从表述形态上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中折射出的宇宙形态是如此清晰,如此易于观察,甚至易于把握。谁都会承认,没有数字的符号化,人类科学将只能停留在低层次阶段,无法产生现代科学,也就无法进化到现代文明。
在文明的发展进化过程中,人类约定的形态同样在不断发展进化,从而进一步促进,或是拉低文明的发展。是的,一样会拉低,甚至倒退。
文明发展至今,人类社会又到了一个新的爆炸奇点之上。(赘叙一句:人类文明再怎么爆炸,对宇宙而言,也只不过是一粒灰尘的扰动。)所谓奇点,就是将发未发的点。将发在于各种的约定多而近于完全,各样的形态丰富且近于直观;未发在于正在形成但仍未形成一种及多种全新的约定。它们的全新性可以类比于文字的发明或是牛顿力学的创立。在其基础上,人类可以一种或多种全新的形态来表述宇宙,它们的全新性可以比拟于发现地球是圆的。
需要指出的是,此说的爆炸不是用来描绘现今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商业及社交,也不是用来描绘现有技术的创新发展、迅速的迭代。无人机也好,无人驾驶也好,火箭回收也好,都是现有技术上的提升,哪怕是量子计算机的实现,也只是一百年前的约定学说的实现。至于互联网思维,最有爆炸性特征,但也只是奇点内中的一点,是全新约定里的一块结构部分。此说的爆炸是未来之景,今日无法想象,犹如百年前无法想象今日之景。
奇点犹如农历中的冬至之日,新阳初生之时,并非立时可见。可见的是各类的约定在涌动,各种的形态在交织。一些新的约定正在形成,一些新的形态正在产生。但这些并非是全新,全新的定义要赋予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的基础性约定只能定义为全新。
这一种或多种全新的约定几乎不可能再有一个人,像阿基米得或牛顿那样横空出世开创,必是由数个人或是数群人分阶段分结构的进行。百年前量子论的形成便是如此,其集合了多个闪闪发亮的名字:普朗克、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等等,就算是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也只是负责了理论的推导部分,实验等工作全是他人所为。
何况到了现今互联云联的时代,一个新约定可能是由A发出的预想,B指出方向,C提出命题,D进行论述,E开展实验,F转化应用,G传播推广……A、B、C、D、分别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或者说一群人更为合适,他们通过互联网连接,借助云端分享。与百年前量子论的推动过程一样,但是速度!速度将会快很多很多。以前几十年的历程将可缩短为几年甚至几个月。而正因为速度,约定的多样性也会多很多很多。
下篇
传统而言,将约定宇宙的表述分为四类,人文、科学、艺术、宗教。但实际漏掉了一种,即“生活”,用英文live来表述更能涵盖其意义。既然约定对宇宙的本源没什么影响,影响的是人,当然要将人的生活也归于约定的一类。“生活”即是约定的一类,又是各类约定的应用。当了解生活是为一类约定之后,就不难理解约定是多么多么多样,就不难明白这个宇宙这个世界的形态表述是多么多么丰富。
当今世界存在着少数几股强大的势力,从他们自以为是的意识出发,力图推行他们自以为是的单一形态。此处不必与之讨论辩驳,约定的多样性难道不是不证自明的公理吗?形态的丰富性难道不是存在且永在的事实吗?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全新的一种或多种约定正在奇点之上,在此需预言的是几种重新约定的可能性。不必待到这几种约定的最终达成,就算只是在达成过程中,所带来的几近颠覆的壮丽感受就足以令良人欣悦振奋,令妄人颤抖,那几个单一形态化的企图就可能不攻自破。人类的文明在抖落几只跗骨之蛆后,将上升到全新的展面。
在人类的五大类约定中,人文、科学直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艺术、宗教而是间接地推动,起着催化剂或摩擦剂的作用;生活的约定则太多复杂性。为此,先只是预想人文与科学的全新约定。而人文与科学的基石分别是语言及数学,便以此二种约定为预想之体。
一、全新的语言
关于语言的全新约定,其实有数种已经是进行时,而非预想。在此只需将其指出来,并加之以一定的概括,使之具有系统的初构预设,而作为约定以使之清晰。
人类语言自诞生之日起,就是多样的及不停不停地变化着的。长久以来,这种多样性是以数个大枝干为主线。变化性也是以平缓为主,间之以短期的剧变。但时至今日,多样性的枝干彼此生发剧烈的碰撞交织,变化性的周期急剧压缩。此二点即为语言新约定的两个特点,即:主体性枝干交织的特点与时间性加快的特点。
而最大的特点在于语言的分权化。这得益于传播的即时性、获得知识的便利性。沟通渠道的畅顺多样,必然化解了语言的权威性。这不只是指发布者的权威,而更是指语言本身的权威。所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用语越来越没有了权威感,通俗地讲就是越来越“通俗”或是说“接地气”。 对应地,语言也变得越来越集权化。因为传播的迅速和受众面的巨大,导致一部分声音具有了相当大的权威。值得注意的是,此与前述的分权并无矛盾,在“通俗”的语言中掺之以“惊人之语”便是夺权的方便法门。
语言的复合化与解构化。文字+图片+动图已成文章的标配,文字+表情也是即时通信的应有之义,充分说明了人类的语言已经进入复合化时代。语言不再分为文字、声音、图画、动作等数个枝干,而是复合为一体。不久将来,还会复合进触觉,味觉等等。通过复合化的语言,表述将变得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这类复合性语言的语法,是在约定俗成地形成。此语法之多,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总结归纳及掌握。这就直接导致其应用的分众性,也进一步加深了语言的分权化。
语言再复合化的同时,也被解构,原有严密的语法体系,已经被打破,字音字义被随意篡改借用,篇章被以诗一般的形式一句一句地分解。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解构规矩,正所谓“规矩只是群氓的约定”,导致语言的进一步分众化分权化。
以上几点论述对语言新约定现状的归纳,接下来就要提出一个预想:立体化语言。立体化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复合化语言,但不是人群之间的自发性的复合,而是经过精妙设计(或者说“发明”更为确切)的复合。立体语言将有丰富的词汇、严密的语法规则、确切的语意解释,它能将巨大的信息量贮存进去,就象是放进一个立体容器内,而非如传统语言的平板之上。当应用它沟通时,巨大的信息量,经过立体化的解释而被瞬间还原。最佳的应用就在于仿真的人工智能,由于不是传统的线性解释,由智能程度,将数量级地提高及准确化。而人类自身通过它(当然有手机作为辅助),不但是各国语言及哑语盲文等不存在任何障碍,各自所要传达的东西能立体的表述,而不存在表达的错漏。
当然,如果立体化语言真的被发明出来,人类很快就会被真正地异化成终端,与自身创造的AI完全同化。
二、全新的数学
在当今的突飞狂飙中,相对于语言的受激而变,数学受到的冲击极小,虽然“此变”因技术而生,数学为技术根本基础。也许是因为原有语言已不能将如今变化的世界完全表述出来,数学却已经够用了。
但是,真的够用了吗?
表面上看来,科技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地爆炸式的前进着,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而深层次去看,基础科学已经处于瓶颈之中,此瓶颈不是受阻不能前进,而是前进几乎到了尽头。不是说没有了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而是无法给出恰当的表述,于是以一些玄妙的说法来填补。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量子论中那些玄而又玄的部分假设。科学至此进化到了玄学。
要将科学重新从玄学拉回到科学,就必须来一场重新的约定!
而为数学引入新的约定就是基础之基础。
也许是因为现有数学成约二千多年来,经由牛顿、高斯、庞加莱……这些神一般的大脑推演,数学的表述已经几近园美。人类已经完全习惯,完全满足于现有数学,已经忘记了它也只是人类的一个约定,而不能代表宇宙的真相,虽然它揭示了许多宇宙间的真理,但也只是宇宙真相的一部分,一个侧面。
当知数学的约定可以有无数种可能,犹如语言中的方言一般。(当然,有绝大多数的可能约定实用性不强或是适用面太窄。)在此要预想的三种,只是可能性其中的一部分。
在展开预想之前,有必要举一个例,以资佐证其实现的可能性。这个例子发生不到百年前,几乎历历在目,而且就是推动如今大爆炸时代的原动力。那就是二进制。也许二进制在古代就有了小范围的运用。但是只有在现代将其进行系统化数学推演,也就是真正地约定,其带来的力量就无需赘述。
在此提出预想的数学新约定有这样三种:自适性多进制、数图的重启新用、无间型数学。
1、全新的多进制
也许是因为人类各大文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十进制为数学约定的基础,已经应用了这么久的历史。似乎就当十进制是宇宙的根本数学进制。而实际上宇宙根本不存在多少进制。就是人类自身,也共存着多种进制。除了二进制现在占据了人类社会的很大领城外,多种进制也早已随处存在。最浅显的例子就是时间的计算,真是多种进制的复合体:有60进制,有12进制或24进制,有30进制和31进制,有365进制和366进制,还有10进制和100进制等等。试想如果简单地以10进制来表述时间,人类世界将陷入怎样的混乱?
时间的计算正就是一种自适性多进制。对此作一初步的约定:自适性多进制就是对所表达的对象不采取固定的进制,而是根据对象的不同部分、不同阶段及不同应用选取合适的进制进行计算,以达到相对单进制更为清晰及准确的表述结果。
因其在初步预想阶段,除了时间计算之外就无什么好例子可举。以下以一个简单的运算当作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在十进制下,8÷7=1.14285714……结果是无穷尽小数。(当然这是借用的表述,7进制下的8÷7应为11÷10。)这有何用呢?当然有用,一是表述简洁,二是结果准确,无需不用那么一长串无穷尽数,用“约等于”或是“四舍五入”之类的附加约定。这么简单的例子也许说明不了什么,而在实际的复杂运算,或是精确度高要求等情况下,自适性多进制就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也许通过其运用,无理数将能表述为一个常数,那个著名的“π”将不用特殊记忆力就能轻松背诵。三是可能从改换进制的角度来破解“无解的”数学难题。
2、全新的数图
数图,顾名思义。就是以图表数。用图形表述数,以图形的变化来表述运算。此定义是类比依据文字表述的数字“一二三”及符号表述的数符“123”而来。
以图表数并非是新的数学约定,而是古已有之,先于数字与数符,或可以说是先天有之,亘古排列在九霄的星辰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然这先天的图形并非人类的约定,亦就不能为人类所运用。原始的数图当是摆在地上的一根根草茎树枝,一粒粒石子贝壳,和沙地粘土上一道道刮痕。在此原始数图上,人类开始了数学的探索,数图除了演化成数学与数符外,自身也在演化成不同的形态。中国的算筹及更高级的珠算便是此中的杰出者。
这就是算筹的示意图
这是算珠的示意图
此二者将图形的变化用来表述运算功能,这种功能堪称不用电的计算机。此运算功能在世界长期占据领先地位。特别是珠算,直至19世纪80年代还在中国大范围的使用。
这就是筹算示意。
这就是珠算示意。
所以此处所言的新约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数图的重启新用,当然是需对其创新与提升。
如果计算机的发明者阿塔纳索夫是中国人或是对珠算非常了解,那么计算机基础电路设计就可能不是基于图灵与冯诺依曼的二进制体系,而可能会选择珠算的数图体系。有什么作用?快!当然是快!一个数图基本电路,会比二进制基本电路复杂不少,但是运算量可能是其5倍,而这只是个位。十位,百位,位数越大,量级越大,对应的速度就越快,快好多个数量级!可能第一台“数图计算机”的速度就堪比奔腾386。当然它当时的大小就不是一个房间,而是一幢大楼。但,这又有什么所谓呢?
以现在的思维回望,珠算是非常适合移用为电子计算语言的。当拨动珠算的手不是人手而是电流时,其运算速度之快是难以想象的。
新的预想是,将算珠进行立体化创新,即成立体性数图(可名之为“数体”),其表述的数学信息量将是个巨量,其变化而得的运算量将是个海量。如果将“数体”应用到计算机的设计,它的计算速度将可能超过还在研进的量子计算机,而且对现有相关的材料及制造工业不会造成多少冲击与浪费。
上述是以珠算、数图乃至数体说明算珠在计算机上的可能应用的巨大前景。而数图或数体的约定可能性还有很多,值得人类去发掘。
3、全新的无间性数学
以上两个预想都不算完全全新的约定,而接下来要探讨的约定则是全新,横空出世的全新,那就是“无间性数学”。
两千五百年前,希腊哲学家芝诺提出了著名的“飞矢不动”等几个悖伦成了千古不解的难题。先大致综述一下芝诺的思路:一支飞箭从a点射向b点,要先飞到到点ab/2,并在瞬时静止在这点上,而需飞到1/2点上,必又要飞到1/4点上,无穷细分下去,飞箭永远飞不出而是静止态。一部分人直接将之归为繆论,而不去思辨。一部分思辨者却掉入了此论自身的陷阱。破解它的要领在于:空间并不是由无数个点组成,根本不是存在那所谓的点;时间也并不是由无穷多个短时间连成的,不存在那个所谓的瞬时。空间是连续的,时间是相连无间的。
人们之所以总愿臆想空间是由无数个点组成,是因为所观察到的任何物体都可以分割、分割再分割。尤其是分子原子的发现以后,更是没有什么是连续不可分的了。但是忘记了所观测的所有对象只是物体而非空间。有间隔的是物体,而非空间。推演可得一个公理:“静有隙,动无间。”
人类基于数图而演化的数学体系,实际是用来表述物体的约定,而不是表述空间;是用来表述有隙的静止,而不是表述无间的运动。经牛顿等大家发明的微积分方法,可以用来近乎完美地表述无间的运动、连续的空间。但这只是近乎完美,而不是真正圆美。到原子以后的微观世界,就似乎失去了效用。于是产生了量子跃迁理论。因其又近于完美的表述了微观运动,所以量子论备受推崇。用其来解释芝诺悖伦,简直是量身订造。但这又只是近乎完美,而不真的圆美。这个“近”是基于普朗克天才而大胆的取巧。取巧在于他“找到了”那个“点”即量子常数h,从而将连续的空间进行了切割,巧妙而又硬生生地令空间有了间隙,令运动有了间断,从而令“不动的矢”飞了起来。但这只是群氓的约定,于自然何干?所以量子论被发现民有大量的不足与漏洞。由于力求完美,量子论的信奉者不惜一切地企图弥补,导致生成了各种奇思妙想,几乎又将科学推到玄学的地步。
但是近乎始终只是近乎,偏差始终就是偏差。用基于物体的数学始终无法表述空间;用基于静止的数学始终无法表述运动。要想真正表述空间运动;就必须对数学重新定约,那就是无间性数学。
无间性数学不是基于一个个数字或数图,而是采用表达连续性的无间数。无间数不是用具体的字符来表示,而是以空间及运动来直接表示。它的运算是空间的变换及运动的交互。
无间性数学脱离了物体的表述,其抽象性前所未有。就导致它极难为人接受,更难搭建成形。
无间性教学的诞生将是与它的演算工具同时诞生的,可以说是共生同体。这演算工具不可能是纸,也不可能是静态的。它的可能性是一个全新的计算机,此计算机的基础单元不是现有的晶体管电路,而是基于微粒的直接运动,比如可控电子的运动碰撞。碰撞结果不是由数字量化表述,而是直接表述运用。
无间性数学有朝一日成立成熟后,将会产生一个简化的分支,以供人类日常交流,看上去就像手语。
关于无间性数学的约定是一个全新大胆的预想,它也许能实现,也许因为超出了人类智慧永远无法成形。以后,人类将还会出现更多更大胆的约定预想,有的会实现,有的不会。只要人类存在,关于约定的多样性及变化性也同时存在。认识及此就应知晓不同约定之间的包容性,不应去规划统一某种约定,用强权迫使他人接受。如此必将失败。每个人都有权利选取自己相信的约定来表述宇宙。而这,正是每个人自己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