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可耻但有用:什么样的逃避才是有用的逃避?

发布时间:2020-10-26 

提到逃避,很容易联想到“逃避现实”、“逃避心理”等等,这种趋利避害的人类本能行为似乎被完全定义为“不好的”。

我们会逃避很多东西,论文截止日期、工作面试、亲密关系中的冲突、生活中的责任,现代生活的压力让人常常想要逃离,寻找一个可以喘息的空间。

但是,有一类逃避,却可以让你的生活焕发新生。

01

最近,“打工人”这个词火了。无数的网友自制表情包,连朋友之间聊天,可能都会先问候一句,“你好,打工人!”。

早年的“社畜”,如今的“打工人”,变化的词语,不变的是上班族对于工作中所承受压力的一种宣泄。

想象一下这样的办公室场景:

小小五人的办公室,却能拉出4个微信群,你却是被唯一漏掉的那个人,却无法多说一句;

老板分配了棘手的任务,众人却一致将你推了出去,你也无法多说一句;

大岛凪,就是这样一个在公司受尽碾压唆摆的低气压社畜。她全身上下都散发着“便利贴老好人”的气息:不出挑、不挑战他人、不悖离群体价值,为此委曲求全,忍气吞声。

在男友面前的小凪,掩藏了自己的天然卷,每天都要背着男友花一个小时将头发拉直改造,费尽心思只求得到一丁点的关心。

每天无形的压力让她周围的空气逐渐凝滞,生活像绷紧的弦,终于有一天,断了。

这位28岁的失恋失业女青年,选择了逃避现代生活,决定遁世

这就是豆瓣评分9.0的漫画改编作品《凪的新生活》,讲述了女主角这样一段有关逃避的故事。

小凪的逃避,就是辞职分手、更换手机号和一切社交软件,搬去平民郊区的她,试图切断和从前的一切联系。

而在这里,她恢复了属于自我的天然卷爆炸头;在这里,她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经历了一段重新发现自我的旅途。

这段旅程,就像剧中活得最通透的奶奶说的一样:人活一世,最先出于求存,尔后出于求知,最终归于求真。

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中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小凪在逃避中,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原来她并不需要从他人身上获取赞赏和认可,也不需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隐藏真实的自己,她在逃避中获得了可以重新呼吸的养分,她的自我得以重生。

最终,回归本真的小凪重回职场,以一个崭新的自己开始了新的旅程。

逃避虚假的自己,就是有用的逃避。

02

小凪的故事,在真实生活也同样存在。

NHK电视台著名纪录片栏目《纪实72小时》曾对一个奇怪的男人进行了连续3天的贴身拍摄。这个奇怪的男人,在2018年6月出现在Twitter上,出租自己,却什么都不做。这样奇怪的租赁业务,却在Twitter上粉丝高达11万人。

他就是35岁的森本祥司,他的故事被改编成日剧《出租什么都不做的先生》。

而对与他从事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工作,森本是这样说的:

·「平均每天3到4个委托」。

·「就是在那儿呆着,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做」。

·「生存问题靠存款解决」。

·「没什么规划,对这个工作就是试着做做」。

与我一开始的想象不同,森本有着一个1岁半的孩子和一个贤惠的太太。

据太太回忆,森本是从孩子9个月的时候开始做「什么都不做先生」。而他原本的工作是在出版社做着教材编写的工作,但在工作3年后辞职了。在那之后换了许多份工作,但好像每份工作都无法适应。

“这种日复一日做着同样工作,见到同一帮人的日子,并不太适应。”太太这样回忆当初丈夫与自己说的话。

这听起来像是普遍存在的职场适应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我们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忍忍就好了,谁不是这么过来的”。

森本一家,对此有着不同的态度。

森本的太太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这个决定,虽然在最初也感到十分不安,但在逼迫丈夫继续尝试不适应的生活和想看到家人的笑颜之中,太太选择了后者。

虽然纪录片中没有详细对森本的心理做更多的访谈,但从他房间中大量的书籍和委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来看,选择更换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对森本来说更像是一种中年危机引发的自我探索。

森本用这样的方式,逃避了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

而在他的新业务中,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奇奇怪怪的委托内容。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什么都不做”,但其实森本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一面。他表现的太“平常”了。在他面前,什么样奇怪的委托好像都是本应合理存在的。面对这样一个人,你就像是面对一个平和的邻居,你们在轻松的聊天。

有人感叹:森本其实做着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啊,给委托人一个得以“做回自己”的空间。

对于森本来说,这样的生活经历也是他的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各式各样的烦恼的过程中,也能令他自己慢慢放松下来。允许自己在这样一个暂停过程中,重新思考和感受属于他的生活。

艾里希·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这样说道: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只有逃避别人期望的生活,才有可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远方。

03

无论是小凪,还是森本,他们的逃避之所以有用,因为他们逃避的东西,本身就属于别人

李松蔚老师在《逃避是问题,是因为你并不真的理解自己》讲过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个有「电梯恐怖症」的来访,不管多高的楼他都宁愿走楼梯而不是坐电梯。他的理由是电梯有出事故的风险,他查过资料,认为这个风险的概率极低,但是没有办法彻底避免。李松蔚老师肯定了他的想法,是存在那百万分之一的风险,不坐电梯对他来说是更安全的选择。可是他反而更加困惑了。他的生活中,所有人都嘲笑他胆小,试图让他承认风险并不如他想的那么大。那些声音如此强烈而一致,以至于他真的以为自己跟正常生活完全脱节了,他在「心理疾病」的作用下,错误地逃避了一种正常人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即使他经过自己的研究,确认认为存在风险,他也认同了他人“为这一点风险就要大惊小怪”的质疑声。

我们每天都会活在无数的声音之中,来自父母的,来自老师的,来自朋友的,来自同事的,来自报纸媒体的,而到了互联网流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之后,我们突然就被淹没在了声音的海洋中。

每一个声音都代表了一种价值,一种期待,我们常常不加思维的把那些声音认为是自己的。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认为,完整人格需具备自由、勇气、爱以及意志等特点,只不过,在漫长的成年期,“当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赞赏而采取行动,这时行动本身会让人赤裸裸地回想起自己的怯懦,以及缺乏自我价值的不堪”,在这一套认同系统的影响下,“让父母开心就能获得赞赏”的逻辑,迁移为“让老板开心就能升职加薪”,不仅没有被纠正,反而作为“社畜的自我修养”,被奉为金科玉律,令人胆小怕事之余,也让我们离真正的独立人格渐行渐远。

逃避这些声音,才能听见真实的内心。

你永远无法用别人的地图,找到自己的路。

作者:徐徐Tessa
公号:萤之光心理
心理咨询师
尝试自我表达的路上
责任编辑:一只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