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朱家如:话说泊岗

摄影|王绪波

话说泊岗

泊岗历史悠久,夏商周时为扬州、徐州、青州分辖。春秋战国时,地属“吴头楚尾”。秦统天下后,属盱眙县,直至民国。州县设置虽在不同朝代有变更,可泊岗均属盱眙县。民国二十一年隶属新县嘉山。1940年,泊岗属盱凤嘉县。1948年,盱凤嘉县政府改为办事处,治所就设在泊岗安全村。解放后,泊岗划归到新嘉山县。1994年嘉山撤县改明光市,自此,泊岗正式成为明光的一部分。

地处皖苏交界、淮河入湖口处的泊岗乡,四面淮河环绕,形如小岛。岛上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素有淮上宝岛之美誉。全岛面积22平方公里,居民2万来人,辖4个行政村,是滁州市唯一的淮北乡,也是千里淮河上唯一的岛乡。

俗话说“走千走万,赶不上淮河两岸”,地处淮上宝岛的泊岗, 原先并非孤岛,由于自然造化与后天多次治水得以形成。解析泊岗,高岗之处停船靠岸。2010年滁州市一位领导到了泊岗与我交流,泊岗好地方,乃“停泊现代人类的地方”。泊岗究竟来历如何?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答案,近日有朋友问及我,可能因为我在这里工作过五年多,加之平时喜欢翻阅史志。试从历史地理附带传说,浮浅做题,抛砖引玉,与方家探讨。

老子为道言,水、利害兼得,她包容,任何容器都装的下,润物无声,万物生长离不开;她从高到低,力量无比,势如破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泊岗所在的潘村湖是冲积平原 ,淮水环绕,淮河自浮山入明光境,沿明光东北边界下行,右岸多为洼地。清宣统二年(1910年)堵住淮河大沟口,修筑陈庄大坝;民国八年(1919年)沿淮筑起小堤;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政府招募灾民修筑堤防,浮山以下淮河改经泗洪县双沟东南切岭直入溧河洼,仅筑自浮山至泊岗段,嘉山县始有淮堤。

1950年7月,淮河大水,全县淹18万亩,倒塌房屋6931间,受灾人口6.2万人。1952年治淮委员会成立泊岗引河工程指挥部,并于此年冬季调集滁县、宿县、六安三个专区12万民工,5万劳教人员,开挖泊岗引河。1964年泊岗老窑排涝站开工建设。1984年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兴建老窑电力排涝站。1999年怀洪新河泊岗圈堤影响处理工程开工建设,加高培厚圈堤。

纵观历史,泊岗始终与水交织。水养人水育人,有水方有人,有人才有文化。泊岗乡是安徽省文物保护之乡,安徽省环境优美乡,安徽省优秀旅游乡,安徽省森林城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泊岗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1953年秋,由华东地区文物工作队牵头,安徽省考古所和原嘉山县文管所协助,展开泊岗考古勘探工作,并分别于1974年和1981年在泊岗东岗坡面上一米多深的文化层里挖掘、清理出石斧、石凿,砺石等石器11件,灰红两色陶片300余件。据专家鉴定,该遗址属早期新石器时代。在1953年泊岗引河工程中,还发掘出古代不同时期的文物378件。其中有陶、瓷、铜、铁、石、玉等不同类型的器物。有商代青铜器、汉代陶器、宋代瓷器。此外还发现两千多年前较为完整的石斧两件。这些文物,现藏于江苏南京博物院中。其中出土的四件商代爵、觚、斝、罍等青铜器,制作精美,很有特色,为研究我国古代商民族与淮夷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诸多的古迹中,古刹名胜也给泊岗增添了不少神奇色彩。如铁耙耙和尚的代唐寺(红云寺),为盐引(经营证)失而复得所修的石隐庙,为纪念乐善好施、普渡众生的僧人而修建的东岳庙等千百年古刹,还有来历神秘的凤凰墩,恰似世外桃园的桃花坞等,给人类留下了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美丽传说。

从泊岗街西行一里许,有一黄沙堆积的高岗,白日阳光照耀,金光闪闪,犹如一座金山,十分壮观。这就是泊岗乡的至高点,名曰“凤凰墩”。提起此名的来历,还得从很久很久以前的古时说起。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生物繁衍生息,是中华龙的发祥之地。据《山海经》记载,龙分九种,各有新异。泊岗乃土龙所踞之地,土龙以土为生,守土固本乃其职能。那时,淮河由水龙占据,统管淮河水系。河北岸的双沟镇是凤凰栖息之地。凤凰乃百鸟之王,由龙演化而成,与龙同宗,所以又称龙鸟。由于土龙与双凤近邻相处,朝夕相见,双方不由产生了爱慕之情,由此互相来往甚密。淮河水龙,目睹此情,甚为嫉妒。于是便汇集全系之水来水漫泊岗,欲将土龙赶走。谁知土龙早有准备,从四处运来黄土将泊岗地势抬高,从而有效地挡住了洪水的冲击,逼得水龙只好向北游走。栖息在北岸的双凤,见洪水向它冲来,甚是惊慌,便急忙向土龙求援,土龙遂施掩土之法,在双沟东西两面拢起两座山头,挡住了洪水的去路。水龙无奈只好拐弯向南,绕道向大海游去。这便是古淮河的走向。经此风波,土龙双凤有惊无险,都很庆幸。由此,双方来往更密,情意更浓,遂定下了龙凤情侣之盟。正值龙凤喜庆之际,孰料水龙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游到东海,向龙王求助。龙王乃水族之首,见属下被辱,甚为恼怒,当即派手下大将九头蛟,调集三江五湖之水,协助淮河水龙重返故地,水淹土龙,沉没泊岗。水龙与九头蛟便派水族将泊岗团团围住。土龙毫不示弱,用掩土法将洪水拦住。九头蛟生性残暴,见土龙不予服输,便命水族齐上,掀起百丈高水头,向泊岗岸上冲击。土龙见形势凶险,忙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座土山挡在洪水面前。九头蛟更加恼怒,又命水族将洪水再涨百丈,土龙也不相让,将土山上升千尺。就这样,双方各施其能,水涨土亦长,直达万丈之高,相持万年之久。最后东海龙王见耗时太久,不能取胜,便将九头蛟和水龙召回,狠狠痛斥一番,不准再犯泊岗。泊岗土龙也因长时坚守,精力耗尽,累死在土岗之下。正是在土龙尽心尽职的守护下,泊岗这块古老的土地才得以长期保全。从此,无论淮河水势多大,水涨多高,泊岗都固若金汤,从未被淹,成为一块旱涝保收,人类繁衍的宝地。由此,人们将泊岗誉为“金泊岗”。

闻之土龙已死,双凤悲痛欲绝,亲自将其安葬。葬前,将自己心爱的彩色羽衣脱下,披在土龙身上,以表龙凤之情。并在土龙安葬的土岗之上日夜看守,为其守孝三年。孝满后,每年土龙祭日都来祭祀一番。据说当地居民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夜间,都能听到土龙岗上的凤鸣声,其声哀痛悲切,催人泪下,闻者无不动容。由此,后人便称土龙岗为凤凰墩。墩上常见的黄沙发光现象,乃凤凰羽衣所致,更为奇巧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当地人在凤凰墩下开挖渠道,竟挖出了一根一来多长的龙骨。当时人们认为龙骨能治病,便私下将此龙骨毁坏。后据推测,这根龙骨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土龙化石。土龙为防范淮河洪水侵袭,掩土为岗,故而得名土龙岗。

南北朝时,北魏有一杨姓官员,被朝廷罢官南迁,乘船途径泊岗,见泊岗四面环水,岗湖兼有,景色甚佳,便在此定居下来。见泊岗百姓安居乐业,景色秀美,便赋诗一首:朝乘淮舟暮泊岗,夕照金沙遍地黄;登高远眺四野景,岗下满目尽湖光。此后,人们便据此意将土龙岗更名为泊岗,俯瞰泊岗犹如银杏树叶飘逸洪泽湖畔。

图片:网络
编辑:董祖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