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东故事:归善县城、古街和桃子园
归善县城
南北朝时期南陈后主祯明三年,即公元589年,陈后主在桥东设立归善县治,但当时并没有修建城墙。
在桥东修建归善县城城墙,有文字记载,证据确凿,现在还留有遗迹的是在明朝。当时为了修建县城城墙,在桥东到处挖土烧砖,在平地挖出了许多低洼之处,于是等到城墙建好,桥东地面也到处是低洼的水塘了,这就是今天的上板塘、下板塘、塔仔湖、铁炉湖这些地名的来历,我们看这些上世纪70年代在桥东拍的照片,当时桥东的地方还都是湖塘,到处是水。
明万历三年,即公元1575年,归善县县城城墙竣工。现在的惠新东街口和惠新西街口,便是当时县城的东门和西门,狭长的惠新街是县城的主干道。;
归善县县城城墙修好后,历史上有几次重修,在民国初期,城墙还基本保存完好,惠阳县县政府成立以后,开始改建街道,拆除部分城墙,而到了1939年,当时的县长刘秉刚干脆成立了“拆城委员会”,把城墙拆的干干净净,在原城墙的墙基上修建了永平路等道路。作为县城标志的城墙没了,后人只有在这些狭长的古街里,还依稀能看到历史悠久的县城最后的背影。
明清古街
如果要去体会一个城市的历史,最好的去处就是老街,桥东的铁炉湖明清古街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它散发着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特有的韵味,几百年过去了,古街节奏还是那么从容。夕阳洒在古街的屋檐上,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又穿过时间隧道回到了从前。
构成明清古街主体的是一座座有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老街几百年历史就凝固在这些建筑物的里面,“北门街黄屋,桃子圆钟屋,金带街古屋,打石街裘屋。”这个流传下来的俗语反映了明清时期惠州四个有名望的家族,其中裘屋和种屋都位于桥东,裘屋就座落于明清古街。据裘屋后人介绍,他们家族在这里生活了四百多年,繁衍生息了13代人,从他们提供的六七十年代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裘屋门前还是一口大水塘,即铁炉湖,水塘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填平了,现在上面盖起了桥东肉菜市场。现在裘姓后人已不在裘屋居住,裘屋也显得有些破落,但主体结构依然保存完好,在这里,我们还依稀可以看出当时这个家族的兴盛。
现在的明清古街,依然人流簇拥,熙熙攘攘,在这里还能依稀看到一些了古老的行业,虽然新建的高楼群正在慢慢的挤压着古街的空间,但老街的居民生活依然恬适从容,也许他们是这条老街最后的守望者。
桃子园
在明朝以前,桃子园地处桥东边缘,当时还没有桃子园这个地名,清朝末年,惠州知名人氏张靖山在这里修建“桃子园”别墅,久而久之,桃子圆便成为这一带的通称,当时的桃子圆遍种桃树,亭台楼榭,花草假山点缀成趣,如今却几近湮没,只剩下为数不多的旧址。
如今,桃子园旧址的标志就是这个叠石而成的山门,山门造型别致,当时的游人就是通过这个山门进入园林的,洗去上面的尘土,山门上面显出十分俊秀的“梅坞”二字,可见当时桃子园的建造者是非常有雅趣的。
穿过梅屋,拐一个弯,是一座清代建筑,大门的上方,红砂岩的匾牌上面,字迹依然十分清晰。用红砂岩做匾牌,则显示出当时桃子园主人身份的显赫。
热情的张氏后人为我们打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向我们展示着他们家祖先传下来的收藏品,从瓷器到石刻,收藏之丰富显示出了当时张家雄厚的财力,这座房子后墙是重修的,里面嵌进了很多碑刻,张家后人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在文革时期,红卫兵经常冲进桃子圆抄家打砸,张家后人不得不敲开一面墙,连夜把这些石碑砌进墙里面,这些石碑才得以保存。
这些石碑中间有一块刻着汉朝一代名相张良的画像,据了解,桃子园的张家就是张良的后人,他们迁徙到广东已经有九百多年历史了。在这些石碑中间,有一块特别引人注意,石碑上面是桃子园建造者张靖山的手迹,“墨缘’两个大字遒劲有力,是用拳头写出来的。据了解,张靖山是清朝的一个将军,但和名士江逢晨交情很深,所以练武之余也喜欢舞文弄墨。
桃子园曾有一副对联在惠州脍炙人口:不深不浅湖水,半村半郭人家”,如今这对联已不知所踪,而昔日盛极一时桃子园也只剩下了这些遗迹,真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