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VS辨病论治,中医应该怎样看病?这是一个大问题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唐宋医论医案集》,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中医应该辨证论治还是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 辨病论治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唐老师很重视辨证和辨病的结合,指出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最显著的特色,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手段和方法。但是辨病论治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应该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掌握疾病演变规律。

中医学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原因,主要是具有现代医学所缺乏的整体观、辨证观、系统观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即辨证论治。但辨病论治在中医临床思维中也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也很重要。因为有些病无症状,或者当证候消失,病理改变尚未完全恢复时,如果不辨病,只辨证,往往无证可辨而失去治疗的机会。臂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的无症状期,急性肾炎水肿症状消失后仍存在蛋白尿等,这并不意味着疾病已愈,仍需要继续治疗。况且有些病如果只辨证不辨病就会误诊误治,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有一患者大便出血,时作时止,原来经辨证治疗,应用收涩止血或凉血止血法久治不愈。后来诊断是内治痔,经用枯痔法,便血就不再发作,病遂告愈。如果初期辨病把痔疮鉴别出来,就能及时治愈了,这说明辨病的重要性。又如治疗麻疹病人,麻疹的初期类似外感,如果对麻疹的整个发病没有认识的话,对于麻疹初期,光采取辨证,也容易误诊为外感疾病,就容易出现治疗上的差错。

西医的病名,崇尚同中求异,务求将病变落到人体病原体实处,虽同一病变,力求分析出细微差别,故西医一百多年来,恒于理化、检验上着力,以求取病源为贵。中医的“证”,崇尚异中求同,病变万端,努力指向阴阳五行。故中医千百年来,恒于阴阳五行上下功夫,凡大医必精于哲理、易理,以把握阴阳五行为贵,故《内经》曰:“善诊者,察色辨脉,先别阴阳。”

中医的首要任务是辨证,然后才是辨病。疾病是医学的基本概念,病指病人的痛苦之处。由于各种疾病的病因、症状、病程各不相同,因而冠以特定的病名,不论中医病名还是西医病名,代表该病的本质及特征的是“证”。每一个具体的 “证”都是医学上对该疾病某过程的特点(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与规律(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所做的病理概括,是对疾病的本质认识。任何疾病都有各自的本质变化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这些变化都是由疾病的根本矛盾决定的,由于疾病的根本矛盾不同,各种疾病也就有本质的差异,只有把握住“证”才能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因此说治病必先识“证”,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证”,一般都是对某种病的病因病机在机体演化过程的综合概括,这个过程通常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发展演化轨迹。所谓辨证论治,就是根据某种疾病的自身生理病理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某种病,然后按照疾病影响的主要脏腑组织、主要发展趋势给予调整,施以对应的专方、专药治疗,这说明“证”是关键,治疗时必须对证下药,才能抓住纲领,有的放矢。诊治疾病是一个认识完善的过程,由证到病,由病到证,目的是找出疾病的发展传变规律,以利于治疗。辨病论治一般着重疾病的整体性,突出治病的针对性,它是辨证论治的重要补充。辨证论治着重疾病体质和变化规律,同时辨证论治能充分发挥医家的创造性。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医生治病的手段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甚至对有些疾病至今仍束手无策。因此,要求我们在辨证论治时,思维方式上不能拘泥于成规,要敢于开拓创新。

许多新发病,人们一时还难以把握其整体规律性,所以临证时要求医生对疾病的每一个环节、症状、体征等,都要做具体全面辨证地分析,把医学理论和个人的经验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有人认为,中医是辨证不辨病,这种说法不妥,唐老师认为中医看病是既辨证也辨病。如《素问・咳论》:“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转则两肤下满。”《灵枢・胀论》:“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这些都是从患者的自觉症状或他觉症状来推测病变部位,是在脏,或是在腑,既辨清了证,也明晰了病,因此,我们在临证时既要辨证,又要辨病,努力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辨清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病性、病势、病机及其演变规律,以便提高诊疗效果。

唐 宋 简 介/Tangsong

唐宋,196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现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部等部门确定的第四、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教务处处长、中医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管理研究会理事、河南卫生经济研究会理事,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0部,被中央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称号。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40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潜心钻研,学验俱丰,擅长治疗脾胃、肝胆、肿瘤、呼吸、妇科等杂病,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独到的经验和系统的学术思想。

唐宋医论医案集

李广 尹国有 主编

学苑出版社

中医学苑书友会

(0)

相关推荐

  •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笔记

    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 考点 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 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生长发育★ 考点 小儿生理特点.病理特点 考点 小儿诊法概要 指诊和切诊 按诊 考点 儿科辨证的意义 考点 小儿治法概要 儿科药物 ...

  • 论病机层次与要素 1

    摘要 中医学是直接从临床中形成.发展的,所有理论没有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临床具有极大的一致性,一切临床活动都以病机为中心.病机可分为四个层次:①病机理论基础:②基本病机:③病病机:④证候病机.病机的要 ...

  • 周末分享: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之我见

    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之我见 末流郎中 在中医界,约略有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两种诊断方法.个人认为,这两种方法没有高下之分,都不乏真知灼见,只是存在一个理解和融合的问题. 证,证据.证明.在临床中,我们利用 ...

  • “经方就是好”、“高手在民间”,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才是中医学习之道

    导读:提到中医的最大优势及特点,很多朋友首先想的是辨证论治,并把其奉为中医的瑰宝.然而事实是这样的,现在很多人倍加推崇的辨证论治,并不是真正的辨证论治,而是一种畸形的中医发展模式,因为目前的辨证论治, ...

  • 辨证论治不是中医传统,中医经典都是辨病论治

    中医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辨病论治,而不是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没有辨证论治的概念. 翻遍<黄帝内经>,你也找不到"辨证论治"这四个字.相反,<黄帝内经& ...

  • 中医的未来必定是由辨证论治转变为辨病论治

    原创2021-11-02 13:31·城南花开2021 近些年以来,辨证论治的局限性越来越被临床医务工作者所觉察,很多人开始做出一些改变的尝试. 一些人是往回走,比如近些年中医业界的经方热,其中以伤寒 ...

  • 辨病论治是临床的客观要求,是中医发展的最高形式

    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归纳为传统派.现代派.汇通派等,其认识水平也大相径庭. 传统派认为中医要发展,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基本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理论,在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医根基中求发展:现代派则要放弃这 ...

  • 【坐骨神经痛--常用方--辨病论治】 - 胡来元 - 环球中医网 中医养生第一互动门户-最...

     2009-06-24 21:41:36 来"口袋推推"看有多少人在关注你! 1.四物汤加味(朱世增.四物汤加味治疗坐骨神经痛1122例.吉林中医药,1991<5>:封 ...

  •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 及经方验方。#生命摆渡人#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及经方验方. 生命医学,是医疗.科学.社会,机能.精神.环境等医学模式. 生命哲学是形神运化.天地人综合统一,致病是机体功能与意识精神双向选择,邪气与药物.环境是变化影响因素. 辨 ...

  • 中医的精髓是辨病论治

    中医的精髓是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的典范就是伤寒论.就是那几个病,太阳病等六个病.不管西医的什么病,都归类到这六个病.这个的实在意义,就是方病相应.实质是,中医的这六个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虽然西医分成糖尿 ...

  • 中医辨病论治,五味知五病:第一,口苦

    中医辨病论治,五味知五病: 第一,口苦--肝胆湿热--龙胆泻肝丸 第二,口咸--肾元不足--济生肾气丸 第三,口甜--脾胃虚弱--人参健脾丸 第四,口酸--脾胃食积--保和丸 第五,口辛--胃火炙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