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家乡的春联
隆冬已到,春节问至。每年这个时节,就能收到不少对联,多数是以广告为目的的。印刷的很精致,却闻不到墨香。最怀念还是小时候在家,写春联,贴春联的感觉。
在家的那些年,每年都是父亲写春联,我打帮手,农历二十八,或二十九,写春联,除夕上午贴。邻居家的孩子都在外面玩,我却一直守着父亲,直到他写完。开始他把买好的红纸折成条状,用他那把养蜜蜂用的薄薄的刀片裁好,剩下的裁成方的,用来写“福”字,贴在单扇门的中间。边角料用来做一些小条福。从几岁开始,我便找个小本子,记录下来很多春联,也许因为那时候我记忆力极好,所以我会背很多。父亲写春联的时候,他就看着我的那个小本子。除了这个习惯,我还喜欢去读邻居家的春联,到亲戚家读亲戚家的春联,时间久了,我自己也会编出春联来,而且完全可以对仗,也许,那时候就体现在我对文字的热爱上了。
父亲写好的春联,要一幅幅铺开晾干,我便把他写好的春联运到别处,家里的自行车上挂着,面缸上,桌子上,椅子上,被我放满了春联。最后剩下一点红纸,父亲停下来喊我,让我写:“道有”,两个字上下着写,“有”的那一横,借用“道”的走之旁,到今天,我还没有弄懂“道有”什么意思,但是我想应该是满满,丰收的意思吧?
等春联写好晾干,我就负责一幅幅收好。除夕一大早,老妈就做北方人常吃的面汤,做稠一些,多做两碗,为的就是剩下的用来做浆糊贴春联,记忆中,都是我和弟弟贴的比较多。那时候,家里的老房子,一间间的,差不多有十间,养牛一间,放牛草也要一间,每一间房子都是父母辛辛苦苦造起来,他们真不容易。每个门上都要贴,门神,横幅,弟弟负责刷浆糊,我负责贴平。每个门上贴好后,剩下的就是小条福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厨房的灶边贴着”小心灯火”,也许这就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消防知识吧。还有粮仓上贴着:”五谷丰登 “,床上贴着“身体健康”,门口贴着“出门见喜”“春光明媚”,平板车上贴着“日行千里”,连牛槽上也贴着:“牛头兴旺”,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以前碾粮食用的石滚,青色的石滚贴上“青龙大吉”白石滚贴“白虎大吉”,当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贴,后来慢慢才理解,过去的人们,对于农业的重视,几乎当作神灵一样来对待,因为人们以此为生,连碾粮食的石滚也被供奉成青龙或白虎。对联贴完后,满院生辉,笼罩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充满了喜庆。
每年,我都希望父亲早点写对联,父亲总是不同意,写好也不让贴的太早,至到除夕的上午,才允许贴,我以为父母 怕对联贴久了到大年初一就不那么红艳了,后来才知道,原来春联一帖,便不会有邻居来家里借东西了,邻居本来要来借个框啊,筛子之类的东西,一看见这家人家贴对联,就掉头就走,不再去借。也有的人家,欠债太多,早早贴了春联,讨债的便不再来讨债了。也许贴了春联,就意味着请了门神在家看管,门神不好冒犯吧?爷爷,父母说,有时候邻居来家里借东西,一帖人家就借不到了,为了邻居方便,才拖到除夕。多年后,我才明白,为什么我的父母总是能和邻里关系处的那么融洽,从贴春联上更理解了爷爷父母的为人。更留恋,那时候的邻里间和谐相处的氛围。
但是也有人家不贴对联,还贴绿对联,或紫色春联的,我不理解绿色和紫色春联的意义,只知道不贴春联,或者贴绿色或紫色春联代表着这家人家在三年内有亲人过世。2008年,爷爷去世了,2010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二回娘家,看见家里的门上光秃秃的,突然间很诧异,但又突然明白过来,原来是爷爷过世不满三年。家里似乎少了那种喜庆的氛围,尽管爷爷活到94岁的高龄,家里还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缅怀他。这种流传下来了习俗,代表了多少对已故家人的怀念,更多的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在苏州,也贴对联,但是不再像家里那么严肃,贴和不贴都无所谓,不像家乡,成为了一种文化。
我愿意家乡,会始终保持着这种习俗,以致于这种春联文化一直可以延续下去。
曹洁清 2013-1-15 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