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性原则在财务报表中的表现具体是什么??
那叫谨慎性原则,指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这是会计准则里最矛盾的一个原则。
我们都知道会计核算要真实、客观、及时。真实是最重要的,否则就可能是假账。
但谨慎性原则要求我们多计损失,少提收益,简单点理解——有可能发生的损失一定要预提,有可能的收益不得预提,这与客观真实是矛盾的。
那么谨慎性原则怎么又叫稳健性原则了呢?这里有个故事。
公司为了投资在上海买了一层写字楼,因为是核心地段,当时买的两万多一平,现在可能最少5万起步了,每年出租收益也不错。
但账显示这笔投资没怎么赚钱,因为房产每年要提折旧,扣掉税金、物业费、人工费,有时空置还会出现亏损。
公司明明大赚了一笔,账上却显示亏损了,会计解释这是因为稳健性原则。
老板很不满意——你们会计是不是太稳健了?!
稳健性原则,划掉,谨慎性原则在账务处理中无处不在,存货减值、固定资产减值、应收款项的坏账准备都是依据此原则。与之相对的,原材料升值了,房产涨价了都不能确认收益,也是因为这个原则。
听上去很不合理,这种操作明显会让利润缩水,会计不就是要真实吗,为何要如此谨慎?
主要原因,我估计哈,非财务部门(领导和业务)往往喜欢夸大业绩,隐瞒损失,如果准则不限制,财务积极配合,公司的利润情况可能更夸张,业务夸张,财务保守,也为了中和考虑。
而且资产升值很难拿到确凿的证据,比如一栋楼市价可以喊到一个亿,但往往有价无市,实际成交可能要打七折(比如恒大)。因此准则要求资产升值只能靠真实交易实现(金融资产除外)。比如公司办公楼账面1千万,市价一个亿,怎么让9000万利润体现到账上?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卖出去,自己再把楼租回来,这9000万的利润就出来了。
不能说谨慎性原则是合理的,它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价格也透明,公允价格计量的资产越来越多(现在出租房产就允许按公允价格计量),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也就越来越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