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类的起源地是中国而最不可能是非洲?

为什么人类的起源地是中国而最不可能是非洲?

——对李辉《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向前推5000年》一文的剖析和人类起源的再思考

文|黄饮冰

大概是9月10日吧, 从一个微信群里看到了一篇文章,叫做《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向前推5000年》,发表地址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作者是李辉。李辉是谁呢?我不知道,也懒得去查。不过,这篇文章却传递出一个新的信息,就是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一些专家学者不再坚持西方的标准,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距今8000年。这倒是一点新的起色。仔细看文章发表的时间是2015年1月10日。此文时间好早,可惜我以前没有看到。

这篇文章,大家可以上网搜索看吧!

但是接下来看文章,发现中国学者们脑壳依然充满着浆糊,今天抽点时间,专门谈谈对这篇文章的看法,不针对任何人。

这篇文章的进步,一是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不再坚持西方标准,把中华文明起源的时间推进到距今8000年;二是为了研究中华古史,要从分子人类学、考古学和语言文化多个角度综合分析。但是,其他的观点,依然没有突破。整篇文章,还是“唯基因论”和“非洲起源论”,其他的只是参考而已。

一、基因学说也是一个需要解释的学说

对于“唯基因论”,我这里不再重复反对,因为我没有资金进行基因研究,不清楚他们的这个基因是什么。但是我说过多次,基因研究是针对现存人类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反映人类进化的全貌,因为其他支系的人类已经消失了。人类实际就是直立行走的猿类,而且生命的智能化是生命进化的最终模式,基因研究人类的进化不具备全面性。如通过基因研究可以找到人类直立行走的基因,但为什么人类会有这个直立行走的基因,则基因本身不能告诉你原因,要靠其他的学说提供解释,这说明基因学说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解释的学说。

对于人类什么时候使用石器、什么时候使用火、什么时候发明种植业、什么时候建设村庄和城市、什么时候使用青铜、什么时候发明了文字,这一些靠基因学说就解决不了。

李辉在文章中说:“去年在Science发表的格鲁吉亚直立人的形态研究,五个同一地址同一地层发现的头骨,形态差异近于人属内的能人、匠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差别。”,李辉所作的解释是“这严重挑战了化石形态比较的可信度。现在通过DNA的研究,可以准确判断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诚然,对于可以找到的人类原始的基因材料,当然可以用基因技术判断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以用基因技术可以知道“形态差异近于人属内的能人、匠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差别”,但是,对于为什么会有“五个同一地址同一地层发现的头骨,形态差异近于人属内的能人、匠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差别”的原因,就不能用基因解释了。

“五个同一地址同一地层发现的头骨,形态差异近于人属内的能人、匠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差别”,只能说明同一时期同一地址的人类的进化的速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才会导致“五个同一点地同一地层发现的头骨,形态差异近于人属内的能人、匠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差别”。

人类的进化受地球环境(含地理环境、温度环境和地质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外,人类个体自身的因素也影响到人类的进化。同一地址同一地层的人类,因为个体体质的不同,就会导致同一地址同一地层的人类的个体进化速度不同,个体的进化不可能整齐夸一。人类的进化是一个不断进化和淘汰的过程,跟不上进化就会被淘汰,最终进化成我们这样的现代人是一个复杂的漫长过程。同一时间(同一地层说的实际就是同一时间)、同一地址人类的进化的速度不相同是人类进化的本来面貌。

“五个同一地址同一地层发现的头骨,形态差异近于人属内的能人、匠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之间的差别”,也说明不同进化层次的人,也是可以共生的。其实现代人中间也一样存在低智力的人,存在一些大脑袋、低智力、如猿类一样的人,还不是共生在一起。发现建始人的山洞里,还有人猿共生的证据,这不是更能证明人是由猿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吗?人类的进化有很多的中间形态,这才是符合人类进化原始面貌的。上面的话有点绕,但是不会解释错。

李辉所说的“通过基因组的比较,人科动物的演化谱系已相当清晰。三千多万年前猴猿分野,两千万年前人科与小猿科分开,约1600万年前猩猩亚科与人亚科分化,约1000万年前金刚族(大猩猩)与人族分离,约500万年前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分道扬镳。各种化石人科动物都可在这个进化树上找到位置。”,要加一个前提,就是这个结论是根据已知的基因材料做出的结论,反映的主要是本期人类的进化历史。没有人能够排斥在本期人类文明出现以前就没有其他的人类文明存在过。或许在有一个温暖期内进化出了比现代人类还要智慧的人类也未可知,因为地球上的未知区域还很多。

从李辉的《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向前推5000年》一文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观点,“来自猩猩的你”并非地球上唯一智能动物。李辉说:“生物学的“人科”就包括了黑猩猩属、大猩猩属、红猩猩属和我们真人属。人科动物都有很高的智力。僰猿智力相当于10岁的人类儿童,黑猩猩相当于6岁儿童,大猩猩和红猩猩能达到4岁。所以,“来自猩猩的你”并非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物。”。

人和动物的绝对区别在哪里呢?在于“直立行走”和“火”的运用。 从智力上讲,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高智力和低智力的区别,这一点李辉是正确的。制造和使用工具也不能成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因为已经发现了猴子使用石器砸坚果的实例,说明一定智力的猴子也会使用工具。但是至今为止,“直立行走”和“火的运用”是人类所独有。有些动物可以一时的直立行走,但不会永远的直立行走。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动物利用和使用“火”的证据,就更谈不上动物能够“人工取火”了。人的高级智力的来源是“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为大脑的进化提供了条件,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直立行走”。利用和使用“火 ”和“人工取火”当然是高级智力运用的结果了。

总之,我认为,基因是研究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基因学说也是一个需要解释的学说,对基因研究的成果,怎样解释是关键。

二、在人智未出现前,人类的进化由地球环境决定——草原地貌的大面积出现和由草原地貌重新演变成森林地貌是人类进化不可缺失的地球环境条件

(一)人类演变的首要环节是获得“直立行走”的新性能。只有生活于草原上的古猿才有可能获得“直立行走”的新性能,所以草原地貌的大面积出现是“直立行走”的先决条件

人类和人科是不同的。人之所以是人,直立行走是形态标志。简单说,人类是直立行走的高级智慧猿。

人类在第三纪末期已经出现,但人类的最终进化是在第四纪完成,所以说第四纪是人类的世纪。我简单地把人类的进化链归结为原始哺乳类、高级哺乳类、古猿、人猿、猿人、智人和现代人(现代智人)。

人类是沿着原始哺乳类这条线索逐渐演化而来的。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在中国发现的吴氏巨颅兽(Hadrocodium wui)。吴氏巨颅兽生活在1.95亿年前的侏罗纪。

人类历史的开始,当然应该从人猿算起,人猿是直立行走的古猿,也是古猿到猿人的过渡种。

1、怎样才能够直立行走?

这个问题基因解决不了,基因研究可以搞清楚人类有直立行走的基因,但怎么进化来的却不会知道,因为基因上没有答案。

从古猿进化成人,直立行走至关重要,这一点我讲得够多的了。

简单地说,要获得直立行走的性能,古猿就要改变在树上攀爬的生活习惯,也就是说古猿要到地面生活。古猿到地面生活,就必须发生古猿不可抗拒的大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所以我说人类是地球环境巨变的产物。

2、人猿出现的条件——森林大面积地萎缩、大草地大面积地形成

大面积的森林萎缩,草原地貌大量出现,才能改变了古猿的原始生活环境,迫使古猿适应地面生活,获得了直立行走的性能。

(二)人猿形成后,森林的恢复至关重要,否则人猿在未形成种群优势之前,就会被其他强势动物猎杀而消亡了

由森林地貌演变成草原地貌,让古猿演变成了人猿。但是草原地貌对人猿的生存很不利,所以由草原地貌演变回森林+草地地貌也很关键。

“直立行走”对于人猿来讲,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人猿未获得智力前,生活于草原地带的人猿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被其他动物猎杀,这可能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人猿的原因。

人猿的最佳生活地还是森林,所以在人猿形成优势种群后,人猿生活的地域重新演变成森林间杂着草地的地貌是对人猿最有利的,这样森林可以为人猿提供庇护,人猿也可以依靠采集种子和果子为食物;草地可以供草食动物游牧,人猿也可以通过猎捕获得食物。

形成后的人猿已经形成了直立行走的新性能,就不会习惯于攀爬了。森林中的山洞对于人猿来讲,也至关重要,重回森林后的人猿,最终会走进洞穴,形成穴居性,他们就这样逐步的演变成了猿人。

二、对新生代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地质特征的考察

所谓的新生代,是从距今6500年开始直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大概念。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生物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新生代含第三纪、第四纪直到当今时代。

(一)第三纪(古近纪和新近纪)气候变化与草地、哺乳类的进化和人类的出现

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260万年)重要生物类别是被子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真骨鱼类、双壳类、腹足类、有孔虫等,这与中生代的生物界面貌迥异,标志着“现代生物时代”的来临。在第三纪后期出现了直立行走的最高等智慧动物——原始人类。

第三纪又分为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五个时期。现在第三纪的概念好像不用了。第三纪被古近纪(距今6500万年到2330万年,含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距今2300万年到260万年,含中新世、上新世)代替。我还是习惯使用老概念,有混杂的地方请谅解。

1、古新世(距今6500万年~距今5300万年)

古新世持续了约1200万年,古新世最大特点是动物群中古老种类或土著类型占很大优势,与其后的动物群有着明显的区别。古新世还相当古老。

距今6500万年,一颗外星与地球相撞击,巨大的尘埃弥漫在大气中,引起地球温度下降。这一降温导致恐龙灭绝,为原始哺乳类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所以古新世开始时期气温是下降的。古新世的前期是一个温暖期(高温期),是恐龙等爬行动物的世纪。

距今约5500万年前,地球气候经历了一个短暂、突然而严重的“全球变暖”事件,即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突然爆发的这次全球变暖事件,导致深海温度增加约5℃,表层海水温度增加4~8℃,深海氧气含量严重降低的。这次气候的剧变对地球生物造成了很大影响,很多动物绝灭了,同时有一些动物新生出来。

这个时候,最早的真灵长类——亚洲徳氏猴出现于湖南衡东。亚洲徳氏猴是人类和猴子的远古近亲。目前还没有比亚洲徳氏猴更早的真灵长类了。亚洲徳氏猴就是这次突发的“全球变暖”事件的产物。所以我说人类是地球环境巨变的产物是有充分理由的。

2、始新世(约距今5300万年~距今3650万年)

由于受距今5500万年的“全球变暖”事件的影响,始新世早期是一个炎热期(高温期),地球气温特点是高温气候和温暖海洋。因为高温气候及温暖海洋的原因,创造出了一个时间段的潮湿而温和的地球环境。除了干旱的沙漠之外,地球表面几乎完全被森林所覆盖。极地地区的森林面积广大。

始新世早期最令人注意的是,原始的现代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距今4500万年,人类共同祖猿——中华曙猿出现在江苏溧阳上黄水母山。中华曙猿是目前最早的古猿。

在始新世中期开始气候变冷。始新世中期开始的气候变冷致使地球到了始新世末期时大陆内部开始变得干燥,在某些地区,森林分布区域萎缩

气候变冷导致了此时新发展起来了草原,但新发展起来的草原仅限于河岸和湖畔地区,还未扩展至平原地区和现在的热带或亚热带大草原地区。

这里可以看出,气候变干变冷是森林萎缩、草原出现的气候条件。

气候变冷也导致了季节变化的出现。落叶树种能够更好的适应剧烈的温度变化,于是比之常绿树种,开始占有优势。在始新世末期,落叶林覆盖了北方大陆的大片区域,包括北美洲、欧亚大陆和北极地区;雨林则只分布在了赤道和近赤道的南美洲、非洲、印度次大陆和澳大利亚。

始新世早期是一个极热期的证据是,在始新世开始之时,南极大陆上还覆盖着大片的温带雨林,甚至是亚热带雨林。

为什么说始新世中期后气候变得越来越冷呢?因为在此时的南极大陆,喜热的热带植被消失了,到渐新世开始之时,南极大陆上的植被变成了落叶林和广袤的苔原。这说明经过距今5500年的“全球变暖”事件之后,在始新世末期地球气温又恢复到持续下降的趋势。

相比较而言,尽管始新世中期气温开始变冷,但始新世的总体全球气候仍然比较炎热(异常温暖),所以总体来说,始新世是地球温度历史上的一个相对极热期。

在始新世中期开始的全球气温变冷的缓慢趋势,最终导致了第四纪更新世冰期的出现。

始新世的极热期导致了在距今4500年中华曙猿的诞生。在始新世中期开始的降温也促进了猿类的发展和进化。距今3700万年,邦塘巴黑尼亚猿在缅甸邦塘出现。距今3500万年,埃及猿出现于埃及法尤姆(法雍)。

始新世结束于一个被称作Grande Coupure(the "Great Break" incontinuity)的生物大灭绝事件(extinctionevent),此一事件可能与一或数颗的大火流星(bolide)撞击西伯利亚及当今的契沙比克湾(Chesapeake Bay)相关。

3、渐新世(大约开始于3400万年前,终于2300万年前)

渐新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是一条连接“炎热的始新世时期的古老世界和生态系统更具有现代特征的中新世”的纽带。这里的“炎热”是相对概念,就是始新世气温在下降,但还是炎热。

渐新世有记录的外星体撞击事件发生在加拿大的努纳武特,时间距今2300万年前,陨石坑直径24千米。渐新世有记录的超级火山爆发事件发生在美国的科罗拉多,La Garita Caldera超级火山在距今2780万年前喷发,喷发量大于5000km³,火山爆发指数9.2。这两个事件都造就了地球环境的巨变,北美洲不是人类的起源地也许就是这两件事情导致的。

在渐新世,被子植物继续在全球扩张;热带和亚热带森林则被温带落叶林所取代。开阔的平原和沙漠面积较之原来扩大了许多。草原也从始新世时期的河岸地带发展至开阔地带,但仍未发展至今日热带和亚热带大草原之规模。

渐新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一起被称为“大置换”的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大置换,即物种连续性上的“大断裂”,是发生于距今3350万年前的欧洲范围内的一次物种大灭绝。当时欧洲的动物群,除了区域性的啮齿类动物和有袋类动物之外,都被来自亚洲的动物群所取代。

渐新世和中新世则没有显著的全球性事件作为分野,而是各个地区相继从较温暖的渐新世晚期(2600—2300万年前)进入较寒冷的中新世。

渐新世过渡(距今大约3350万年前)也是一次重大全球气候事件。始新世末气候仍然异常温暖,南极洲没有明显的冰,但到渐新世,南极洲有了永久冰层。这个期间年平均气温降低了8.2℃,这个下降幅度大于海洋中的温度下降幅度。在这一大陆气候过渡事件中很多冷血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灭绝了,而哺乳动物由于能够调节其体温却躲过了一劫。

4、中新世(开始于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

地球在从渐新世衍进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过程中进入了一连串的冰河时期。相对于渐新世来说,中新世气温较为寒冷,但也有多个间暖期存在,所以中新世是一个寒暖交替的时期。这种气候变化有点类似于第四纪。这种气候的寒暖变化对促进古猿的进化非常重要。中新世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进化阶段,这个时期古猿类发生了分离,一些古猿类的个体增大了,种类也增加了。

中新世的动植物已经相当程度地现代化了。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地位已经确立了下来,鲸、海豹和海藻也开始扩张到其他地区。

中新世是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主要时期,这导致了亚洲季风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影响了北半球的冰川作用。青藏高原在中新世,开始对世界气候产生影响。

2300万年到1800万年,从考古上看此期间森林古猿在亚、非、欧广泛分布。这个期间气温可能温暖多雨,森林得到恢复扩展到很大的范围,草地反倒萎缩了,为森林古猿的广泛分布提供了条件。

中国增加的第三纪的猿类化石,有禄丰西瓦古猿、粗壮池猿、江淮宽齿猿和双沟醉猿。

距今约1000万年,双沟醉猿生存于中国江苏泗洪县。醉猿的上臼齿轮廓近于正方形,与树猿的相似,而欧洲同时代的长臂猿类祖先上猿的上臼齿较宽;醉猿臼齿的结构较简单,不象上新猿那样有许多次级沟脊。醉猿臼齿形态最接近于东非早中新世的树猿,与上猿等差别较大。醉猿是新第三纪长臂猿类化石在亚洲的首次发现。

李辉所说“两千万年前人科与小猿科分开”可能发生在渐新世和中新世的过渡期。李辉所说“约1600万年前猩猩亚科与人亚科分化,约1000万年前金刚族(大猩猩)与人族分离,”发生在中新世。

5、上新世(距今530万年开始,距今258.8万年结束)

上新世时期气候开始变冷变干,四季比此前的中新世分明,有点象今天的气候。上新世开始前后南极洲开始被冰雪覆盖,中纬度的冰川在上新世末期前也已发展,北冰洋的冰层形成。到上新世末期,南极洲已经终年被冰雪覆盖。

上新世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带来的变化很大,全世界热带种类减少,落叶森林扩展,北方被松柏林和冻土地带覆盖,除南极洲外在所有的大陆上草原扩张。只有在赤道地区还有热带森林,在亚洲和非洲热带大草原和沙漠出现。

在上新世,不论是海生动物还是陆地动物,已经相当现代化了,只是陆地动物还有些原始。在上新世末,最早的类人的动物(即我说的人猿)已经出现。

(二)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含更新世(也称洪积世)(从258.8万年前到1.17万年前)和全新世(距今1.17万年至今)。在第四纪,人猿进化成了猿人,猿人进化成了智人和现代人,现代文明也在第四纪末期开始了。

1、更新世(也称洪积世)(从258.8万年前到1.17万年前)

更新世是地质时代第四纪的早期。这一时期绝大多数动、植物属种与现代物种相似。更新世地球气候的显著特征为气候变冷、有冰期与间冰期的明显交替。人类也在更新世出现。

在更新世,欧洲发生过五大冰期:多瑙冰期、群智冰期、民德冰期、里斯冰期和玉木冰期。根据李四光的理论,中国第四纪发生过四大冰期: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

中国和欧洲冰期对照

中国冰期 欧洲冰期 时代                                      间冰期

大理冰期 玉木冰期 距今约7万-1万年             距今约24万年—7万年

庐山冰期 里斯冰期 距今约37万-24万年         距今约68万年—37万年

大姑冰期 民德冰期 距今约80万-68万年         距今约90万年—80万年

鄱阳冰期 群智冰期 距今约120万-90万年

多瑙冰期     距今约130万~150万年

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青藏高原已经隆起到了足够的高度,青藏高原的最终隆起是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件。因为青藏高原的存在,导致了地球北半球东西方的绝然不同的气候,决定了东方和西方的古人类的不同命运。

2、全新世 (距今1.17万年至今)

全新世是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世纪。因为全新世又是一个温暖期(高温期)。

我对于全新世的气候有一个分段。全新世是从第四纪末次冰期结束开始。中国的第四纪末次冰川期结束的时间点,我认为中国的北方(以秦岭-淮河为南北分界线)是在距今1.3万年左右,而且中国南方可能要早到距今2万年左右,如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在距今2万年左右就已经有原始的陶器了,距今2万年到1.4万年,这些地方就已经有了古栽培稻了。总之,到距今1.3万年,中国这个地方就脱离了末次冰期的控制了。这就是最早的文明在中国南方产生的气候依据。

13000年—9000年,气温升高期,气温由寒冷转温凉。冰融性洪水在中国西部爆发,洪水逐步由西向东推进。这是第一次洪水泛滥期。洪水以冰融性洪水为主,雨水性洪水为辅,海浸不明显。

9000年—8000年,温度稳定期,气候温暖湿润,中国的水稻种植推进到中原地区。

8000年—6000年,炎热多雨期,第二次洪水泛滥期,爆发严重的海浸。

6000年—5000年,温度短暂下降期,气候温暖干燥,洪水和海浸消退。

5000年—4000年,温度异变期。4800年到4600年,温度忽然下降,导致了黄河以北文明和中原文明的消落。4200年到4000年温度忽然炎热少雨,形成了帝尧时期特别的洪水——少雨而洪水长期不退。

4000年—3000年,温度稳定期,气温温暖,雨水充沛。

最近的3000年,出现过四个最低温度期。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公元1200年、公元1700年,曾导致汉水结冰。这几次低温,都导致了游牧民族疯狂南下。

(三)新生代的地质特征

新生代开始时,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比现代大,古欧亚大陆比现代小;古中国和古印度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为古地中海中的岛屿,这些陆块尚未与古欧亚大陆连接;红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岛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遥远,而古北美洲与古欧亚大陆接近,有时相连。

新生代开始后,地表各个陆块此升彼降,不断分裂,缓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渐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印度与亚洲大陆结合发生在距今5000万年前的始新世;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最终隆起则是200~300万年的事,与此同时或稍早,欧洲升起了阿尔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但是对北半球气候具有影响性作用的,仅仅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

(四)第三纪和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总结

由于在距今6500年的时候,发生外星撞击地球事件,在进入古近纪时期地球的气温总体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古近纪(距今6500万年到2330万年,含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时期全球气温持续下降的趋势在渐新世被打断,在40万年之间气温急剧下降8.2℃之后,地球进入了一段长达700万年的气温平稳震荡期。这段平稳震荡期从3250万年前开始,至2550万年前结束。渐新世的气候变迁包括全球冰量的增加、海平面的下降(降幅达55米,从3570万年前至3350万年前)和气温的平稳变化。之后在2800万年至2600万年间,随着北美洲La Garita Caldera超级火山的爆发,这段气温平稳震荡期随之结束。但是,渐新世和中新世更替期间的气候仍然比较稳定。

古近纪(早第三纪)世界气候分带已经明显。古近纪气候较此前的冷,晚始新世和渐新世南极大陆出现小型冰盖,中新世中期南极大陆形成的冰盖已相当于现代的2/3,更新世初北半球出现格陵兰冰盖,其后200万年间曾有多次冰期,冰川曾见于几个大陆。

新近纪(晚第三纪)气候分带与当今十分相似,北半球干燥区呈南西西——北东东方向延伸,西风带已经形成。

到第三纪为止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在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占据了许多生态位。到第四纪哺乳动物就已经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了。

对于人类进化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是,草地在第三纪出现。在始新世草原出现于河岸地区,到渐新世草原从始新世时期的河岸地带发展至开阔地带,尽管仍未发展至今日热带和亚热带大草原之规模,但是已经足够宽阔了。到中新世草地有扩展也有萎缩。到上新世除南极洲外在所有的大陆上草原扩张,森林大面积萎缩,只有在赤道地区还有热带森林,在亚洲和非洲热带大草原和沙漠出现。

喜马拉雅山对气候的影响作用在中新世已经开始显现。中新世是喜马拉雅山脉隆起的主要时期,这导致了亚洲季风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影响了北半球的冰川作用。到第三纪末期和第四纪初期,青藏高原对北半球的气候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第四纪以来,干湿及冷暖交替的波动气候交替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青藏高原最终形成,阻隔和分流了西风,导致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的沙漠带从北纬30°左右移到北纬45°左右,青藏高原东缘以东的泛滇黔高原地区成为了陆洲。而青藏高原以西直到非洲,形成干旱气候。

在冰期干冷气候条件和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下,中国在距今248万年出现第四纪黄土堆积。冰期和干冷气候,也促进了生物的淘汰和发展,第四纪初期地球上出现了古人类——猿人。

青藏高原的隆起、滇黔高原从草原沙漠地区演变成陆洲、黄土堆积、第四纪冰期、古人类出现是第四纪发生的重大地质事件。

地球的寒暖变化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极热之后要降温,极寒之后会升温。第三纪的气温下降,与外星撞击和火山喷发的关系很密切。第四纪的气温冷暖变化,受外星撞击与火山喷发的影响则很少。从第三纪开始的气温下降趋势,一直蔓延到第四纪出现冰期,时间很漫长了。

三、草地出现的原因——对我的《人类起源于中国说》中关于草地出现的原因的修正

对于古猿到地面生活的原因,非洲起源假说是说非洲大裂谷在距今1200万年出现,导致了非洲大裂谷两边出现了不同的地貌,一边是依然是茂密的森林,一边是稀疏的森林加草原地貌,所以稀疏的森林加草原地貌上的古猿就演变成了人类的祖先。

也有人提出,在中新世(开始于2300万年前到533万年前),由于灵长类大量繁殖,树木高,食物竞争压力大,导致林中树木中层及中层以下的食物高度匮乏,灵长类又不能上高到树木的更高处采摘食物,所以逼迫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生活,去采摘地面的植物种子和果树果实做食物,促进了古猿向人猿的进化。但是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如果森林环境不彻底改变,古猿下到地面也形成不了直立行走的性能,因为他们还是会上到树上去攀爬。没有环境条件的巨变,古猿难以改变固有的攀爬性状。

我在我的《人类起源于中国说》一文中,也给出了原因,认为距今1200万年以前,地球进入了极热期,引起地球荒漠化,导致了森林萎缩,草原和沙漠地貌广泛出现,生活于草原上的古猿演化成了人类的祖先。我的这个解释,认为古猿向人猿的演变不局限于非洲。但是对于距今1200万年以前地都是否进入极热期,我找不到证据,所以我的解释也是一种解释而已。但至少比非洲大峡谷的解释要好,因为非洲大裂谷不具备影响气候的能力。这个理由当然是牵强附会的,因为大裂谷改变不了季风的方向,导致不了气候的变化,生态环境也就不会有绝然的不同。

从对新生代地球气候变化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在始新世中期开始气候变冷,到始新世末期时大陆内部开始变得干燥,在某些地区,森林分布区域萎缩。气候变冷导致了始新世末期新发展起来了草原,尽管新发展起来的草原仅限于河岸和湖畔地区,还未扩展至平原地区和现在的热带或亚热带大草原地区,但从草原的出现可以看到人类出现的曙光。

这里可以看出,始新世中期开始的气候变干变冷是森林萎缩、草原出现的气候条件。

在渐新世已经具备了人猿形成的条件——大面积的草原。渐新世时期生态系统发生的一个重要改变是草原在全球的扩张,而热带阔叶林则萎缩至赤道一带。草原面积扩大对人类的进化来说是幸事,越来越大的草原让古猿回不到森林,这就会逼迫处于草地上的古猿改变攀爬性能,形成直立行走的新性能。李辉所说的“三千多万年前猴猿分野”的时间还要提前,因为在始新世古猿就已经出现了。

上新世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带来的变化很大,除南极洲外在所有的大陆上草原扩张。只有在赤道地区还有热带森林,在亚洲和非洲热带大草原和沙漠出现。

在上新世,草原面积已经足够大了,这就为古猿向人猿的进化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这证明人猿的最终形成,可能就是在上新世。这正好与李辉所说的“约500万年前人类祖先与黑猩猩祖先分道扬镳”相印证。

可以这样说吧,在上新世期间,人猿形成了一个新物种,这是人类出现的物种基础。

总之,森林萎缩和草地出现的原因,现在可以搞清楚了。我以前在《人类起源于中国说》一文中说的极热期导致森林萎缩和草地出现的理由是错误的,非洲起源说中的非洲大峡谷草原出现说也是错误的。

从理论上推测,极热期可以导致树木脱水死亡引起森林萎缩,但草也会脱水死亡,所以极热期带来的是地球的大面积荒漠化,沙漠会最大面积地出现,而对草地的出现不利,这是我以前没有思考到的。极热期也可能只是是一种理论猜想,现实中那种状态难以达到。地球的温度最多可能到只到炎热。

森林萎缩和草地出现,极热期后的气温下降而形成干冷气候才是直接原因。干冷气候逐渐加强,森林萎缩的速度和草地扩展的速度也会随着加强。但是到盛冰期,地球又会进入大面积的荒漠化。所以一定程度的干冷可以导致森林萎缩和草原扩展,但极度干冷则会导致地球大面积荒漠化。

一定的高温对动物的发展是有利的,动物的大爆发往往都是在温暖期(高温期)。而温度下降和低温往往会带来动物的大灭绝。

四、为什么人类起源地是中国而不是非洲——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根本原因

第四纪更新世中期是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地球气候多次周期转型,冰期时期全球冰量增加,海平面下降,哺乳动物南迁或灭绝。间冰期全球冰量减少,引发冰融性洪水和雨水性洪水及其他自然灾害或地质灾害,海里面上升,哺乳动物北迁,种群数量得到得到恢复或暴增。

要注意的是,第四纪不仅有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还有小冰期和小间冰期在冰期和间冰期内交错出现,也就是说,在冰期中也有多个小间冰期;在间冰期内,也会有多个小冰期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冰期内北方寒冷区偶然会有人类出现的原因,也是间冰期内北方人类多次消失的原因。

在第四纪,从冰期到间冰期,气温是突变的,这个气温突变可以马上产生人口的北迁效应;但是从间冰期到冰期,是一个温度的渐渐下降的过程,这就是冰期到来了,古人类还没有南迁的原因,因为在古人类智力发育不全的时候,这种温度的渐渐下降往往不能引起古人的迅速反应,导致古人类在冰期内被阻隔于北方因寒冻而消亡。

还要注意的是极端气候的出现。一般来讲,在冰期气候呈现出干冷的状态,寒冷而干燥。温度到最低时期,地球气温是极寒冷、极干燥,导致地球极寒而大面积荒漠化,这个时候古人类会因为寒冻、水枯竭和食物匮乏而冻死饿死渴死;在间冰期气候呈现热湿的状态,炎热而潮湿。温度最高时期,地球气温极炎热,树木等会脱水而亡,导致地球极热而大面积荒漠化,这个时候古人会因为炎热、水枯竭和食物匮乏而热死饿死渴死。所以对于人类来讲,在第四纪就需要一个空调一样的独特地理区域出现,才能避免人类在第四纪因寒冻、炎热和饥渴而灭亡。

在第三纪,森林的萎缩和草地的出现,亚洲和非洲是同步的;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影响,亚洲和非洲也是同步的。亚洲和非洲气候发生绝然不同的变化,是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最终隆起之后,距今300万年到200万年。

进入第四纪,青藏高原对北半球气候的影响作用上升到了决定性的地位。在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300万年到200万年,青藏高原的隆起,就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空调一样性能的地区——泛滇黔高原地区。

在二叠纪(约距今2.9亿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2.5亿年前)到始新世(距今5300万年到距今3650万年)晚期,青藏高原由北向南依次脱离海浸,最后全部变成了陆地。

在始新世晚期到上新世(距今530万年到距今258.8万年)末期,是青藏高原夷平面发育时期,在上新世末期青藏高原的夷平面高度估计在几百米到1000米左右,这个时期的青藏高原是原始高原。

在上新世到末期以后,青藏高原大幅度强烈地上升到3500米到4000米之间,形成世界屋脊。

进入第四纪,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距今250万年开始,以青藏高原为界线,北半球东方西方的气候就发生了不同的变化。青藏高原以西,由南向西,包括南亚、西亚、中亚、非洲和中国西北部,变成干旱气候;青藏高原以东,主要是中国的南部向东,雨水相对较多,气候相对温暖。青藏高原最终隆起后,在距今250万年,哈撒拉大沙漠就已经形成了,从北非到中国西部,形成了一条宽广的沙漠带。滇黔高原就成为了北纬30°线上的唯一陆洲。

青藏高原隆起后,中国南部(泛滇黔地区)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气候区。泛滇黔高原地区适宜的海拔高度形成了冬暖夏凉的温度条件,滇黔高原也从草地+沙漠的地貌重新演变成了山上是森林山下是草原的地貌,有利于人猿的生存和人猿像猿人的进化。泛滇黔高原地区雨水丰沛,河流和山泉众多,动植物资源丰富,食材充足。泛滇黔地区有利于人类身体进化和人脑进化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泛滇黔高原地区还有众多的溶洞,为古人类提供了足够的穴居条件。所以,泛滇黔高原地区,不仅是人类冰期避乱所,也是人类炎热期的纳凉地。泛滇黔地区上还有广阔的平原,具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和五谷生长的条件。

如此相反的是,青藏高原隆起后的非洲,冰川期时是干燥严寒气候,到温度最低时,沙漠带会一直扩展到赤道附近,这会导致非洲极寒冷而严重荒漠化,食物资源和水资源会极端匮乏甚至枯竭;在间冰期,非洲的气候也是炎热干旱,温度最高时,非洲会极热而荒漠化,食物资源和水资源同样极端匮乏甚至枯竭。非洲四面临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极大,海洋冷空气和热空气的冷热效应的发生都会在一时之间。人类在非洲没有存在的可以回旋的余地,就更谈不上进化了。距今120万年到90万年,非洲与亚洲一样,进入第四纪第一次冰川期,这个时候古人类还没有足够的智力,没有有效的应付寒冻和食物匮乏、水资源枯竭的能力,所以在第四纪第一次冰期内,非洲的古人类因为寒冻、食物匮乏和水资源枯竭而灭亡。

有人说非洲赤道两边在冰期温度会很高,但是,不要忘记,冰期带来的不仅有寒冻,还有极度荒漠化引起的食物和水资源匮乏与枯竭,在冰川期,非洲四周是大海、北部和沿海周边是广袤的沙漠,这些注定了非洲古人类在劫难逃。所以我说,距今90万年以后,世界上的古人类都来自中国的泛滇黔地区。

黄饮冰2016年9月12日星期一于孝感

下一篇:再论人类文明和中华文明的起源标准

——对李辉《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向前推5000年》一文的剖析和人类起源的再思考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未出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文明的起源和传播中心》《未出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