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秘密
孔子年轻有为,知识渊博。当时,他绝对算是一个帅哥,帅在有才情,帅在有思想,崇拜者不在少数,仰慕者更是络绎不绝。其实,那时,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但他还是虚心向老子请教,拜老子为师。那个时代,交流不便,孔子在曲阜,老子在洛阳,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见到了老子。这种求学精神实在太帅了。
用心去读《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时,就会发现文中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是有秘密的。什么秘密呢?他们的对话隐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这种礼仪正是文本呈现的语文意识,因为它本身就是文化。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这段对话的秘密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为什么说“学生孔丘”呢?同样的道理,老子为什么说“你就是仲尼啊”呢?这就是文本秘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名字是非常讲究的。“名”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父母给他起的,一般情况下供父母、师长呼唤,父母可以直呼其名。对人自称时,为表谦卑,也可以叫名。“字”是长大以后取的,男子二十岁行“弱冠之礼”,即成人礼,这个时候他可以有自己的“字”了。“字”在什么情况下用呢?一是平辈之间;二是朋友之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礼。
课文中,孔子自称孔丘,这是合乎礼制的。因为孔了要拜老子为师,认老子为他的师长,在师长面前必须谦称自己的“名”,而不是称自己的“字”。如果称“字”,跟老子就是平起平坐了,这是对师长的不尊重。再看老子,他说“你就是仲尼啊。”显然,老子把孔子当朋友,他没有以老师自居,包括后面的“迎候”一词,为什么不说“等候”“恭候”呢?因为老子把孔子当朋友,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对于孔子来说,他感到特别亲切;对于老子来说,他降低了身份,以谦卑之心面对天下。这种秘密正是行教重于言教,又是一种不教而教。
也许,学生对这里的秘密浑然不觉,但是作为老师,应该敏感一点儿,清醒一点儿,警觉一点儿,因为这是语文,更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