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吕梁,东有太行,山西中条山有何神奇?它为何能造就早期中国
此专题完整版首发于公众号“大地理馆”
撰文 |公子羽 制图 |苏见羽 (特别注明出处的除外)
中条山和盐湖,塑造最早中国的摇篮
两人一雕向着黑龙潭而去。那所在极易辨认,方圆七八里内草木不生。黑龙潭本是一座大湖,后因水源干枯,逐年淤塞,成为一片污泥堆积的大沼泽。只一顿饭功夫,杨过和郭襄已来到潭边。纵目眺望,眼前一片死气沉沉,只潭心堆着不少枯柴茅草,展延甚广,那九尾灵狐的藏身所在,想必便在其中。——《神雕侠侣》第三十三回《排难解纷》
《神雕侠侣》中的这段故事,明确提到发生的地点是山西西南部的运城,这是一个盆地,方圆七八里的大湖“黑龙潭”,应是运城市南郊的盐池(也叫盐湖、解池)。
不要小看它。因为对蒸发量的苛刻要求,咸水湖几乎只能出现在西北干旱区,而运城盐池,像一枚孤独的明珠,出现在半湿润地区的晋南。盐,是人类维持生命必需的食品,在远古时期更是稀有资源。猿人进化过程中,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明的踪迹,一定闪耀在盐的分布地。
这就变得极其有趣了。白茫茫的盐田,泛着红晕的盐池,隐藏着中华文明摇篮的密码。盐主要有海盐、湖盐、岩盐、井盐。湖盐,是最容易大量获得的一种,尤其在四五千年前,甚至更早时期,人类生产活动能力低下的情况下。今天中国版图上,有1500多个盐湖,跟吃的盐关系最密切的是氯化钠盐。晋西南的盐池,就像一颗孤立的明珠,它随风散发的咸湿气味,带来了最早的华夏文明气息。
地球上最大的自然奇迹之一
半湿润区唯一的大盐湖
晋西南的运城盐池
▼
为什么这里能有这么一个天赐“宝湖”?晋西南的神奇之处在哪里?让我们,将时光向前推进到华夏文明出现的前夕。那时的山西,更让人肃然起敬。
炎帝、黄帝、蚩尤、尧、舜、禹等人物,都多少带有某种神话色彩。后世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证明:他们的活动中心,它们都在晋西南大地——中条山北麓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中。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尧都平阳,大约在今临汾一带,舜都蒲坂在今永济一带,禹都安邑在今运城一带。
唐代李泰在《括地志·蒲州·河东县》中说:“河东县(今山西永济蒲坂故城)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坛。”《宋永初历山记》说:“蒲坂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断言:舜都蒲坂就在平阳府(今临汾市尧都区)蒲州。据古《蒲州府志》记载,古蒲州城十分宏伟,城墙有八丈之高,城中建有26座庙宇,还有舜帝庙和薰风楼——这是为了纪念舜帝作《南风歌》而建的楼阁。
今天,尧、舜、禹的陵墓有多处,范围跨度大得惊人。但这三处上古帝王的踪迹,在晋西南的临汾、运城盆地,都有分布。我们难以言之凿凿对其进行肯定,但可以几乎肯定:这一带是早期华夏文明中心。
《禹贡》中描绘尧舜时代的九条贡税线路,都是通向蒲州的。这至少说明,晋西南的蒲坂故城曾是华夏文明早期的重要活动中心。
1978到1987年间,丁村文化遗址所在的襄汾县境内,发掘了一个集居住区和墓葬区于一体的遗址——驰名中外的“陶寺文化”遗址。陶寺文化中期出现了“城市”的雏形:一个东西长1800米,南北宽1500米的圆角长方形大型城址,以及其中的宫殿、王陵、宗教礼制建筑等众多考古遗存。
2003年,考古队在陶寺中期小城内祭祀区发现了大型圆体夯土台基。发掘者推测,这与观天象和祭祀有关。山西省考古所研究员田建文是陶寺文化遗存的参与发掘者,他坚信这里便是历史传说中的“尧都平阳”。遗址附近的百姓,把太阳发音为“尧王”。《史记·五帝本纪》有刘熙的解说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陶寺,被考古学者形容为尧时代的大城,是部落联盟的都城,很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区域。
陶寺遗址中的一片扁壶残片,上有两个朱书文字,其中一个辨认出为“文”,另一个文字有“尧”、“易”、“命”等多种解释。这意味着,早在殷墟前七八百年的陶寺文化时期,祖先已经开始使用文字符号。陶寺文化发展水平达到了“方国时代”(考古大家苏秉琦先生指出: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邦国阶段”,“邦国时代”以后是“方国时代”)。
最密集的早期文明遗址,聚集在中条山北麓,运城—临汾盆地,汾河下游谷地。
这是一个看似平淡、却充满神奇的地方:河流纵横、土地肥沃、水热适宜,在四五千年前更是比现在还要温暖湿润,非常适合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今天华北地区唯一残存的原始森林位于中条山,它是几千年前原始景观的残存。
临汾-运城盆地——尧舜禹时代;洛阳—安阳山麓——夏商时代;渭河关中盆地——周秦汉唐
这是宋之前三大文明中心
晋西南盆地与神奇的盐池,都要感谢一条今人并不太熟悉、但极其重要的山脉——中条山。它长160公里、宽10—15公里,横亘于黄河、涑水河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狭长的山体嵌入太行和华山对峙之中,因而得名中条山。东段最高峰是海拔2321米的历山,据说就是舜率华夏部落耕作的区域。西段主峰是海拔1993米的雪花山,它北望运城盆地,西瞰关中平原。
7000万年前,受一次大的造山运动的影响,运城盆地南部的中条山,北部的孤山、稷王山褶断上升,其他板块则不断下沉,形成大面积的沉积洼地——解池就是盆地中最低洼处。中条山横亘于运城盐池以南,但是并不是密不透风,南方的风会穿越纵横交错的山谷沟壑,从一个个峡谷口积聚起来,更加猛烈地扫过盐池——背阴之地的盐池,加上南风的吹动,水蒸发量大大增加。于是,半湿润地区出现了难得的盐湖!它是中原农耕地区罕见的、能够出产食用盐的咸水湖。
盐,是人类维持生命必需的食品,在远古时期更是稀有资源。猿人进化过程中,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五千年前,食用盐的开采方法十分原始,基本上依赖大自然的恩典:盐池中卤水引入晒盐池中,水分在太阳的炙烤中逐渐蒸发,盐分逐步析出。有人推断,舜帝部落最早发现了盐池,并获悉了这一自然秘密,用自己独有的歌词说出了人们的愿望。而那首《南风歌》,也是对风神的祈祷词——这是人与神灵沟通的古老仪式。
黄帝与蚩尤之战,很可能就是争夺盐资源的战争。传说,蚩尤被杀后,鲜血流入了盐池,因为血是咸的,因而变成了盐池的卤水。因为蚩尤的尸体被肢解,人们就将盐池命名为“解池”。这一解释虽是传说,不过它多少有一些远古记忆的残留。文明早期,盐的获取极其不易,中原腹地几乎只有运城盐池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盐。因此,围绕稀缺资源开展争夺,并引发一系列的部族兼并,是非常合理的事情。这些战争,加剧了各部落的融合,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郭襄、杨过在晋南中条山一带,寻找传说中的灵狐,追寻中遇到黑泥沼——“黑龙潭”
就是图中的运城盐湖,又叫解池、盐池
鸟瞰中条山北麓和运城盐池
盐,食用的必备资源。铜,战争的制胜砝码。
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中条山的另一重要物产是铜矿。在山西垣曲境内,曾发现过大量古铜矿遗址。今天的中条山区的,可以找到很多古铜矿开采的竖井。地质队员在深层勘探中发现,地下分布着许多古巷道,就像蚁巢一样复杂精细。铜的发掘、冶炼和铸造,改变了农耕工具、钱币流通方式和战争性质,开辟了青铜时代。
文献中记载的“夏墟”位于中条山以北。围绕中条山,山西夏县发现了铜凿、铜镞和面范等古代铜制品,侯马则发现了大规模的东周时代铸铜遗址。紧邻黄河和中条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古虢国墓地,也出土了大量西周铜器。冷兵器时代,尤其是上古时期,青铜的意义巨大,它甚至直接决定国家的军事实力。
有了盐和铜,加上中条山和黄河的天然屏障,这一带农耕的人,容易获得持久的生息,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开疆拓土。
华夏文明曙光初放时,能同时获取大量食盐和铜矿的地方,只有一个区域——那就是中条山北麓的晋西南。中条山北麓的运城、临汾盆地,在卫星图上看起来,就像一只四面都有屏障的摇篮。以此为起点,我们的先祖开始了“中央”思维,设想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建构空间——中国。
春秋时晋国地缘及早期扩张路线图
制图 @ <天涯>鄙视抢沙发的
▼
创立于公元前1039年的晋国,封地本来方圆不足百里。有了中条山北麓的优越条件,在晋文公时代完成霸业,雄霸天下150余年。晋国分封,使尧舜的旧域形成的文化形态进一步凝聚和融合。今天我们都知道“强秦”的改革和秦国的强大,却很少提起晋国。
如果说战国,是属于秦国的时代;那么春秋,则是属于晋国的时代。
晋国在诸侯中第一个改革,打破了诸侯间的实力平衡。从这里开始,国家开了从礼制到法制的转型。
古文字的国,最右边是戈
有了金属铜制作的戈
才能让国家变得有竞争力
▼
隋末唐初,蛰伏太原的李渊父子,在这里养精蓄锐,最后走出中条山,拿下关中平原,进而统一天下。中条山塑造了古“中国”,拉开了华夏文明的第一个篇章!
1941年5月的“中条山会战”,让侵略军感受到了国人血战到底的决心,也让它的屏障意义更加凸显:北侧是运城盆地,南侧则是广袤的中原。中条山,与黄河、太行、吕梁山等一起,构筑了第二地形阶梯上气势宏伟的“表里山河”,为这块土地上的生命和文明,营造了安全感(著名作家张锐锋 语)。
中条山,堪称华夏文明的原点,是古文献中“天下”观念的策源地,也孕育并佑护了早期农耕文明的家园。中国古称“华夏”,“华”、“夏”都与中条山有关:“华”字取自华山,古人把中条山与华山视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来自夏朝,历史文献说,中条山北有“夏墟”,南面偏东地区为“有夏之居”(“有夏之居”,出自先秦文献《邑周书》记载,学者解释为“夏王朝都城所在地”)。
出晋陕大峡谷后,急流快进的黄河突然收起了野性,放缓了前进的脚步——东侧为汾河流域的运城盆地,西侧通往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这是地质学上著名的汾渭地堑,此地下沉形成的盆地,成为中国历史上两大文明中心。此时,东西横亘的中条山拔地而起,黄河则突然掉头绕过山脉西端,转而向东,大山大河并驾齐驱,直奔黄淮海平原而去。
北望山西所在的三晋大地,南瞰河南所在的中州沃土,相传大禹治水凿龙门,开砥柱
黄河中游形成“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
三门峡即由此得名吴作人油画《三门峡》
▼
三门峡
中条山、盐池、汾河谷地,三者缺一不可,这里有宜耕作的土地,有安全的屏障,更有生存需要的盐,防御需要的铜。神奇的山脉、神奇的盐湖、神奇的盆地,成为是华夏民族早期文明的塑造者——正是它的出现和存在,让华夏文明有了第一个稳定的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