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恒君教授谈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针刀治疗方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1种慢性、全身性的炎性自身免疫病。主要侵犯全身各处关节,呈多发性、对称性、慢性、增生性滑膜炎,继而引起关节囊和软骨破坏、骨侵蚀,造成关节畸形,这些是该病的特点。除关节外,全身其他器官或组织也可受累,包括皮下组织、心、血管、肺、脾、淋巴结、眼和浆膜等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多样,表现为自限性到进行性破坏的临床症状,常导致关节活动受限、行动不便和残疾。 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着炎性反应的进程、范围和类型。绝大多数患者血浆中有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及其免疫复合物存在。全世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约占总人口的1.4%,中国的患病率为0.3%左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5~55岁之间,发病高峰在40~60岁,也见于儿童。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临床表现初发时病情发展缓慢,患者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手足麻木与刺痛等前驱症状。随后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以后关节肿大日渐显著,周围皮肤温热、潮红,自动或被动运动都引起疼痛。开始时可能一个或少数几个关节受累,且往往是游走性,以后可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治疗依据的理论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初期主要是关节肿胀及疼痛,这是关节内炎性渗出而又不能及时代谢的结果,所以用针刀将关节囊松解,让渗出液排出,降低关节内部的张力,可迅速缓解关节疼痛。与此同时,应用大量的抗生素和维生素C,加强关节内代谢,消除炎性反应。另外依据电生理线路的理论,立即进行电生理线路的调节治疗,从根本上解除病因。同时还可以用中药来调补气血,增强抵抗力,以利彻底恢复。按此理论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治疗本病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因关节炎引起的关节肿痛、压痛、晨僵和关节外症状;控制疾病的发展,防止和减少关节和骨的破坏,尽可能保持受累关节的功能;促进被破坏的关节和骨的修复。 而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近期疗效评定主要依据是: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压痛、关节活动度、握力、ESR、CRP、类风湿因子等。远期疗效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关节功能评价、关节畸形程度、关节影像学检查(X线分期)等。

针刀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采取以下3项治疗,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再配合药物治疗,可以使病得到完全根治:

1.避开神经和血管,用针刀将关节囊切开数点,并用手法先屈伸罹患关节后,再过度屈伸这些关节,使关节囊彻底松开。

2.将关节周围软组织 进行松解,松解点以疼痛点为依据,按针刀常规操作方法进行。

3.调节电生理线路,选择各个与关节相关的位点,用针刀纵向剥离。

上肢取以下3个位点进行电生理线路的调节:

   ①在伸指总肌和固有小指伸肌之间(屈肘掌手心向下时,则在伸指总肌的桡侧)按针刀的常规操作作纵向剥离,此处有背侧骨间动脉,并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的肌支,进针刀时注意避开。

②在外肘部之中央,即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小头关节的桡侧,桡侧伸腕长肌起始处,肱桡肌外侧这个位点作纵向剥离,此处分布有桡返动脉以及支配该部肌肉的桡神经和前臂背侧皮神经,入针时注意避开。

③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进针刀,按针刀的常规操作进行纵向剥离。此处有来自桡动脉的掌背动脉,分布着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肌支。

下肢取以下3个位点:

①在髌骨尖下2寸,腓骨小头的前下缘,腓骨长肌和伸趾总肌之间处作纵向剥离。此处是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与腓深神经的分叉处,有胫前动脉的分支和胫返后动脉,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

②在足外踝上3寸,足踝关节前面横纹的中央(伸趾长肌腱与伸 长肌腱之间,处于小腿十字韧带中)定一点进针刀,按针刀的常规操作作纵向剥离。此处有胫前动脉,分布着腓浅神经,腓深神经。

③在外踝骨中线上3寸,腓骨前缘,伸趾长肌与腓骨短肌的分歧处进针刀,按针刀的常规操作进行纵向剥离,此处有胫前动脉的分支,分布着腓浅神经、腓深神经,由腓肠侧皮神经控制皮肤的感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