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星(第75期)/于云嵩: I am a slow walker,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s.
于云嵩
南方科技大学树仁书院学生,18金融工程专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高校科幻创作者,“星火学院”首期学员。2017年7月,小说《仰望星空》在第四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同年12月,发表于《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8年11月,获第九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最佳青少年作品银奖。2019年作为00后科幻作家获评“中国科幻希望之星”,入选世界华人当代科幻群英谱。2020年疫情手记《回望最初的那几十个小时》发表于《科普时报》“经历‘疫’场”专栏。 高校科幻:您的创作是直接从科幻入手,还是对其他题材,比方说言情或者历史这些有所涉猎后,才投入这方面? 于云嵩:算是“直接从科幻开始”的吧。第一篇科幻小说的写作是在高二的暑假,我偶然参加了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要求规定时间现场写作,虽然是第一次接触科幻,但整个写作过程十分流畅,从灵感迸发、构思到行文仅用了不到五十分钟的时间(主办方给定的时间好像是一个半小时),那篇小说也帮我拿到了大赛的一等奖。虽然现在看起来那些文字有点稚嫩,但是我把那几十分钟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开始。 高校科幻:最近您阅读过一本科幻是什么?没有的话请给大家推荐一下您最喜欢的一本吧。 于云嵩:乔治·奥威尔《1984》,推荐大家阅读英文原版。 还要特别推荐一下我特别喜欢的叶永烈老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生动有趣,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直到现在对它的部分情节和表现手法还印象深刻。 高校科幻:您有人喜欢科幻电影身临其境的视觉冲击,有人沉醉于文字背后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那就这两种方式,您是否有更钟情的? 于云嵩:我觉得两种方式都是很好的方式,又各有利弊:科幻电影省去一部分阅读的时间,相对直观,两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视觉冲击会让人感受到刺激,但我们作为观众能够看到的其实是主创团队对剧本或者原著的理解;相比之下,文字背后的想象空间是不受限的,也是因人而异的,大家读科幻小说大多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吧。我可能会因为偶然间看到什么电影而去阅读,但不会因为看过电影而影响我对原著的想象。 高校科幻:您的创作习惯如何?创作期间,要是思路受阻,您会如何做? 于云嵩:我的创作习惯就是比较集中,科普或科幻创作之外常常在自己公众号上写些随笔,记录一下这段时间去过什么地方、见过哪些人、有什么思考和体会吧。下笔或者开始码字之前,我一般都会想清楚自己要写什么,然后一气呵成,很少遇到思路受阻的情况。偶尔遇到,就提醒自己,应该一个人出门走走了,学期里可能会沿着校园的小路散散步或者某个周末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出校门闲逛,假期可能会换换环境、领略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空间的变化会让我产生新的思绪和灵感。 于云嵩:我对社交不是特别热衷,社交范围比较固定,而且有时候可能会一段时间紧张起来不得闲、闲下来又只想独处休息,不是特别经常参加科幻活动,但是南科大科幻氛围还是较为浓厚的(理科生的话题还是很容易就会涉及科幻)、科协的活动也有不少,无意当中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 于云嵩:我首先看重这篇科幻小说传递的价值观与情感,从我的经历来说,我相信文字是有温度的,所以个人不是很喜欢文章过于理性(虽然我是一个相对更为理性的人hh);同时,我更喜欢能够通过科学幻想的形式帮助人们思考的作品,不管对创作者还是读者而言,当下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现状困住,通过这样的方式解答眼前的困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高校科幻:最后,请给我们高校科幻平台一些建议吧,以期能为在校创作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于云嵩:我觉得高校科幻平台已经是一个成熟和完备的平台,而且一直在进步,不敢妄言建议,送上祝福吧:祝高校科幻平台越办越好,也希望更多的伙伴们能够了解和参与到平台的活动中!
科幻小说要写成庄周的那只蝴蝶
我的科幻叫“古楚朋克”
谭钢 | 余人 | 陈震寰 | 侯似海 | 范恩正 | 柯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