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记忆” 征文 | 雕像里的风景 | 作者:吴诚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每每读起列御寇的《愚公移山》,我便想起了济水河畔的那座雕像......
童年的记忆中,宣化街的印象是空白的。常听父辈们说过一句话:济源,济源,总有被人挤严的一天。当时,我们并不理解大人们所说的意思,仅当一句顺口溜而已。直到初中毕业,因参加济源一中选拔考试,我才有幸第一次进城,住进了当时的向阳旅社。
考完试当夜,我和校友们乘着朦胧的夜色漫步在宣化街头。
“哇,这么多好吃的,可惜咱兜里只有回去的路费了。人可真多!咱们会不会迷路?”
“看,这有座雕像,一个老头,挥着铁镐在深翻田地......”
“错了,错了。那是愚公在挖山,咱们不是刚学过那篇文章。”
抬头仰望,灯光驱赶着黑暗,高大的雕像显得庄严伟岸。一位老爷爷聚精会神,那挥镐的瞬间好像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这就是传说中的愚公啊!就是他带领子孙挖山不止,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大家一起参观雕像,背诵《愚公移山》,不知不觉考前的压力已杳无踪影。
一次短暂的停留,让我对宣化街有了印象,更对那尊雕像产生了敬仰之情。
高中毕业,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我继续求学的梦想。带着遗憾,自己走进了西关树脂厂电石车间。一车车焦炭从山西运来,有大有小,横七竖八地堆放在厂区的院子里。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迎着满脸的灰尘,我们一组俩人,负责将这些大小不一的焦炭粉碎成均匀的颗粒。装卸,敲打,推拉,搬运,每道程序都是体力活,一班下来,个个累得腰酸腿疼,手脚常常抬不起来。让人欣慰的是厂里伙食还不错,一顿饭吃下三五个馒头是常有的事情。
繁重的体力劳动,让我的双手起了血泡。这活太累了,难道就这样一直干下去?我渴望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个宁静的港湾,可它们又在哪里呢?
“你刚刚来,你肯定不适应,慢慢就好了。”
“干不动就歇一班,顺便到宣化街上散散心。”
那段时间里,我似乎迷失了方向,身心委顿,充满焦虑,梦想也好像在一点点离我而去。
路在何方?我常常独自徘徊在宣化街头,缓解失落的心情,期待早日走出心中的困境。“......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有生孙,孙有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想起这些话,我又回忆起愚公移山神话故事,那位智者带领子孙挖山的场景便浮现在眼前。面对厂区天天一堆堆小山似的焦炭,我心里明白,当下我的工作也在“挖山”。只是当年愚公搬得是石头山,我们粉碎的是煤山;老人家用的是铁镐,我们则是机械化施工。时代变了,环境变了,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都发生着质的变化。和他们相比,我现在这点委屈算得了什么。干就干吧,咬咬牙,也许就过去了。
忙了干活,闲了看书。厂里发工资的日子,也是我买书的最佳时机。我频繁穿梭在厂区和宣化街新华书店之间,沉迷于《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迅选集》等中外名著。一本本书带走了我工作之余的大片光阴,也让我得到了一丝安慰和快乐。
记得那是1992年的7月25日,车间主任突然找到我。
“听说你高中毕业,粉笔字咋样?会不会出黑板报?”
“我尽力而为,试试吧。”
这可是我进车间的第一期板报,也是自己露脸的时候,它在我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大干三十天,产量翻两番。”看到彩笔书写的黑体大字,愚公移山的精美插图、一笔一划的楷书内容,言简意赅的工友发言,车间的工友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从此,我与黑板报有了缘分。
“济源日报要招通讯员,你知道不?”一天,工友们提醒了我。
“咱这水平不行吧?但写稿总比这体力活要强得多。” 我估摸着自己的实力,心里痒痒的。
收集素材,精心构思,打好腹稿,认真誊写。一星期以后,我向西关大厦的济源日报社投去了第一份稿件。一封,又一封......那段时间里,我自己也记不清写过多少稿件,但总是石头大海。
看来我的水平还没达到刊发的标准......宣化街上满目翠绿,但我无暇顾及季节的风光。我心里明白在文字的领域里,自己欠账太多,仍需努力“爬坡”。
且行且思,突然街上的广播传来优美的声音:下面播报本台通讯员采写的通讯......
《三吴的由来》济源广播电台采用了!那一刻,我激动万分,热泪盈眶,跑到那尊雕像前,深深地鞠了三躬.......
一篇、二篇、三篇......那些年,我先后收到河南日报、焦作日报、济源日报、济源人民广播电台1000多篇稿件采用通知单。尽管当时的每篇稿费很低,但它已让我看到了冬天的背面是春天,是坚持不懈地努力。至少,我有了前进的方向。
从此,愚公移山的故事走进了我的心灵,它不仅是一个神话,而成了一种无形的动力和精神财富,更让我的生活充实、欢乐。不久,我离开树脂车间,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从事着自己喜爱的职业。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日子过得不紧不慢,云淡风轻。我用自己的勤勉和诚恳,为家人换得了一份平安殷实的生活。
愚公移山,敢为人先。如今的宣化街已是高楼林立,川流不息。那座雕像也许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城标。每当路过那里,那些旧城往事总历历在目......

作者简介 : 吴诚,文学爱好者,河南济源下冶镇人,编写出版过《玉阳赞歌》文集。

(0)

相关推荐

  • 七十三

    七十三 昨天晚上有幸听朱绮教授的讲座,感受颇深. 民间有句俗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但朱绮教授俨然一位少女,对生活充满向往和乐趣."我66年高中毕业,刚好 ...

  • 【客都原创】生活苦旅(2) 深圳笔架山

    --在上海呆了16个月后,90年4月底,回梅县老家探亲,听说深圳待遇好,满地都是黄金,于是在家里住了10天左右,自己一个人背着挎包,来到陌生地深圳. 作者当年在厂门照片,对面就是高高笔架山 梦中的笔架 ...

  • 吃不吃由你,记不记由我

    那事由你,这事由我 作者:李留申 由你由我 作者:李留申 你知道我们车间主管最缺乏什么吗?这不是一个费脑筋的问题,或许你会说,他很惹人讨厌! 不错,特别是他那一双牛眼睛,让人望而生畏. 不过,我偷偷的 ...

  • 近代·吴诚诗词(江阴)

    吴诚,字理吾,号理翁,顾山人,毕业于南菁学堂,任江阴学务委员,陶社社员,为顾山办学堂,尤为出力.晚年迁居无锡. 和虞山俞鸥侣编嘲鸥集 弥天瘴雾酿成兵,听唱阳春世虑轻. 恨我胸中磊块塞,多君笔下海潮倾. ...

  • “宣化记忆”征文 | 老梧桐树的见证 | 作者: 牛玉武

    最能见证岁月沧桑的是济源宣化街的老梧桐树,最能见证济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也是宣化街的老梧桐树.老梧桐树什么时间栽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但,它们都在精神矍铄的活着,春天舒着广袖,裹着徐徐春风.夏天头顶烈日骄 ...

  • “宣化记忆”征文 | 柔软的旧时光 | 作者: 卢新芳

    1997年8月,我应聘到一家银行上班,那家银行的储蓄所位于宣化大街的十字路口. 储蓄所的推拉门上贴着"存款自愿取款自由 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字样.虽然这里的业务不多,但在当时已经 ...

  • “宣化记忆” 征文 | 心里永远的城 | 作者:李彦丽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征文 | 我如果爱你 | 作者:王晓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古老而又年轻的宣化街 | 作者: 杨烈青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向往城市 | 作者:翟旺礼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宣化记忆 | 作者:谢伟超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从邢台到“宣化街” | 作者:谷新建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宣化记忆” 征文 | 济源第一街 | 作者:李翠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