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文学爱好者群”严先才作品周之四《千年沧桑话蚌湖》作者 严先才

千年沧桑话蚌湖

作者 严先才

在广袤的江汉平原上,有一颗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明珠,至今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中,熠熠生辉。它就是历史上曾经闻名遐迩的“蚌湖街”。

一、千古重镇

蚌湖街,北距今高石碑镇四公里,东南离潜江城三十公里,街长七里零三分。素称“小汉口”。蚌湖街从诞生到消失,历经两千多年。相传蚌湖古代是一个大湖,湖口北接汉江,西向有水道连沙市。东汉末年,福建一邵姓商人来此地经商,后发展成为集市。邵家的财势占了近半个集和半个湖,故称半湖。又因湖中盛产蚌蛤,尔后演变成蚌湖。
蚌湖街成人字形。街道一律用青色大条石铺就,两条支街汇成了一条主街。支街相连处为繁华闹市区,其状如“双龙戏珠”。街市住居稠密,房屋鳞次栉比。南来北往,水陆互通,商贾云集。街上置房立业的,除本地业主之外,还有少量外商,经营项目也是应有尽有:有匹头百货、作坊杂行、医药卫生、酒肆茶楼;有竹木建材,粮棉销购。最享有盛名的还是那“三个半典当”。使蚌湖街蜚声古今,遐尔闻名。
也许邵姓商人于此兴市还只是传说。而相关的史料记载,足以证明古蚌湖的兴盛。《潜江县志》上说:“965年(宋乾德三年)升白洑巡院为县。因境内有河道分流汉水入长江,取‘汉出为潜”意,命名潜江。县治设在安远镇(在今下蚌湖附近)。隶属于荆湖北路江陵府”。据此可知,距今1042年时,大宋朝将县衙设在了如今的高石碑蚌湖村一带。正因为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所以,蚌湖这块土地,才得以迅速、充足地发展。同时,也可以得知,尽管古县邑的繁盛昔不如今,但它确是一座千古重镇。

二、城隍雄风

古代,凡县治所在地,必须建有城隍庙。蚌湖街就有这么一座城隍庙。
城隍庙是蚌湖街上最大的建筑。关于城隍庙的建造,有一段神奇的传说。说是人们为建庙釆购木材的时候,正好有一木材商,从汉口采购了大量的木枓,沿汉水放排而来,行至蚌湖码头时,负责建庙的有关人员,要求买下这批木料。双方讨价还价,木材商嫌价格太低而去。不料,一天一夜后,扎排的绳子断了,所有木料朝来路直泻而下,又回到了蚌湖码头。木材商深感这绝非偶然,便顺水推舟说:“这点功德我做了!”便将木料低价卖给了蚌湖。于是,这座名传千古的城隍庙,也就在湖边街旁拔地而起。
城隍庙位于蚌湖街“人”字形那一撇的中间地段。在庙的正对面百米处,有一座高大的戏楼与庙宇遥相呼应。高大的城隍庙和巍峨的戏楼,耸立在“人”字形的街市中间地段。远远望去,犹如一支展翅凌空的大鹏。庙宇占地48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庙舍七进七出,中间是大天井,左右两侧分别是“观音殿”,“十君堂”。殿堂内佛祖、弥勒、金刚类神象一应俱全。每一尊佛像除了描金画彩之外,还为其穿上了凤绣龙袍,朝冠蟒带。各位神佛,栩栩如生,宛如真人,故称“真身佛像”。
城隍庙砖木结构,屋顶的造形也各不相同:或“大鹏展翅”,或“烽火连天”(烽火墙角造型)。房与房衔接之处,雕廊画栋,曲径通幽,美仑美奂,其建造工艺别具一格。
如若你是一位游人,此时看到庙内香烟缭绕,江面船帆点点,蚌蛤湖中波浪诡诈;想到这里每时都在上演着无数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故事时,你何尝不会心旷神怡,发一番形胜之感呢?

三、古井秋月

东离城隍庙百米处有一口井,名曰“蚌湖秋月”。是明代潜江八景之一。
关于蚌湖秋月的故事,毛道海先生在他的《潜江风情录》中早有备述。相传这秋月井,是一个三丈见方的水潭,潭中水清如黛,深不可测。无论是天旱无雨,还是久雨不晴,井里的水始终保持它固定的水位线,从不溢出或干涸。关于它的每一个传说,都富有传奇色彩。或说半夜时分,井中会传出悠扬婉转的弦乐;或说每到秋季,无论是月圆如盘的十五,还是天黑如漆的三十,井中都会有一轮皎洁的明月随波荡漾。于是,人们便以“秋月”名之。试想:夜幕笼罩,信步湖畔,留连井旁,观天上玉兔归隐,看井中冰轮犹存。闻寺庙钟鼓鸣罄,听江面渔舟唱晚,怎不感叹这仙境竟落人间?即便你是一位仙人,怕也会沉醉而不知归路吧!
“冰轮有意落秋湖,镜里桂花栽几株。若是常娥奔此处,恰逢陈酒入新壶。”程家弼先生的这首诗,正是对蚌湖秋月的新咏。

四、历史变迁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蚌湖古镇,在岁月和时光的打磨中,历经了巨大的沧桑和变迁……1293年(元至元三十年),一场大水后,县城迁址(新址斗堤,即今治所在)。清道光8年时,又一场空前的洪水将蚌湖街截为两段,即“上蚌湖”(现三建村一带)和“下蚌湖”(现蚌湖村二组一带)。洪水冲毁了城隍庙,也冲走了秋月井。加上汉水改道北移,码头不复存在,致使蚌湖街残垣断壁,逐显荒凉。1938年,蚌湖街又惨遭侵华日军的铁蹄蹂躏,大多商户逐渐离去。1953年,只有工商户35家。后来,居民大多迁往堤内或长垴渊。现今仅剩堤外滩上一农村居民点了。
千年沧桑话今昔,“此情可待成追忆”。历史的烟波泯灭了旧蚌湖。蚌湖街市的繁荣,城隍寺庙的雄风,都成了人们的记忆和话题,那蚌湖秋月也就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

五、余后感言

往事越千年。追思历史的踪迹,从祖上的言传,先辈的口谕,老人的描述中,我们得知生活在高石碑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呐喊与抗争,为古代荆楚文明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灿烂的业绩,怎不令他们的后裔为之慨叹!
如今的蚌湖真的已经变成了桑田。几乎所有的过客,都不会把眼前的桑翠棉白,柳绿稻黄,与古时那翻金涌浪的湖光,人声鼎沸的闹市,钟鸣鼓罄的庙宇,如镜映月的水潭联系在一起。然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你看,眼前的桑园之中,那一幢幢高楼大厦的建造,如雨后春笋。那一望无垠的麦地稻田,在昔日的荒湖之中飞针走线,把个蚌湖织得如锦如绣,如诗如画……
(说明:此文是高石碑镇教委安排我,特别写的一篇追溯蚌湖历史的文章。写作过程中,通过深入民间调查,访问蚌湖村健在的凡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又经搜集资料后写作而成。也曾受到镇原教委主任曾祥虎同志的亲自指导,作家毛道海先生的精心斧正。特此表示衷心感谢!——作者)

作者简介:

严先才,笔名含羞草,退休教师。热爱文学,尤喜读书。偶尔写点小文。现在家务农,亦耕亦读,以追求充实的晚年生活。
严先才作品周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