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2017年“欧洲形势与中欧关系”研讨会观点综述

胡芳欣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生

2017年10月21日,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了“欧洲形势与中欧关系”研讨会。邀请中心的特约研究员就目前欧洲的政治形势和中国与欧盟关系新动向进行研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等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当前欧洲的政治形势、欧洲政党政治与社会变化、欧洲民粹主义走向、欧盟领导权转换、中欧关系及合作、“一带一路”的开放性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会议由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教授主持。张利华教授在开幕辞中说,近些年来,欧洲处于多事之秋,出现了欧债危机、难民风潮、恐怖主义袭击、激进主义的极右翼政党和极左翼政党崛起,英国脱欧等,欧盟一体化在艰难险阻中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中国与欧盟及欧洲国家的关系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继续发展,当然也有一些阻力和困难。在这样的形势下,本中心邀请在京的特约研究员聚集一堂,深入讨论目前的欧洲形势和中欧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郑燕康在致辞中说,把欧洲问题理顺,有利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很好地开展,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欧洲的现状以及中欧关系,是很有意义的。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从2011年9月成立至今,在各位的大力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祝愿中心工作越干越好,产生更大的影响,为国家提供政策性的研究和支持。

中心理事会副主席史志钦教授发表致辞说,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欧洲也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去年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有些事情在我们预测之内,有些则在预测之外,形势非常不确定,未来中欧关系也可能更复杂,今天的会议可以做深入的讨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就当前中欧关系中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做了发言。冯仲平认为,欧洲形势与去年相比有了较大的好转,这主要得益于荷兰、法国、德国选举中极右翼政党没有上台执政以及欧洲经济的持续复苏。冯仲平主要提了三个看法,第一,今后数年欧洲仍将经受三大问题的困扰:政局动荡、移民问题、恐怖袭击;第二,从一体化角度来看,法国和德国的合作向何处去,会走到哪一步,这个特别重要;第三,英国脱欧仍具有不确定性。关于中欧关系,冯仲平也谈了三点看法。第一,欧盟更加重视与中国开展合作,同时矛盾心理也愈加突出;第二,欧盟在欧洲民粹主义兴起,政治右倾的背景下,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上升;第三,我们要做好应对这种新变化的准备。欧盟并非铁板一块,我们在欧洲的投资并购的节奏要控制,要统筹对欧投资,寻求共同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刘作奎谈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五年成果与展望。他说,“16+1”在过去的五年中,对推动双边合作确实取得了一些比较积极的成就或进展:第一,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网越织越密,中东欧支点国家的作用被充分挖掘和凸现出来了,次区域的合作也处于升温的状态;第二,中国与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合作作为一个新的板块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第三,中国与“维谢格拉德”国家的合作规模一直保持在中东欧地区的高水平、高层次。关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刘作奎说,从大方向来说会逐渐增加普惠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要立足于精准合作;中欧贸易必须解决不均衡问题,在稳中求进发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领域的增长点将会增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孔田平就卡钦斯基的治国理念与波兰政局做了发言。孔田平说,卡钦斯基是目前波兰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对1989年形成的政治体制持批评态度,认为1989年之后波兰形成的体制是后共产主义病态体制,原来的共产党可以继续在这种体系下保持其优势,进行权财交易;另外,他对原来的执政党的看法也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认为公民纲领党是控制波兰的后共产主义腐败政治精英的组成部分。关于斯摩棱斯克空难,卡钦斯基认为俄罗斯涉嫌谋杀,甚至称公民纲领党领导人与俄罗斯共谋策划了空难。图斯克对空难负有间接责任,空难部分是政府玩忽职守的结果。关于波兰国内政策,卡钦斯基强调他所在的党的目的是基于波兰反共历史的深厚基础而建立的现代化的欧洲政党。关于国内政策,卡钦斯基认为重点为国家改造、经济发展、家庭、社会以及波兰在欧洲和世界的地位。关于波兰对外政策,卡钦斯基明确表示支持波兰留在欧盟,同时强烈反对欧盟干预波兰内政。他对俄国极端不信任,呼吁欧美国家抵制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支持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接近欧盟和北约。从目前来看,卡钦斯基对波兰政治的影响非常大,当然,现政府的政策能不能持续还要看波兰的经济状况。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所长王朔谈了欧洲一体化前景及对中欧关系的影响。他说,现在欧洲主要受到三大失衡的影响,第一个失衡是全球化给欧洲带来的失衡,第二是欧洲一体化造成的成员国之间的失衡,第三是欧盟成员国内部贫富差距扩大而造成的内部失衡。对于欧盟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重新凝聚共同利益和民众对欧盟的信任。我们对欧洲也应该有一个相对理性的态度,我们对欧洲一体化不要过于看衰,但也不要过于看好;对于欧美关系不能看得太好,也不能看得太坏;对于中欧关系不能看得太好或太差。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田德文就社会变化对欧洲的影响做了分析。田德文归纳了目前欧洲发生的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自2008年欧债危机到现在的近十年间,欧洲社会的和谐度降低了,族群和宗教多元化,失业率高;第二,欧洲的人口统计学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老龄化+低出生率,家庭结构也有很大变化。这两个方面的社会变化,有先后矛盾的效应,使得欧洲社会现在几乎走进了一个循环的圈子而出不来,对欧洲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使欧洲人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欧洲人比以前更焦虑、愤怒。这些变化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非常消极,对中欧关系也有影响,不仅是贸易保护主义影响,还有可能会跟中国争夺很多的产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所王晓光助理研究员主要讨论了英国“脱欧”之后欧盟领导权的转化与对华关系。他认为,英、法、德三个国家对欧盟的领导力有三种不同的理解,英国认为是提供公共产品,法国认为是议题设置,德国认为是监管能力。英国在欧盟中有重要的作用,是主要出资国之一、主要贸易顺差提供者,也是欧盟中唯一可以平衡德国影响力的国家。英国脱欧后,容克委员会、法德双核或德国主导,欧盟想要实现领导均衡较为困难。欧盟大国的影响力会不可避免地提高,法、德、意的影响都会提高,欧盟委员会的管制能力也将加强。在对中国的政策方面,欧盟可能会趋向保守,可能在一些全球议题上会注重磋商合作,但会要求中国增加资源投入。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副主任张文红就德国政党政治的变化及走向做了发言。她认为,二战后德国政党格局的演变,从两个半政党到五党体制,用了将近五、六十年时间。然而,德国选择党(AFD)三年就改变改变了这个格局,现在德国联邦议会有六个党了;选择党崛起的直接原因是难民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问题。如果默克尔组阁成功,联邦议会其他党团将如何应对,是一个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孟虹结合德国大选谈了民粹主义在德国的发展。她说,把德国选择党进入联邦议会作为一个历史性转折点,这是德国媒体的普遍共识。这个转折点不仅对于联邦政治文化具有挑战,而且对选择党本身来说,其内容和策略在未来也都会进行适当的调整。民粹主义在德国的发展实际上并非是一个很新的现象,选择党成立伊始并没有被定性为一个民粹主义政党,它在2015年后随着难民危机的爆发才开始逐渐向极右方向转,日渐趋向极端民粹化。关于选择党的发展趋势,它会在内外博弈中慢慢成形,比之前的海盗党更具生存能力,原因也在于其成员年纪偏大,该党多数领导人具有原来在联盟党等政党和政府从政的经验,但这一政党的影响范围无疑也会受到新一届政府中各政党政策的挑战。对中国来说,选择党一方面对外来企业投资和外国人在德融入等持有自己的观点,作为议会内反对党,它对于默克尔的未来对华政策也将进行监督和调控;另一方面,由于该党在大选中获得超过12%的选票,由此将获得联邦政党资金,并通过新创建的基金会开展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以产生更为广泛的影响。为此,我们也有必要及时考虑未来与该党尤其是其联邦议会党团展开交流的重点和策略。

主题发言结束后,参会人员向专家们提出了问题,专家进行了回应。研讨会在热烈、充实、活泼、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筛选:Alfred       编辑:里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