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首个文房供石展开幕: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

2005年,当胡可敏在山东一家报纸上首次看到昆明石的报道时,她没有太在意。报上称,山东有一方汉武帝时的“昆明石”,有石照并有一套家谱佐证。胡可敏认为,虽然有家谱记载的供石,看上去不像仿造,但一方汉朝的石头流传至今的可能性很小。

展览现场2007年,胡可敏为解“青州石”,走访了山东淄博石友孙兆俊。巧合的是,孙兆俊便是这方“昆明石”当时的主人。在孙家,胡可敏见到了此石真貌,阅读了李氏家族的一套家谱。该宗谱一套五册,在第三册中记载该石有“宜男之像,自西汉以来流传至今,历宋、元、明、清四代名人皆有题跋”,并告诫子孙“各宜世代勿替”。

昆明石此石自宋开始即有名人记载、题咏,且传承有序,甚是难得。而这方石头得以保存下来,并非由于审美因素,而在其“宜男”功能。胡可敏透露,购得此石后,一直想为此石寻找永久藏处。最终,她选定了上海博物馆,将连同这方“昆明石”在内的70余件文房供石捐赠给上博。 4月29日至6月28日,这70余件捐赠文房供石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名为“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

展览现场此次展览展出的多种文房供石,包括灵璧石、太湖石、英石、昆石等各种石种的美石,最为重要的当属上述的昆明石(又名宜男石)。此外,上海博物馆还遴选旧藏供石珍品及文人画石名迹一同展出。其中便有吴湖帆绘制的《宋坑小方壶石图轴》,及清代著名书法家高凤翰题铭的文房供石。 这是上海博物馆自3月13日开放以来,首次举办特展,也是其首次举办文房供石展。虽然公众对胡可敏并不熟悉,但在赏石界,她早已大名鼎鼎。其父胡兆康便是上海知名的古董、供石收藏家。受父亲影响,她很早便开始收藏及研究供石。移居美国后,亦始终致力于中国供石的推广与宣传。1998年以来,只在美国,胡可敏便出版了五本关于中国供石的书籍,并先后向美国华盛顿国家植物园盆栽及盆景博物馆、纽约华美协会、耶鲁大学美术馆等机构捐赠中国供石。

展览现场当谈及为何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时,胡可敏表示,上博是国内唯一一家收藏文房供石的大型公立博物馆,将这些古石藏于此处,或许是这些供石最好的归处。胡可敏所言不虚,上博所藏文房供石中,最重要的当属“宋坑小方壶”。同南方供石强调的“瘦、漏、皱、透”不同,这方供石古朴、健硕、稳重,具有极强的齐鲁文化意味。吴湖帆曾为该石绘制《宋坑小方壶图轴》,并题道:“南阜旧藏小方壶石,浓翠欲滴,宋坑中奇品也,镜塘兄获之,为数青草堂益友。辛卯冬,吴湖帆题”。

清高凤翰铭“小方壶”石

吴湖帆《宋坑小方壶石图轴》一块石头有什么好看的?在古代中国,赏石是一种文化:苏轼热衷藏石,乐此不疲;米癫拜石,口称石兄;宋徽宗拆屋掀顶运花岗…那么,赏石时,古人到底在赏什么?赏石,乃是在安慰自身。身体的触摸感,在文人赏石中占据主要地位。中国人赏石,并非去大自然看万万年的石头。而是将石头从自然中采集出来,经过加工,放在院内或斋中,与人的生活发生关系。

展览现场白居易曾得两块奇石,抚摸吟弄,朝夕相对,爱之非常。石虽无言,却相伴此生。一块顽然之石,几乎在书写白居易的心灵哲学。石的奇,石的怪,石的孤独,石的无言与离俗,都与白居易的生命历程相印,都是他生命旨趣之所在。石与人相互抚慰,石,就是自己,非爱石,乃是爱己,非为观赏石,乃为安慰自身。

一览众山小赏石,乃是与之交流。传统赏石理论中有“石令人隽”之说。“隽”带有美的意味,但与一般所说的美又有不同,它包括冷峭、不落凡尘、跃然而出的意思。经过无数代、无数人吟赏把玩的石头,其中不仅有天地自然之气的晕染,更有波诡云谲的历史留下的炫影,还有无数代人摩挲留下的方泽。这不是一块无生命的石,而带有人的体温、生命的浸润与历史感。石温润的外在轮廓,轻触它发出的微妙声音,其实是一种交流。而中国文人喜欢石头,重视的是与石头的对话,无声地相对,不动声息地对话。

铜渣山子赏石,乃是赏时空。石代表一种不灭的事实,一种不变的精神。你见它,它出现在你眼前,你不见它,它还在那里。你在世时,它在这里,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它还是完然自在。它从宇宙洪荒中传来,仿佛亘古不变。将这样的石头立于几案,人来“对”它,它从永恒的寂寞中跃然而出,照亮一个世界。人赏石,“千秋如对”,即千年万年之石就出现自己眼前。人也在与千年万年之石对视的瞬间中,窥见永恒。赏石,其实就是赏这永恒的时空,就是“对着永恒说人生的价值”。

丝路山也正是由于文房供石背后深厚的哲学基础,才让其在中国经久不衰。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再来看这次展览。此次展览共三大单元:慕古追邈——追寻古石之路;采瑰第品——供石的识别与欣赏;模形范质——有趣的类石清供。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观众更深切地体会中国园林“移步换景”的魅力,上博特地在展厅入口以3D全息投影技术,模拟了中国园林场景。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施远介绍,将石头移到文房几案来欣赏,可能是从北宋开始的。因此,虽然无法准确判断展品石头的地质年代与人文年代,但根据文房供石的发展,大致可以推测,此次展览展品的人文年代在宋以后。慕古追邈——追寻古石之路这一单元将胡可敏收藏道路之古与其所藏供石之古叠加,同时也将观众的目光引到那古老的历史中。除前述明星展品“昆明石”外,这一单元展出以“研山”为主。“研”同“砚”,最初用于研墨。随着文房供石的发展,“砚山”逐渐不具备实用功能,而仅供欣赏。首件展品“赤峰映池红”研山还可看出“研山”用以研磨的实用功能。

“赤峰映池红”研山 红丝石

“襄阳无语”铭研山意甲直播leyuzb.com这方研山可从多角度观看,十分稀有。石上虽有“石庵”“清雨堂”款,但是否是刘墉旧藏,是否为后人伪托而制,目前并无定论。此方砚石,如山川峭壁、天然峰峦,节理交错,褶皱曲折。

“项子京”铭研山

“三峰伴月”研山 灵璧石

青州归石 青州石采瑰第品——供石的识别与欣赏除第一单元展出的古石外,胡可敏捐赠的78件文房供石的剩余部分,均在第二单元展出。“采瑰第品”意为这些文房供石均出自钟灵毓秀之地。“供石的识别与欣赏”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其中蕴含着古人对石头的审美判断;其二,希望观众通过这次展览可对供石的识别与欣赏了解一二。

“冰晶峰”宣石

“卷浪石”博山文石针对供石的欣赏,施远说道:“公众比较熟悉的供石审美标准是太湖石的‘瘦、漏、透、皱’。但这只是供石审美的一种,如这一单元展出的‘宋坑小方壶’就不符合这一标准,但并不影响其成为一方艺术价值极高的供石。”

云上剑峰

逸云峰模形范质——有趣的类石清供这一单元主要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类石清供,这些展品虽非石质,但却在造型及审美特点上与文房供石无二,因此被称作“类石清供”。类石清供的源头,未必来自于对近似体量供石的模拟,而很可能是对大型园林石甚至自然山峦的模拟,是工艺美术领域雕刻艺术的产物。

彩漆木雕珊瑚摆件 近代

素三彩瓷山子 清这次展出的《天然树根摆件》是一种介乎于天工与人力的存在。木是植物,与石这种无生命之物迥不相同,但作为文人欣赏对象的奇木,却是因其与山、石形神相通而受到青睐的。值得一提的是,应捐赠人胡可敏的请求,上海博物馆还在这一单元配合表现石头的绘画加以展示,完整呈现文人的石头审美。

五岳奇观图扇册 兰瑛 明 上海博物馆藏

石聚图册 高凤翰 清 上海博物馆藏结语:据施远介绍,长久以来,文博机构对文房供石收藏及研究极少。这根源于现代学科划分体系的漏洞:各大博物馆立足人类艺术的收藏与展示,而供石是否属于艺术品,在很长时间内并无共识。反过来说,自然类的博物馆,主要从科学的角度展示、研究石头。而供石又以其人文价值与审美特性见长,看似也不符合其研究范围。如此一来,便形成了文房供石研究力量的薄弱。令人警醒的是,文房供石研究的缺失并非个例。唯有不断完善划分标准,才能使文化遗产被学界重视,而不致被时间遗忘。注:除现场图外,展品原图均来自于上海博物馆。部分文字参考自《代序——说赏石中的“包浆”》,朱良志著;《藏石旧事》,胡可敏著;《模形范质 触类旁通》,施远著。

谭波:受塞尚影响的艺术家—— 高更马蒂斯后印象派主要代表人物现代绘画之父从他开始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他用独特的视角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传统的艺术观念梵高、高更、马蒂斯

(0)

相关推荐

  • 天上道·地下物——上博高斋隽友古石展(上)

    在疫情的忐忑中,鼠年的春天转眼过去了.初夏时节,决定走出一方陋室去观展.鼠年首展选择上海博物馆纯属必然,而观赏奇石特展却纯属偶然. 上海博物馆于四月底推出<高斋隽友>古石特展,是疫情后重新 ...

  • 旅行随笔 7

    趁着天好,又去了趟多伦多的安省美术馆(AGO).走在外面,一切依旧,但内部的展品,却和我13年去的时候已经全然不同了. 这个话说出来不知道外国人会不会奇怪,但假如像我一样的大陆人,大概一下就理解了,因 ...

  • 许家山,最难忘的是她的石头房

    思念就如同这不停的雨线, 把回乡的念头编织得愈发缠绵. 在那个天青色烟雨中, 我选择了回故乡许家山的路. 许家山,最难忘的是她的石头房······ 回程前,我已远远地把她张望, 蜿蜒的山路,莫名的野花 ...

  • 上博首个文房供石展开幕:一块石头有什么好

    2005年,当胡可敏在山东一家报纸上首次看到昆明石的报道时,她没有太在意.报上称,山东有一方汉武帝时的"昆明石",有石照并有一套家谱佐证.胡可敏认为,虽然有家谱记载的供石,看上去不 ...

  •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上篇:无极斋分享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 无极斋分享 韩回之,字无极,韩天衡美术馆艺术总监.爱好收藏,对古代武备.漆器.茶具.香具.印珠.玉器都有涉猎.博涉而深究,视野开阔,颇有心得,乐艺会特开设专栏<无 ...

  • 郑培亮书法刻石展开幕,现场高清作品来袭......

    11月14日上午 郑培亮书法刻石展 在山东聊城开展 展览集中展出了郑培亮书写的 经文刻石原作以及部分书法小品 郑培亮书法刻石展 现场作品选刊 ▼ 图片来源:雪晨书道院

  • 关于文人赏石:从一块石头,观照自然,体味生命

    [摘要]以赏石为例,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是这一收藏领域的垄断群体. 就赏石而言,在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几乎可以说是这一收藏领域的垄断群体.在中国人眼中,石头身上体现了自然的秩序,自然反映了天心, ...

  • 天上道·地下物——上博高斋隽友古石展(下)

    (续上篇) 天上道·地下物--上博高斋隽友古石展(上) 为什么国内主要博物馆对古石鉴赏付之阙如呢? 混沌初开道为先.早期的人们多把玉和玉石混为一谈,时至今日,且不论普通大众容易混淆概念,据说在工艺界和 ...

  • 上博四调档期,“黑石号”沉船珍品首回故里

    昨天,"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均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制图:李洁 在水下考古领域,"黑石号"沉船的发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9世纪 ...

  • 「博之美物」生肖展上的甘肃“牛”文物

    辛欣 茹实 战国·鎏金铜卧牛形牌饰 平凉市博物馆藏 东汉·彩绘木牛辎车 高台县博物馆藏 十二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形象符号,是春节的吉祥物,也是年俗文化的象征.牛年新春,甘肃省博物馆将于大年初一 ...

  • 赏石杂谈|为何玩石之人爱逛石展?阿拉善石展会上石友们这样回答……

    在奇石圈里,玩石之人对每年的石展会资讯特别关注,无论工作多忙,他们都会尽量挤出时间参加一两场,那么有人一定会问:为何玩石之人如此爱逛石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圣洁之地阿拉善吧,这里一年一度的大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