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所提出的“新诗三美”对诗歌创作发展到底是推动还是阻碍?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闻一多所提出的“新诗三美”对诗歌创作发展到底是推动还是阻碍?

五四文化革命,诗歌领域好不容易挣脱了古体诗的各方面桎梏。在这个阶段提出“三美”,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是一种对于诗歌发展走向的束缚?

翻滚的橘子·浙江传媒学院认为:推动的成分较多。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诗三美”提出的背景。新诗三美提出之前,大约是1926年之前,自新文化运动开始以来,白话诗逐步称霸诗坛,但是初期的白话诗很是稚嫩,例如著名文人胡适1916年发表在《新青年》杂志的中国第一首白话诗,《两只蝴蝶》 。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麽,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可以看出在1926年之前的白话诗,对诗歌的韵律并没有太多要求,基本只是诗人内心感慨的表达而已。

在这样的白话诗体风格流行下,文学要求极其苛刻的中国诗坛必然会掀起新的改革。“新诗三美“便源自于这场改革,1926年,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兴起,这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其诗风深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答主之前在回答冰心小诗的问题之时也谈到过,泰戈尔的诗歌以哲理小诗、感情细腻为特点,新月派也很好的继承了这点。

“新诗三美”具体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平仄韵脚,讲求诗歌的基本格律;“绘画美”强调词藻选择优美鲜明,让读者能产生画面感,有身入其境之感。“建筑美”强调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追求一种诗歌的视觉之美。

答主在这里分析一些符合”新诗三美“的例子。首先是徐志摩的诗作《再别康桥》(节选)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这是个在平仄上极为考究,许多句式都运用了叠词,比如“轻轻”、“悄悄”等,不断加强了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每句诗随着感情的变化而换韵。在建筑美上,小诗每段一、三句诗为六字,二、四句诗为七字,一三句诗短一点,二四句诗长一点,都呈现出建筑对称美来;用词上,徐志摩也极具画面感,短短几字就可以显现出一幅别样生动的画面。“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类偏正结构的用词极具画面感;诗中也运用了多次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云拟人化,将金柳看作新娘等等,这些都是之前的白话诗多没有达到的意境,也不是古诗词能准确表达的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新诗三美”继承了中国诗歌的创作原则,也发展了新白话诗歌的创作原则。

从新月派诗歌的的繁盛程度我们就可以看出“新诗三美”对于五四以后新白话诗歌创作的推动作用。

此外,答主还想反驳一下这个阻碍作用,仅个人观点也没什么能参考的。

“新诗三美”的三种原则,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简单理解大致可以归纳为:平仄韵字、词藻意境、字数结构。如果我简单解释一下,这三者其实是最最基本的做诗原则,诗歌,讲求朗朗上口阅读自得,这就要求平仄押韵;要求表达作者所思所想,这就要求诗歌意境展现;要求整齐耐看,这就要求字数结构。当然,这三者最重要的便是第二个绘画美,要求词藻准备内涵深刻,不少诗人只要能合理地抒发其内心的才气,其他二者不太遵循也并无不可之处,只是不大雅观罢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白话诗歌的三重要求其实并不严苛,只是建立在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之际,白话进入诗坛,新白话诗处在大俗之时提出的。

执 念 ❀ · 首都师范大学认为:凡事有利有弊,挣脱束缚自然是好的,但凡事都一样,需要依时而定一个度,一个规矩,上纲上线的东西总是不可少的。这就像我们好不容易挣脱了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的束缚,但你不能说我们现代社会不需要法律任由人们为所欲为一样。

诗歌也是如此啊。

文学革命在诗歌领域掀起了巨大风浪。霎时间,人们开始用白话创作,开始可以选择自己身边的任意事物作为意向,开始不需要顾虑合辙押韵不需要顾虑字数限制,然而就像一个在监狱里待太久的犯人刑满释放后,身后那扇门逐渐的关闭可眼前的世界一切都还是那么陌生那么古怪,令人难以适应。在这个时候我们必要加以引导——于是为了创造中国式“新诗”,闻一多在新诗格律化主张中提出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强调诗歌的平仄韵律,使其读来朗朗上口;绘画强调诗歌中辞藻、意象的运用,要有画面感;建筑一定程度上强调格式的整齐。

第一,是时闻一多提出的不过是一种主张,是否加以践行还是多在于诗人本身,所以谈不上束缚——你想要并且能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文坛是绝对欢迎的。

第二,这三点美感上的要求可以说是一种对于诗歌艺术的尊重,是一种保证诗坛秩序与作品质量的规范,大部分起到的作用,还是积极的推动。

另外我们从当时诗歌的实际发展走向来看,三美也的确更多地起到了指引方向,为诗歌确定边界这样的作用,优秀的作品比比皆是,运用三美走向诗坛并得到发展的作家也不在少数,一时间的确促进了这个领域的生长繁荣。

嘎啾妹儿 · 西南交通大学认为:对于文学学界,本就属于主观能动性、随意性极强的专业领域而言,很难直接评判一个框架的提出究竟是好是坏,当文学学界某一领域的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被提出,一系列新形式的创作模式也将随之出现,而一系列作品的模式也将被局限,这对于本就是创作性极强的专业来说,是一件较为抑制了天马行空创作能力的行为。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诗歌三美”主张,诗歌三美具体指的是音乐美、建筑美以及绘画美,其实对于诗歌创作来说,的确有三种方面的欣赏和鉴赏角度,所以赞同这一主张的诗人们表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诗歌三美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新诗史上表述最完整、最有系统性的有关新诗形式建设的规划与方略。”很好的表达了诗歌创作的美感欣赏角度,不仅对于创作诗歌起到了帮助和推动的作用,对于鉴赏诗歌,尤其是跨领域或者是普通人对诗歌的鉴赏起到了借鉴作用。当门外汉在欣赏一首诗歌时,以三美理论作为参考基础,足以对诗歌的表述有条理标准式的理解,对于鉴赏起到了框架式的参考作用。

但是,也有不赞同这一观点的诗人认为:“对于以现代汉语为基本的语言体系,'三美’主张实现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的。”这一类诗人认为,现代人的生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音乐、建筑、绘画这三个角度来欣赏总结美,而是从物质与精神生活以及人与人之前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活中创作出不一样的诗歌作品,而当这一类型的诗歌作品创作出来后,就完全不能再用诗歌三美的模式来进行鉴赏。所以~对于文学作品不需要固定模式,不需要固定条款。

以上是答主的浅显认知,希望有帮助哦!


在众声喧哗中让我们的声音最响亮

在众说纷纭中让我们的信息最可信

中国诗歌报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投稿:1、投稿作品均须通过编辑审定后,方可在平台刊发。2、作品15天内没有采用的,说明作品文本不适宜刊发,请投往他处。3、优秀作品刊登在中国诗歌报纸刊。4、投稿统一邮箱为zgsgb2@126.com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

中国诗歌报属下天安门文学平台

中国诗歌报下属中诗报朗诵中心平台

中国诗歌报下属中诗报诗词创研中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