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诗及其创作
中国诗歌报★有温暖有情怀
马新朝,原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诗歌报编委会主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副院长、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关于散文诗及其创作
——石秀山老师给中国诗歌报散文诗创作室文友们的第三封信
老师们、文友们:
大家好!
在中诗报散文诗创作室组建初期,我曾先后以信件形式,两次与文友们就散文诗的创作进行过磋商探讨(中诗报平台5月16号推出)。之后,在已经进行过的16期临屏征稿中,我一直与大家在屏幕上相伴,也曾先后对20多位文友的近40章作品做过点评或品读。混熟了,话自然多了,再加上本人一向心里装不住事,便不由自主地再次与键盘较劲,拼凑出下面一些文字。若有打扰,请见谅!也同时申明,仅是个见,不代表编辑部。
散文诗这个新型文体,发展到现在,也与其它文学体裁一样,随社会转型而变革,面临诸多困扰作者、读者的难题,比如怎样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如何脱离诗歌和散文这两个母体或者老大对自身的束缚羁绊。特别是在摆脱单纯的歌颂文学误区后,如何走好自己的路,引发了许多散文诗大家的深思,而且已有大量先行者在积极探索。
就我自己的感觉和体会而言,散文诗创作在吸收已有成功经验,注重写作技巧的同时,目前需要深刻反思的是:如何克服口号式“老干部体”诗歌的程式化排比,对散文诗创作带来的弊端;重新治疗单纯美景描绘的散文写法,给散文诗创作注入的“软骨病”;及时消除因受古韵诗风回归影响,无端兴起的散文诗写作乱用韵律、硬拼节奏的“附庸风雅”;也需要剔除自我欣赏式的小情小调和“我为中心”式的胡编乱造。唯有以社会发展为主流,关注民生、民意为主线,融入生活为基础,歌唱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素材,创新表现手法,拓展语言张力,才是散文诗未来的出路。
要做到上面所述,散文诗创作离不开的“情、景、人、事”,便自然而然地需要我们合理调度,有机融汇,完美糅合。
假如我们简单地认定,散文诗属于诗歌范畴,那么,“情”就该成为文体表现的主流。这里仅以刚刚结束的散文诗创作室第16期临屏同题征稿中的题目之一《秋意渐浓》为例。这个题目是我出的,而且我主动赶写了引题作品,也就是16期美篇中的1号作品。本以为题目很直白,是秋意,而不是秋景、秋色或者秋风、秋收,作品中肯定会注入作者浓浓的情意。结果,虽然写这个题目的文友很多,大概占到收稿总量的60%多,但景与情脱节的作品也占到了收回同题稿的60%多,让我觉得很无奈。我们回头再看看这个题目《秋意渐浓》,显然“意”是关键,意与情的关联度,肯定比与景、与色甚至与风、与收的关联度高很多,但诗友们偏偏忘情而恋景、写实而丢意,好多作品便失去了主心骨,显得软绵绵的,如塑料花一般美丽而无灵性。仔细分析,问题就出在了你描写秋景、秋色时,忽略了景色的灵魂或创造者——人(包括其它生灵)和事。这样一来,你在触景生情时便找不到依托。说到这里,我这封信的主题,诗友们大概明白了吧?那就是,一章好的散文诗,需要情、景、人和事几个要素的完美融合,有机关联,相互连动。
假如我们片面地认定,散文诗是诗歌化的浓缩,那么,叙事、写景就该成为主体彰显的特色。这里也以散文诗创作室第16期临屏征稿的题目之一《细数芳华》为例。题目已经用“细数”设定了要记事、写人,而“芳华”显然要比流年、运程、命运、征途等等高雅尊贵,显赫耀眼,在仅短短400字以内的文稿中,攫取无数“芳华”,对创作者的确是一种考验。从收回来的文稿看,不少作者从动笔之时就钻入单纯叙事的胡同,抓住了人和事,同样忽略了情。想一想,你细数出来的芳华,是否自己动情?如果仅限于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中年、老年的情节跳跃,不过一本简化了的流水账,何以打动读者?因此,收回来的作品能拿出手的精品也不多。这期同题作品荟萃《中诗报》平台已经在8月27日推出,大家会发现,在精华加品读的18篇作品中《细数芳华》仅有3篇入选。这是不是同样有一个情、景、人和事几个要素如何完美融合的问题?
前面,我连续用了两个“假如”,意在提醒文友们走出认识片面的误区。至少我个人认为,目前不少人对散文诗这个文体的把握确实存在误区。至于怎样跳出误区,课题有点大,我们暂不去触及。我只想从细微处抓几根稻草,即使不能救命,也可以扎几个稻草人吓唬吓唬麻雀,让我们的散文诗创作有个大致方向。
我这封信要说的重点是“情、景、人和事”几个要素,在散文诗创作中的完美融合,也就是几个要素融合的关键在那里?我给大家的回答是:情!我们都知道,景和事,看得见摸得着;至于人,无论现实中的你我他,还是作品中的你我他,更是无处不在,甚至已经成了世界的主宰。唯有情,看不见摸不着,但同样无处不在,渗透在血液里,回荡在灵魂中,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情在作怪,情在主导。因此,在散文诗创作中,我们何不把这个已经被文人自我控制了的无形之物,作为粘合剂呢?做好了,情景交融这个成语还需要再解释吗?
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在景、人、事三者之间,有些文友往往喜欢多写景,少说事,甚至回避人,我觉得有点做反了,应当抓住人在景中的态、在事中的度,为你最终注入的情找到支点。个中奥妙,需要自己慢慢体会、感悟,别人教不了。
上述文字,匆忙草就,不妥之处请海涵。
祝文友们创作愉快!
2018.08.27.夜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投稿:1、投稿作品均须通过编辑审定后,方可在平台刊发。2、作品15天内没有采用的,说明作品文本不适宜刊发,请投往他处。3、优秀作品刊登在中国诗歌报纸刊。4、投稿统一邮箱为zgsgb2@126.com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
中国诗歌报属下天安门文学平台
中国诗歌报下属中诗报朗诵中心平台
中国诗歌报下属中诗报诗词创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