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丨数据分析助力“跨界学习”
教育信息化的宗旨在于推动教育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校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主体,其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实力及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经渗透到教学和管理的各方面,对中国政法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战略的全面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模式变革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实现信息技术从教育应用走向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是面临的挑战。
学校信息化建设概况
教育信息化发展一般会经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典型阶段。在《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0-2020年)》确立的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两步走"战略中,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的广泛深入应用为特征的第一步包括"起步"与"应用"两个阶段,中国政法大学已基本完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学校信息化建设概况
(1)教学环境设施的改善
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舒适和有效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优质的硬件环境是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基础。作为国家"双一流"法科强校,中国政法大学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经过投资与建设,具备了多种功能的教室。包括日常授课中便于师生交互、教学资源展示的多功能教室、教学研讨室、教学坊、提供教学实践活动的模拟法庭教室、用于外语教学实践的同声传译教室,以及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教学资源录制室。现代化的装备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数字化校本资源的储备
学校教学资源平台融合各种高教学资源,促进师生时空分离下的教和学,全面助力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流媒体资源平台",挖掘与整合丰富的法大课外学术讲座资源,提供学术讲座和校园活动的网络直播服务,实现不同校区课外学术讲座资源的实时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了CCTV-2、CCTV-4、CCTV-5、CCTV-12、CCTV-NEWS、CCTV-9等央视频道的实时转播,为全校学生提供经济、体育、法治频道和英语视频资源服务,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优课程教学资源云平台",整合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优化各类教学资源的存储、管理、检索、共享与灵活的调用。平台现有318门课程,以微课、网课、公开课、共享课等形式为师生服务。
2
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况
学校管理信息化体系从下往上依次为基础设施层、业务管理层、数据整合层和信息服务层,层与层之间逻辑关系紧密,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
图1 管理信息化体系
(1)信息系统建设
在学校信息化"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的建设方针下,信息化负责部门协同各部门整合业务逻辑,规范各信息化系统建设流程,力求建设科学、生态的系统,为系统日后实现良好的迭代做好铺垫。
目前,学校已经建有涵盖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系统近72个。此外,还建有全校基础服务平台,包括统一身份认证、网上办事大厅、统一通讯和微信企业号。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师生以"一账号、一密码"畅游全校各系统;网上办事大厅利用"互联网+"服务思维为师生提供便利的网上服务,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的服务模式,助力学校各职能部门提高服务效率;统一通讯以短信、邮件和微信的形式为全校师生发送消息,方便了与全校人员的即时通讯。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使用,为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了移动智慧校园,建设学校微信企业号,与各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对接,提供财务信息、教学信息查询,校园一卡通挂失和充值、校园网络等贴近师生日常需求的服务。
(2)数据互通互动
为推进学校数据共享服务,加强校内数据流通,按照高校信息化标准通行准则和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数据标准,以及涉及学校数据公共编码及相关系统业务管理标准。实现数据的抽取、存储、转置、加载等过程的自动流转,将涵盖学校教学、科研、人、财、物的数据经数据中心推送给共享需求的业务系统,消除了数据孤岛,形成了源端数据业务系统-数据中心-需求数据的数据自动流转模式。
(3)数据应用
依托数据中心,以师生需求为导向,开展了多项数据服务与管理的工作,解决师生重复填表问题,有效提升了学校管理服务的效能。如网上办事大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简化、优化教师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办事流程,实现了"自动获取,实时更新;一次录入,动态共享",免去教师填写多张表的繁琐程序,并可以在微信端进行实时申请与审批,提升师生的体验度和满意度。
利用数据完成教师年度教学考核和聘期考核工作,在全校范围内打通并使用多部门核心业务系统的117个数据项,自动计算出68个统计项,减轻了教师考核中反复填表、计算工作量的任务,为教师营造了静心从教、潜心育人、安心科研的工作环境。
(4)数据分析
充分利用采集到的多维数据,建立不同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以创新学校管理和教学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及管理决策。
数据中心采集的"全样本"数据为全面客观认识、了解学校现状提供了多元数据支撑,辅助高校管理决策。我们从校情总览和专题分析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分析。校情总览的分析,包括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分析,如在校专任教师的年龄段分布、职称分布、籍贯分布等;教师的科研情况分析,如教师的科研项目、著作、论文、咨询报告等发表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分析,如各学院开课情况、课程评价分析等。
进行专任教师预计退休分析和高级人才分析。其中专任教师预计退休关注于未来的1~5年学校专任教师的退休情况,帮助管理者进行人才招聘计划的制定;高级人才分析关注于各学院高级人才的分布情况及高级人才来源,从而根据各学院的情况有的放矢地引进人才。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鼓励学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行为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反馈,为推动个性化学习和针对性教学提供支持"。对学生的基本信息、选课、学分、成绩,学工奖惩助贷数据、校园一卡通流水、门禁,校园网络使用、图书馆借阅等多维度数据进行分析,刻画和描绘出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我校教育工作者更全面综合地认识学生,使得教育管理更加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
学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
教育资源存在
"既多又少"的矛盾
由于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学校虽然录制了大量的课程,但是可用性低。既没有对视频做精细的加工和设计,也未对视频进行编目,资源利用率低,造成了极大浪费。
2
学习资源系统分散
学习资源是非结构化数据,内容多、分布散,分布在不同的资源系统中,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有教务处、研究生院、信息中心及图书馆。资源系统之间没有统一接口,形成了"信息孤岛"。资源系统、资源类型、访问方式不同,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无法快速定位资源,需要登录多个系统平台搜索查询资源,资源利用效率低。
3
数据标准落实不全面
学校新建或新升级业务系统能够按照学校的数据标准执行,但是老旧的业务系统在建设时依照自己的业务标准,没有按照数据标准进行更改,不能实现数据共享。此外,缺乏对数据标准执行的监控,出现部分数据源系统在升级系统的过程中自行更改数据标准,造成"数据共振",使依赖于共享数据的业务系统功能"瘫痪"。
4
数据的"量"与"质"需提升
学校老旧的信息系统是基于当时的需求由不同厂商分散建设的,系统设计标准及技术架构落后,很难与数据中心对接,形成数据孤岛。还有一些部门无业务系统,数据更是分散单机存储,致使数据共享数量仍不全面。另一方面,数据源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的不准确、不全面、格式错误、重复数据等问题都将影响数据的流转及使用,制约了学校数据共享的推动。
信息化改善对策
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模型,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内环中,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的物质基础,信息资源则是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生产资料,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外环的信息技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标准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图2 信息化体系六要素模型
在学校创建"双一流"大学蓝图指导下,按照学校的整体工作部署,结合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基于"六要素模型",可以制定以下工作举措:
1
规范数据管理
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建立数据管理流程。数据源部门的数据变更依据数据标准执行,保障数据的可靠性。数据使用流程采用数据使用部门/人员申请-数据使用部门领导审批-数据源部门领导审批-数据中心领导审批-数据中心推送的数据流转程序,保证数据安全。
2
构建智能化学习方式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普及,非正式学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移动互联技术能够将学习行为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促进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结合,实现"跨界学习",使得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实现学习者的自主学习。
作者:吕淑艳、张亨国、罗倩(中国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