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笠牛犁成绝唱,谷雨春耕话今昔 / 作者:老长不大
蓑笠牛犁成绝唱,谷雨春耕话今昔
作者:老长不大
江南吾乡,季春三月。谷雨时节,布谷催耕。风轻云淡,雾薄雨疏。山青水秀,鸟鸣虫啾。
村落:墙屋斑驳,灰砖黛瓦。窄巷石径,竹篱柴院。
田野:阡陌花开,原野草长。遍地新绿,满畈泥香。
山坡:远山含黛,层峦叠翠。野花争艳,杜鹃怒放。
河川:塘堤垂柳,堆岸香樟。河边草摆,水中芦摇。
放眼:雾霭空蒙,细雨缥缈。烟笼画桥,泼墨山庄。
叩心:尘封情怀,泛卷浮涌。昔念旧忆,回返今朝。
春雨润万物,春风拂千野。往事何连连,历历在心间。
那么,“春日至农事始,鸡未鸣,耕者起。”“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雨蓑烟笠事农耕。”“一犁新雨破春耕。”
还有,烟雨淡蒙,蓑笠老者,扶犁持鞭,驱牛耕地。或晨曦渐明,或日落霞飞,挽裤赤脚,牵牛扛犁,行走田埂。那些文人骚客笔下的“春耕图”,於今何处觅?吾辈曾经艰辛经历的一切,也都去哪儿啦?
惜乎,幸乎!如今,乡村耕牛巳无影,蓑笠牛犁成历史。
谷雨至立夏,正是家乡江南一带水稻产区的春耕春插时节。不要说久居城市的年轻人大多对此是陌生和遥远的,就连我从农村摸爬滚打出来的人,对现在的春耕春插操作方法也不懂了,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现在,家乡农业生产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电器化,从稻谷的浸种育秧到收割售粮,几乎都是机耕、机插、机收、机烘和集中育秧等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
现在,你若来到田间,只见拖拉机在地里来回穿梭,替代了过去人们劳累的身影,马达的轰呜掩盖了人们干活时的欢乐话语声。据说一台较大型的耕地机一天能耕百把亩,种过田的人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了不起。那是,我们这代和上辈人在农村辛苦劳动时多么企盼的一件事,希望和期待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这一天。
双手不沾泥,哪知农事艰。双肩不挑担,怎懂农民难。两头挑起,没法调皮;一担落肩,岂敢牛皮。扁担甩流星,牛粪当“点心”。锄头底下三分苦,面向黄土背朝天。这些都是过去我们农村庄稼人常挂在嘴边说的:“后生,一脚不来,一脚不去。干农活是真把式,做农民是真辛苦。石板上摔乌龟,硬碰硬”!
真正农村、农民的生活,哪里有那么多诗情画意,田园牧歌!有的是劳累繁忙,艰辛困苦,平常普通,还加苟且。
不说了,多嘴,老长不大,打住,把话拉回来。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乡村的变化,科技的创新,用机械操作取代了原始农作耕种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减轻了体力劳动的强度。我们以前的春耕劳作的情景只能作为一段历史来回味了。
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年代,春耕主要靠牛耕地、耙地,人们把牛犁翻起的一垄垄泥土用锄头锄成碎块,然后灌水耙地、种地。犁地是农民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农活,要把地犁得整齐均匀、深浅适宜、不留死角跳犁漏耕等,那得首先会使唤使用好耕牛。因此,不是所有农民都会犁地。俗话说,耕地看牛头,撑船看船头。意思就是要预先看和把握牛的正确走向,以便及时指使牛修正犁地。若是光看犁头不注意前面,当出现偏差就来不及了。
据我实践得出的经验,看牛头方向和兼顾牛脚走的位置相结合,就能及时微调牛、犁的左右之偏差,因为前一趟犁起的地垄漕沟缝就是此犁的依据。这样犁起的地直顺整齐和均匀。说说容易做做难,不用心琢磨,不下功夫,不勇于敢于实践,犁地的技术难达精湛,到时牛但不配合,还要看轻欺负你。
锄地虽是一项极普通的农活,男女老少都能干,可是每天从早锄到晚,连续多天,泥土碎匀到如何程度,全在于你使用的功夫和力气,的确也很辛苦。初干农活的人,没锄一两天,手上就会起泡,甚至血泡和泡边加泡,疼痛难忍。如此反复,于是皮厚成茧,所以,农民手上都有被锄头柄长期磨成的厚厚老茧。我虽离开农村几十年,但手上的老茧至今仍未完全消去,亦可见当年农村劳动之艰辛。
我在农村务农的六十年代,还是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建制,虽说春耕农活辛苦,但是许多人一起干活,倒是蛮热闹的。比如大家一起锄地,偶尔为消解疲劳和寂寞聊个话题,你一句我一句,边手挥锄头锄地边聊天,或某人即兴唱几句戏曲歌词,有说有笑有欢乐。在这样男女老少欢言笑语、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劳动场景下完成春耕生产任务,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蛮有趣味的。
春耕的各种农活还有很多,如灌水后耙地、耙碎耙平后再次耕水地、碎地平整水田等等。而且,当时农村生活贫困,经济条件差,大家都是赤脚干农活。下雨穿蓑衣、戴竹笠,气温降低时,赤脚在水田里干活又冷又累,辛苦自不待言。春耕仅仅是一年农活的开始,后面连着春种插秧,夏收夏种双抢,秋收秋种等忙碌而繁重的农活,几乎没有空闲日子。所以,我一直来认为:我国农民是社会中最辛苦、最勤劳、最富有献身精神的人群之一;也是报酬最低、待遇最差、而付出最多、贡献最大的人群之一。从某种层面上说,农民最普通、最卑微,却是最伟大、最高尚的人群!
不再啰嗦了,我深知这样的东西没有多少人有兴趣要看,尤其是现在时尚的年轻人,不讨厌我这个恋旧悖时馊气的老头,巳经是非常尊重和客气了。但是,我还是要写,凭自己微薄的认识能力简要地记录下来,不是为了写作发表,更不是为了什么名利,而是,我们这一代人刚巧处在上千年来的原始农业生产、农耕方式与现代先进的机械化、电气化,乃至今后信息化改造衘接的阶段。就在这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完成了如此重大的农耕生产方式的历史转换,我们有幸目睹和经历了这个伟大的时段,因此,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段历史过程真实的、认真的较好地记录下来,保存下去。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擅长文字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有意者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