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学步(102):细识老料做新工

仿古玉老料上做新工,仿工巧做,鉴赏也可以细识。

古人制玉为了节省工耗常常“因形选料”或者“因料定形”,现代仿古也会这样做,只是出发点与古人不一样:不是为了省工,而是为了保留部分“老”相,从而做的更像古玉。

老料新工就是古玉后雕(参见《古玉学步(31):仿古无外三大块辨识谨慎六种怪》),一种是用老玉改作,现在又延伸出一种带自然皮壳的玉料仿古。

老料新工的特点类似于古人制玉的“因形选料”或者“因料定形”,要尽量把自然皮壳中老的部分保留下来,起到“古”的效果。略举一例(图1)。

图1

乍看起来,自然入理的沁色、沿玉肌理的走向绝真无疑。这就要考眼力了。如果注意力集中这部分观察点(图2),就吃药无疑了。

图2

不要以为这不可能,事实上许多藏友鉴赏藏品就喜欢看“对的”部分,还找无数理由来支撑。

其实鉴赏就是个细心,再仔细看工痕,有什么发现?工痕部分与保留部分的“皮壳”有所不同:工痕部分的原皮壳全部被琢除了,原沁也被切除了;而工痕以外保留的部分仍然留有原皮壳,原沁色还大部分保留着(图3)。

图3

为了使这截然不同的两部分的视觉差显得太突兀,仿制者也是花了一些心思的,已经在保留部分的皮壳上稍许打磨,增加了药性。

类似的老料新工并不少见(图4)。

图4

还有做得更加“像”的,若不提示和标识,不一定都能辨出其破绽所在(图5)。

图5

当然这里已经提示了老料新工,如果把上述三类放在在琳琅满目的藏品堆中,还能发现其中破绽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