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百万的剪纸师:聪明人,都在下“笨”功夫

一介

自在丨小生活丨态度

#百城全新系列「万象重庆」第五集#

凭借这门手艺,他年入百万↓

作为“黄氏剪纸”的第三代传人,黄涛做重庆剪纸已有20多年。

洪崖洞、朝天门、棒棒哥劳作、重庆人吃麻辣小面,在他的一刀一刻下,重庆风光和百姓市井,在他手中一一重现。

精湛工艺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苦工。一刀穿下,一刀提起,刀尖挑,刀尖描,他一做就是天亮到天黑。

如今他的剪纸艺术品,占据了重庆剪纸市场80%的份额,去年销售额近百万。他始终坚信,笨功夫,才是最快的成功方式。

努力很容易,努力常态化很难

朋友小A信奉一句老套的鸡汤:“你必须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为了“毫不费力”,她把努力“常态化”。

大学时,每天坚持六点半起学英语;

天天泡图书馆,借阅记录是全专业前十;

常常宅在机房里,做无聊枯燥的语义分析。

就这样,中文系毕业的她,成了香港大学工科专业的研究生,以100选1的优势,进了谷歌自然语言部。

她的努力却从未松懈。工作之余,仍坚持每周去图书馆学习;通勤路上,背单词,看英文原著;不满足于现状,又再深入学习编程,计算机语言。

今年3月,她拿到了英国微软的offer,月薪10万。

不知道的人,说她运气好,说她轻松跨入年薪百万的阶层。

殊不知,如果没有那些微小的坚持,看似笨拙的努力,就没有聚沙成塔式的成功。

相比她的常态化努力,多数人是间歇性努力。

办了一张健身卡,结果一年只去了两次;学了一个月的英语,就自我放弃了;说好下班后看两小时书,结果全用来刷抖音玩游戏了。

这个时代,“努力无用”的论调,越来越受欢迎。

其实,不是努力无用,而是昙花一现的努力无用。

努力是一件长期收益的事,可惜大多数人,在回报来临之前,就选择了放弃。

速食时代,“努力常态化”反倒成了一件笨拙的事。

心态笨一点,脚步才能快一点

对视频主人公黄涛来说,心态笨一点,才能跑得快。

剪纸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练才有成就的手艺,多数年轻人熬不住。

黄涛不一样,在他决定继承剪纸的那天起,就做好了死磕的准备。

重庆剪纸需经历选材、设计、构图、刻画,方能成形。为了创作洪崖洞的剪纸作品,他无数次跑到现场取景拍照,光是设计稿,就修改了5次。

他的剪纸,大胆融入了山城现代元素。但不论图案如何变化,均离不开传统的手法——镂空。

这种手法表现一半虚一半实,关键在于线条的连接。刻下的每一刀,考究人忍耐力。必须凝神拿捏每一次刀尖上的力度,又要时刻保持刻刀与纸面呈90度直角。

每次创作都是从天亮到天黑。日复一日,他从熟能生巧,到熟能成精。

如今他能同时刻制50张宣纸而不变形。在重庆,就他一人能办到。

别人眼中枯燥、重复的苦功,他投入全身心去做,用120%的拙劲,只为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因为这样的“笨”心态,当别人还在追着风口跑时,他就已经注册了重庆首家剪纸公司,去年销售额近百万。

水滴石穿的道理人人都懂,但愿意下苦功夫,笨功夫的人却不多。

比起想走捷径的“聪明人”,黄涛深知,稳扎稳打的手艺,才是最快捷的道路。

因为聪明总有一天会耗尽,只有不断精进的手艺,日积月累的努力,才是永远的立身之本。

肯下笨功夫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曾国藩的人生哲学,也是“尚拙”。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他能在科举获得成功,靠的完全是“笨劲”。

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

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遇到不懂的问题,只知硬钻,不留死角。

相反,有小聪明的人,不愿下“困勉之功”,久而久之,基础打得松松垮垮。

所以,“拙”看起来慢,实则具有强大的爆发力和后劲,反而是最快的。

他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

每次打仗,他都花了极大的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才下定打仗的决心。一旦对抗,所向披靡。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利用一把小锤子,每天在墙上凿洞,20年后,挖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隧道,成了自己的逃命之路。

在此之前,没人相信,一把小锤子,能凿穿狱牢。

没人相信,萤火之光,只要不断汇聚积攒,就能产生巨大能量。

你的身边,或许有这样的人,不声不响去了国外深造,默默地升职加薪了,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创业成功。

不是因为他们幸运,刚好碰上机遇或有贵人相助。而是在此之前,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不断死磕,专注且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

肯下苦功夫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