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国画赏析(三)
张大千(1899~1983)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早期研习古人书画,后旅居海外,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画风工写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泼墨泼彩的新风格。
横贯公路 泼彩纸本 67×136cm 1964-1965年作(755.235万元,2008年4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予每返台湾,必游横贯公路,探奇造秘。此幅略得山灵情性,不必指定其处,方为此山写照也。爰翁。五湖亭上。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东西南北之人
本幅题识曰「略得山灵情性,不必指定其处」,点出了画家创作旨意。入画处除了正中央见公路沿危崖修筑,其余未有著意于点明取景所在。由于画面属横幅而向左右伸展,更能表现山势之蜿蜒曲折、层层延展。画面下端露房舍顶部,左侧岩石块面如平台,高干踞坐于上,远眺峰峦,苍翠披盖满身,中有岚气迂回穿插,其势巍峨,其境清幽,其气接通宇宙万物,所得都乃其情性,这亦是画家胸襟的反映。他用笔颇细致,写树点叶皆见用心,石青石绿泼洒,浓淡轻重高度精妙,尤以画面正中醒目处的相互混融效果,层次变化多端、微妙,交叠调和却又不泯本身的颜色,复施几点暗红,色中加彩,加强了色调的亮度,直是神来之笔,显示了画家经营于不著意间!
雨 山 镜框 泼墨金纸卡 1965年作
秋 色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396.75万元,2007年11月崇源抱趣)
题识:乙巳夏孟,大风堂写,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大千、张爰之印
此幅《秋色》作于1965年,是时他已经对泼彩山水探索十余年了,经验的积累对于他此时的创作来说,用左右逢源和随心所欲来概括再恰当不过。是图的泼彩和泼墨几乎涵盖了画面的绝大部分,满纸烟云,气象万千,变幻莫测,画面的左下角露出房子的顶部,衬托出山势的雄伟,看似不经意,实乃他的匠心独运。
云山深处 镜框 设色金笺 乙巳(1965年)作
题识:爰翁,乙巳十月七日写。 钤印:大千唯印大年、五四1965
一九六五年下半年与王季迁游览欧洲返回巴西后,张大千步入了他泼墨泼彩创作的高峰期,抽象表达与色彩调配皆入化境,信笔使去,宛若天成,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画作右上方“五四1965”朱文印,是张大千别出心裁地以公元纪年和民国年份共示,且公元纪年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此种印章仅此一方,“准备钤盖在进军国际艺坛或国际市场的作品上的。”(黄天才:《五百年来一大千》)凡钤此印者,俱是大千先生泼彩泼墨之精品。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大千进军欧洲的计划取消,此印(此种印)亦放弃了之。
悠游泛舟 镜心 设色纸板 1965年作
题识:不栽芋栗不栽桑,坐计思分雁骛粮。凿个陂塘为栽竹,老夫胸次有潇湘。爰翁。钤印:大千、郡蜀、乙巳
赤壁泛舟图 镜片 设色纸本 1965年作
款识:乙巳十月,写似秀拔世讲雅嘱,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此幅《赤壁泛舟图》作于乙巳(1965)十月,画绝壁寒江,近景坡岸上丛树枯枝,率意粗笔,颇有风驰电掣之势,一派萧瑟气象。对岸绝壁高不见顶,山壁及云气以湿墨泼彩为之,辅以轮廓和皴法,墨彩干、湿之间,浑然天成,岩脚下写蒲草数茎,皆细而短,却笔笔中锋,尤见近心,既随心欲而有笔有墨。绝壁下的江流中,有扁舟自横,舟中兰桨佳酿,高士三人,高士风帽美髯,意态闲适,画法多有石涛遗风。大千山水,一般多以明丽风光为主,然而此幅的色调却深沉阴暗,可能大千自觉地要拓宽他的表现手法,画出别有情味的意境。全图云雾氤氲,彩墨相融而气势雄伟。令人想起苏东坡《赤壁赋》意境: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完全是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情景。大千常以“今之东坡”自况,可见他对东坡的心仪,想必他对东坡及其《赤壁赋》深自喜爱,抑或多受其影响和启发,此图当是很生动的写照。
瑞奥道中 立轴 纸本水墨设色 1965年作
大千先生此画描绘三面峭壁围绕的峡谷,有一岩平伸,上面盖了房舍,二位高士徐行闲话,对岸绝壁不见其顶,有一垂瀑下泻直入溪涧。全画山壁及云气均以湿墨为主,辅以轮廓及皴法,干湿之间,浑然天成,随心所欲而又有笔有墨。
題於左方石壁上的詩句,可以窺見他所欲表現的景象:“陣雲壓天四山黑,中有螯龍藏不得,欲雨未雨風欲來,霹靂一聲崖谷裂。”此詩採用仄聲押韻,鏗鏘的音調也有助於雷雨的氣勢。此軸外籤畫題名為“瑞奧道中”,題識中並未紀年月,但畫上鈐“乙巳”印。按大千在這一年(1965)孟秋,曾與張目寒等同遊瑞士,曾為其作瑞士紀遊圖。此畫應該是作於大千等人遊瑞士之後,畫中雖未指明某地,但按理推測,即是根據他此遊所得印象而作成。畫中比較陡峭的人字形屋頂,未見於其他地區的寫景山水中,正是直指瑞奧一帶的屋宇。
大千的山水,一般多以明麗的風光為主,然而此幅色調卻深沈陰暗。一方面固然是因為他在旅遊途中,突然遇到天氣劇變,暴雨來臨之前,烏雲滿布,迅雷震耳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千自覺地要拓寬他的表現手法,畫出別有一番的意境。由於此畫章法係從實景而來,雖非奇特,但己不是傳統所能束縛。詩雖是寫所見所遇,但是氣勢雄偉,令人想起蘇東坡的(有美堂暴雨詩)中的意境:“遊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大千常以“今之東坡”自居,想必他對此詩必然熟悉喜愛,甚至受其影響、啟發,此畫當可作為一例。
瑞奥道中 镜框 泼墨泼彩纸本 1965年作(1144万港币,2013年4月香港苏富比)
款识:爰翁。钤印:大千、乙巳
千先生平生好游历过,一九六五年秋与张目寒、王季迁夫妇等有瑞士之行,最大收获莫过于启发自当地湖光山色而见于笔下的作品。是时,其泼墨泼彩技巧已臻大盛之期,施用于雪山翠湖之异域风光,兼以抽象手法表现之,可谓因地因材制宜之道。聪慧如大千者,遂在是年八月在伦敦举行的个展中,取泼彩抽象法创作了不少瑞士风光作品,应是欧游心影之具体呈现,本幅即其一。
以《瑞奥道中》为题作品共有四帧,尺幅如一,基本构图皆显两地毗邻处之嶂峦耸峙,峭壁围绕的峡谷中,上有瀑泉飞泻,甬道盘旋蜿蜒其间。本幅则更趋抽象,除岸沿、峯顶及巉岩稍稍用笔勾划或擦染出轮廓外,画面空间几被大块面泼墨覆盖,青绿混融其中,色墨互笼,如翠碧般的矿物颜料泼洒于上,似流霞飘荡,云岚游走,而大片色墨中见一线留白,如匹练迸裂山体破壁而出,造化变幻之微妙尽收其笔底。画上无题跋,仅落款,钤名印,复添干支印示创作年份。
幽谷图 立轴 设色绢本 1965年作
1965年的秋天,大千先生偕同张目寒及王季迁夫妇同游瑞士,此行从山川自然中得到不少的启发,本幅是游兴方酣的写景作品。此画一名为《秋山晓色》,画在长幅的绢上,以泼墨迭彩法再加皴法而成的山水。全画气势高峻雄伟、幽深而神秘,两边峻岭直通幅顶,露出峡谷间一线向阳面的阳光,将山石衬托得突兀崚峋。在杳暗的画面中央,有一大片明亮、但不知所以的石青色,与山头及下方的青色相呼应,因而不显得突兀怪异。全幅既有效地控制了淋漓丰沛的水墨,又在必要处,如在受光的山壁及远峰上,加上了适度的传统皴法,使得此画在泼墨迭彩以外,尚兼具笔墨之美,传统与现代获得妥善的交融。
此画特别强调光线明暗度的强烈对比,为大千其它作品中所少见,而且由于通幅以暗调为主,突然在两峰之间,漏出一道明亮的空隙,具有非常戏剧性的效果,使全画的焦点集中在上半幅,充分地发挥了中国画立轴形式,较适合用于表现崇山高远的特色。由于大千充分掌握墨与彩的流动,色阶的层次极为丰富,制造出高而深的空间感,以及擅于利用颇具现代感的截取构图,更加强了此画的高远效果,突破传统山水画的限度,并将之推展至极限,确属大千此一时期极为出色之作。
题识:此写横贯公路,不必指定其处,但得其性情可也。岳军老长兄必有以教我。乙巳新春,大千弟爰三巴寄呈。钤印: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私印、乙巳
张大千的山水画并非纯綷凭空想象,而是他一生广泛游历之见证。从中国巫峡、巴西五亭湖、远至瑞士阿尔卑斯山,张大千的作品是他藏着珍贵记忆的个人游记。尽管长居西方,张大千对祖国的文化和艺术仍然抱有万分热情。他在1978年移居之前已多次旅游台湾,吸引之处为当地相近的文化及分享相同语言和价值观的朋友。
横贯公路是五十年代台湾重要的土木工程建设,为当地基建发展的里程碑。公路于1960年春天正式启用,贯穿台湾东、西两岸,令邻近太鲁阁峡谷及国家公园实时成为旅游热点。张大千应公路建筑商的邀请,第一次参观横贯公路便被那里的景观吸引着。
《横贯公路一景》画于1965年春天,当时张大千居于巴西。他以记忆绘图,此画的构图与古代文人山水画相似,表达了画家远在他方,对家乡和中国艺术传统的挂念和渴望。然而,在这复古的外貌中,观者可看到两个现代及创新的标记 — 首先是张大千用泼墨泼彩描画山景、凝造气氛;另外就是一段段公路的细节,在泼墨不到的地方若隐若现。横贯公路令张大千能游览这平静、与世隔绝的山川;尽管公路为人造的建设工程,亦无减他对此风景的爱戴。张大千绘画过多幅横贯公路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