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阿伯拉尔为何惨遭阉割?安瑟伦的“本体论证”又是啥?
系统而客观的西方史内容
只有我这有
【十字东征】第 16 篇文章
一直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个观念,认为中世纪的教会是腐败的,是迷信的,总是站在知识与进步的对立面,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美国中世纪研究专家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在1927年首次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12世纪在学术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甚至也是后来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的奠基石。
▲ 美国中世纪史学家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
这一来得益于当时一位神学家彼得·阿伯拉尔的贡献,二来也是因为阿拉伯人著作的大量翻译,处于愚昧的西欧发现了许多古代的知识。
彼得·阿伯拉尔是法国人,他的父亲是一名骑士。幼年的时候,阿伯拉尔就接触到了残存的亚里士多德篇章,并掌握了逻辑学。阿伯拉尔早年是一个咄咄逼人的人,在求学的时候,就曾在辩论中击败了自己的老师,名气很快就传出去了。
1115年,他在圣母院教堂授课,一时之间门庭若市,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学术明星。
就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阿伯拉尔恋爱了。他爱上了一位修道教士福尔贝的侄女爱洛依丝。两人迅速坠入情网,很快,爱洛依丝就怀孕了。
富尔贝是一个恪尽职守的神职人员,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于是对阿伯拉尔动用了私刑,把他阉割了。
失去了男人第一性的阿伯拉尔,似乎是悟透了某些事情,他后来跑到了巴黎北部的一座修道院,当了一名修士。
被阉割之后的阿伯拉尔,脾气比以前好多了,也温柔了很多,不再像以前那样咄咄逼人,也不再恶意挑衅其他修士,而是似乎看开了一切。
成为修士之后的阿伯拉尔开始写作,他完成了第一部关于三位一体的神学著作。不幸的是,因为这部著作,他于1121年被苏瓦松地方教会判为异duan。
阿伯拉尔变得离群索居,他开始逃离这个让人厌烦的世俗世界,并建了一个名叫“圣灵”的祈祷室,躲了进去。但很多人依旧仰慕他,跑来听他上课。
同时,那个四处张扬的贝尔纳非常不喜欢阿伯拉尔的思想与著作,一直阻止他危险的教学活动。
为了洗刷自己头顶上异duan的帽子,阿伯拉尔拿起了收藏已久的剑,接受了贝尔纳的挑战。两人决定动口不动手,展开一场辩论,但很遗憾的是,阿伯拉尔“输了”,再次被判定有罪。
为什么阿伯拉尔这么糟教会人士讨厌呢?肯定不是因为他搞大了爱洛依丝的肚子,也不是因为他掌握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而是他自身在逻辑学和辩证法上取得的成就与进步,以及他在宗教范畴中对于这些形式推理的应用。当时很多人认为,推理没错,但将推理用于宗教就不对了,上帝本身就不是靠理性去认识的,而是要靠信仰。
可能有些人疑惑了,上一篇不还说“经验神学”保留了科学思辨的精神吗?怎么现在又变成上帝只能靠信仰?
其实,这一点都不矛盾,理性是用来服务信仰的,这也就是说,不管你理性还是不理性,首先你得有信仰,理性只是辅助作用,来为信仰锦上添花,如果你要用理性走另一条路,那么对不起,你就是异duan。
毋宁说,这就是双标,西方驰名双标。
《是与非》是阿伯拉尔的代表作,他对基督教早期教父的著作中,论述了其中158个显而易见的矛盾,为此,他总结出了许多可供辩论的基本要点。
比如,在《是与非》中,他开篇就讲,信仰是由推理而来的,也不是由推理而来的。就这一句话,实际上就已经挑战了《圣经》,因为《圣经》的信条是:没有信仰,就没有理解。
阿伯拉尔最早在基督教中引入辩证法,而辩证法总是那么地讨人厌,我们只要想一想那个古希腊的杠精芝诺就可以体会,当你遇到这么一个人的时候,你必然会有一种拍死他的冲动。
比如,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全知全能的,任何暗示上帝只是一种可能而非全能都是一种诽谤。当他提出“上帝无所不知”的假定时,实际上也在暗示“上帝有可能并非无所不知”。
他认为,所有的观点,即便是基督教教父的观点,也都只是一种看法,所以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比如,他对三位一体就很怀疑,因为主流基督教中认为圣父、圣子和圣灵是一体的,而阿伯拉尔用理性驳斥了这种看法,他认为,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生出自身。
在伦理层面上,阿伯拉尔也提出了很危险的观点,比如他认为动机是决定行为善恶的首要因素。如果一个人不小心做了一件错事,那么相比于那个故意为之的人,他的罪恶程度会更轻。这在我们今天看来似乎是习以为常的事,就好像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当时来讲,是很危险的,因为当时的法律很看重身份,至少不是把动机放在第一位的。举个例子,同样杀一个人,主教杀人和平民杀人,如果按照阿伯拉尔的说法,他们的杀人动机是一样的,因此罪行一样,但是这在当时怎么可能呢?
阿伯拉尔的这个观点给当时的司法带来了麻烦,因为若是封臣、主教和法官以相同的方式惩罚相同的罪行,会带来社会的动乱。当我们回过头看一下就会知道,阿伯拉尔只是太超前了,他的想法好是好,在今天这个时代被认为是正确的,但并不适用于当时落后的时代。
由此可见,阿伯拉尔没有被抓起来烧死,而只是被叛了罪名,当时的教会可以说非常宽宏大量了。
我们再来看另一位神学家,安瑟伦。
实际上,安瑟伦出生的时代要早一些,约103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后来移居到了学术的中心法国。在法国,他迅速掌握了逻辑和文法这两门技艺,成为诺曼底的贝克修道院云锦文明的教师。
安瑟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和合理解释了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别笑,上帝是否存在,对于西方中世纪甚至启蒙时期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讲,真的是需要证明的。
安瑟伦的代表作《论证》大概写于1079年,在这部著作中,他建立了一套论证,尽力使人们相信至善上帝的存在及其本质,这套方法也被后人称为“本体论证”。
安瑟伦将上帝定义成“无法设想比他更伟大的存在者”,这什么意思呢?说实话有点绕,我尽量给你绕出来,这里需要用到逻辑学中的“矛盾律”。来看这两个命题,“无法设想比上帝更伟大的存在者”与“上帝不存在”是矛盾的。这也就是说,这两个命题中必有一个是正确的。
如果你认为“上帝不存在”,那么你还是能想出比“不存在的上帝”更为伟大的存在者,这也就恰恰说明了,上帝存在。
如果你对上面这段话感到困惑或不认同,很正常,因为我们脱离了那个环境,而且逻辑学与理性在启蒙时期之后有了巨大的发展,我们回过头来看安瑟伦,就感觉他像一个原始时代的人在理解万有引力一样,甚至显得有些滑稽可笑。但不可否认的是,安瑟伦在基督教神学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简而言之,安瑟伦是从“观念”去理解上帝的,但观念并不是现实世界,你可以想象一个百元大钞,但并不代表你在现实中可以拥有它。或者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安瑟伦的观点,即“能被想象的观念即是存在”。
其实,在安瑟伦那个时代,就有人跳出来反对他的观点,这位仁兄是高尼罗,他认为,安瑟伦的观点充满了逻辑漏洞。
比如,你可以想象自己是一个亿万富翁的形象,你能够想到,甚至可以想象,当你成为亿万富翁之后你会做什么。但这代表亿万富翁的你是存在的吗?
能够想到,并不代表它存在呀。
这在常人眼里,是安瑟伦“本体论证”中最大的bug。
但是,安瑟伦也不是吃素的,他指出,上帝属于完全不同于钞票和任何实在的范畴,因为“超越一切”就是上帝本质的一部分。一旦信徒理解了“上帝”一词的意义,那么对于信徒来讲,上帝就真实存在了。这也就是说,安瑟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不信上帝的人去信仰上帝,而是让已经对上帝有信仰的人去理解上帝。
启蒙时期伟大哲学家康德也驳斥了安瑟伦,他认为,存在不是谓项。我们说某物“存在”不是认为存在是该物的属性,而是说世界上有该物出现的例证。因此,具有上帝的观念,不代表上帝存在。
目前【西方大通史】已更完四个系列(点击文字可查看目录),请君品鉴:
除此之外,本公号大系列希腊神话广受好评,请君品鉴:
感谢各位的支持,敬请转发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