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东北:一部震撼心灵的历史巨著
抗战胜利后,夺取东北成为国共两党斗争的战略焦点。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领导,1945年,党中央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并从延安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干部团挺进东北。这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快”字。兵贵神速,当时党中央在一系列的电报指示中,反复强调争取东北是“千载一时之机”“时机万分紧迫”,部队的出发也是异常迅速,毫不拖泥带水。
北京大学教授、吉林省委原副书记林炎志回忆了父亲林枫作为干部团团长接受任务时的情况,以及干部团成员到达东北后开展工作的情况。
“你是东北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你要准备回东北去。”
“我父亲是七大的时候被选为中央委员的,那时候中央委员比较少,才40个人左右。但是因为中国革命是从南方开始,七大中央委员 中南方人偏多,东北就只有我父亲一个。当时还有一个关晓英,是辽宁金县人。但是生病起不来床了,在1946年去世了。”林炎志说。
七大的时候,毛泽东主席接见林枫时说:“林枫,你是东北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你要准备回东北去。”
林枫曾说:“我们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但是真正要拿到全国政权,还是要转到城市,因为工业化时代,最大的生产力是在城市。”所以从蒋介石撕毁和平协议开始,国共就以抢占东北为焦点开展争夺。
党中央开展干部大调动,重点是为东北配备干部。为什么要把干部配备的重点放在东北呢?这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东北处于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日本投降后解放区的态势看,如果我党控制了东北,就能够北靠苏联,南面与冀热辽、晋绥、晋察冀解放区连成一片,从而使解放区摆脱长期被敌包围的不利形势,并拥有一个兵员充足、物质雄厚的战略后方。
相反,如果东北地区和热河、察哈尔两省被国民党控制,我华北解放区仍处于被敌包围的状态之中,受敌南北夹击,形势将十分不利。因此,东北是当时我党和蒋介石国民党争夺的一个重要焦点。在情况剧变、斗争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争得东北,实现七大提出的任务,成为党中央面临的首要课题。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正确地分析了当时急剧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决定实行重大的战略转变,将抗战后期以主要力量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转化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向北发展”就是调集大批军队和干部进入东北,完全控制热河、察哈尔两省,力争控制东北,建立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东北根据地,营造影响革命全局的新形势。“向南防御”就是收缩战线,集中兵力,加强江北战线,准备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掩护我军在东北的战略展开。中央强调指出,向东北运送干部和军队,是当时关系全国大局的战略行动,对我党及全国人民今后的斗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这批干部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高昂的革命激情,有丰富的实际斗争和工作经验,是我们党的精华。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发出《目前任务和战略部署》的指示,正式向全党发出了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这样,战后的战略转变思路基本确立。
当时进入东北的有各个解放区的干部2万余人、官兵10万余名,林枫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便是抢占东北以后人员的分配问题。林炎志听母亲讲,当时罗荣桓曾评价,林枫不容易啊,分配了2万多名干部,没有出现大的问题,而这2万多名干部就是抢在国民党从山海关进军之前,干部团先期到达、先期展开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先期到达先期展开,占领工业城市”
东北当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就是东北在抗日战争之前,没有被国民党中央政权长期统治过。所以在东北的老百姓对于蒋介石、对于国民党政权的正统性认识不是很深,这是其一。
第二,中国共产党先期开展工作以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优势。日本人投降以后,国民党害怕共产党先期到达、先期展开工作,就把日本人留下的伪政权、伪官员、伪军,任命为国民党的基层政权成员。这就让老百姓很不满意。
“第三,我父亲当时安排我军部队在吉林四平进行阻击,阻挡国民党的进攻,赢得了大概几个月的宝贵时间,把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这几个城市解放了。”林炎志说。
当时的大城市像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还是在共产党手中,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因为之前共产党从来没有掌握过大城市。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我党虽然短时间占领过张家口,但是张家口市当时的工业能力比哈尔滨还是差远了,而且张家口很快就被国民党又占领了。而哈尔滨、齐齐哈尔和佳木斯,当时比张家口的工业能力要强。
在工业能力强的城市,吸引了一些工人加入部队,这样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就比其他野战军部队官兵文化水平要高,技术水平要强。
第四野战军部队后来打到天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四野部队有大炮和坦克。这些坦克都是日本军队在投降时扔掉的,遭到了破坏,部分零件也被拆解。要修复这些坦克和大炮,就靠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连这些地方的技术工人。因此,第四野战军部队的坦克和大炮是当时4个野战军里最强的。
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郊区视察四野部队时非常惊讶,说“你们很强、很厉害”。
林炎志回忆,父亲林枫在执行中央抢占东北这一战略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东北解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成长壮大提供了条件。出关的解放军底子是10万人,入关的则是100万人。10倍的增长是如何实现的?主要是吸收了东北解放区的工人和农民。工人的比例比较高,土改解放了很多农民,给第四野战军补充了大量的兵源,增添了有生力量。
林枫到了东北以后,先是担任组织部长,分配了2万余名干部,后来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和吉林省军区政委,解放了长春,又转到政府做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所以说,党中央抢占东北这个战略,从我父亲讲述来看,就是给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提供了大城市和工业能力,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后方。”林炎志说。
后来,林枫还组织了东北粮食生产、土改,还有工业能力的恢复及交通的恢复。当时东北的条件也比同时期的延安及各个解放后分散的地区要好得多:城市的设施建设、交通、铁道占全国的40%以上,钢产量占80%。全国解放以后,各地需要的文化干部、工业干部、技术干部,很多都是东北走出去的。
“共和国长子”助力国家经济发展
林枫是黑龙江省望奎人,曾担任过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东北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当时整个西南地区还没有解放,东南地区正在打仗,哈尔滨、长春、沈阳的工业发展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援。
绥化是粮食主产区,那个时候北大荒还没开发。东北是产粮区,但是粮食要运出来很麻烦,因为是以万吨计算。所以林枫就到绥化地区亲自组织调运粮食,从农民手里收回来,然后快速修复铁路,用汽车和火车运出粮食。
东北人民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对东北的解放起了很大作用。
在此期间,东北工农群众有160多万人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参加前线服务的民工达300多万人,先后支援前线的担架20多万副、大车30多万辆、马90多万匹、粮食450万吨。仅是辽沈战役期间,支前民工就达183万,担架13万副,大车12.9万辆、马30万匹、粮食1.1亿斤。
林枫关怀创建的通北国营农场(现名赵光农场),已成为全国农垦系统中一个历史最久、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场。在东北期间,林枫还着重抓了农业水利建设,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初步改善了生态环境,开始形成了良性循环。
后来林枫还陪朱德到东北调研,主要就是看看苏联支援建设的156个工业项目在东北的建设情况。中国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一汽,被称为“三大动力”的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三个国家大型装备工业企业,以及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等,都是由林枫布置实施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