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老行业之八十四】手工制瓷
手工制瓷首推江西景德镇。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06年5月20日,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
2009年10月,“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已通过专家评审,正式代表中国申报联合国201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景德镇瓷器
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中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习俗的突出表现是客籍瓷商队伍的不断壮大及瓷行、瓷庄和瓷号的大量涌现。各商帮都有自己的瓷行、瓷庄或瓷号,他们加强了景德镇与外地的联系,也操纵了景德镇瓷器的运销。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瓷业机械化生产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环节及相关器具和设备被淘汰。传统技艺虽然得到部分保留与发展,但不少工序环节仍不断流失或消亡。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专业化程度强,行业分工极其细致,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画坯、施釉和烧窑等五项工序。
一是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它是将制备好的泥料放在坯车上,用轮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
二是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经过印坯工艺后的粗厚不平、规格不齐的粗坯经过两次旋削,使之厚度适当、表里一致。
三是施釉:俗称“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层玻璃质釉、使之光润。其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四是画青花:俗称“画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烧成。
五是烧窑:是成瓷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它是将装有成坯的匣钵按窑位置放在窑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烧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后还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紧火、净火三个阶段,用一天一夜(24小时)的时间,把匣钵内的坯胎烧成瓷胎。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蕴含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传统手工成型工艺的艺术价值。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靠着一辈辈匠师们无数的实践过程。不同时期的瓷器展示了古人与自然结合的特性,靠人的手作成型充分体现了其特有的来源自然,贴合生活,具有深刻的人文艺术价值。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工业文化生态的独特性、唯一性。建立在生产协作关系之上的人文信息,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讲究天与地的完美,蕴含了中国人敬畏天地,天人合一,与自然世界和谐共生的伟大哲学思想。它承载了瓷业窑工的生产和生活,是瓷都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