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薛澜:过去累积的问题再不下决心解决,成本会更高
几十年的变迁让一个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已不同于以往,俨然一副大国的姿态站立在世界一方,但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国更需要正视和解决社会面临的问题。
(一)'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
新中国自建国以来,短短的七十几年间,发展从无到有,经济、科技、建设、农业等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在国际上逐渐有了自己的威望和知名度,就连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国的美国都不敢轻视我国的存在。
那么,这些年中国到底经历了什么才变成现在这样一个大国的呢?
当时经历过战争洗礼之后的中国千疮百孔,很需要一个快速发展打好根基的过程,国内首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土地革命解放了中国的工农阶级,夯实了社会建设的根基。在后来的发展中,国家鼓励学习外国建设的经验,依靠国外技术来提高国内生产水平。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之风席卷全国,国外的领先发展技术走入国门,工厂、企业引进国外投资,当时中国的重心就是搞发展,在全国上下的努力下国家的经济开始起色,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中国人开始有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
不知道从何时起,'中国制造'突然就成了让国人恐惧、让国外震撼的代名词,质量不好、技术水平粗糙、山寨货、高仿品等等贬义形象开始贴在了中国人自己的产品上。
因为过分依赖了国外的技术,中国人没有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中国人不认可自己的产品,大量购置外国产品,凡是贴着外国标签的产品成了宝贝,于是发生过这样有意思的事:中国人买进日本的多功能马桶盖,回家却发现是杭州生产。
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再次走向世界:'中国制造'的钢化玻璃堪称世界最强,中国基建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跨海大桥、深海隧道、铁路交通、大型运输港口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接连涌现,从此中国就有了'基建狂魔'的称号。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的科技又进一步创新发展,华为5G技术领先全球,甚至让美国这样的科技大国都感受到了威胁,印度近年来也开始抵制'中国制造'的入侵,却发现越抵制越是离不开中国产品。
中国的发展也开始带给国人更多的安全感,影视、动漫、科技等等各方面的崛起国人自豪,尤其是2020年爆发的疫情,政府处理得当、控制有效,反观国外却是一片狼藉。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
人类文明正在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向前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已经到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面临许多必须要解决的遗留问题,正如清华教授薛澜所说:'过去积累的问题再不下决心解决,成本会更高。'
中国发展面临转型,需要由速度型向规制型转变,薛澜教授认为从建国到21世纪中期,是国家高速发展的过程,这时候图发展是没有问题的,否则中国可能就落后太多了,现在需要下定决心解决发展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不能让其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
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导致生态破坏严重,水源、空气、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前些年我国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比较明显,气候变暖情况明显要甚于世界其他各国。
长株潭地区原先是以重工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它们处于长江中上游的位置,生产导致长江水源重金属污染和化工污染严重,长江水顺流而下,受到污染的地区绵延千里。为了生产,大量砍伐导致林木数量迅速减少,大量的森林被破坏;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表破坏严重,极难恢复。
经济发展引发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国家早就意识到了,但是发展都没搞起来同时又要兼顾生态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0年以来国家开始着手解决生态问题,有数据统计,自2000年到2009年的时间里,我国投入近万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200多亿元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如此巨大的投资之下仍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如老工业基地更新仍然困难。
据我了解,许多老工业基地被责令整改或者重新规划建设,但是仍存在搬迁难等问题,一个项目基地光搬迁就拖上十来年这就严重影响了生态问题的解决速度,不光是这些,还有许多非法运营和排污的企业存在,当地政府监管不力等问题屡见不鲜。
国家应该加处理力度,长痛不如短痛,将根瘤一刀切,同时应大力开发新能源,实现工业转型,否则投资成本会增加数倍,甚至出现投资数十万亿都难以解决的情况。
(三)城乡不应盲目建设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城乡建设和规划方面也欠缺经验,在建设过程中没有作长远考虑,所以乱象丛生:首都北京曾一度成为国外建筑设计师的实验基地,很多地方建了拆、拆了建,耗费的多余的财力、人力、物力太大。
而建设出来的东西却不具实用性;新农村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承包方合作,先不说承包方有没有合格的建设资格和证件,单就选址这方面来看多少有些应付。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偏远山区的农民能够住得更好、生活得更加方便,新农村选址前不着田地,后不着城镇,农民想要继续种地可能每天得开车去,想去城镇里也得开车去,交通也不便利,甚至出现合约前后农民掏钱不一致的情况。
城市里违建、烂尾楼、鬼城现象屡见不鲜,房价却是接连拔高,各个城市的学区房房价一年比一年高涨,内蒙古包头市目前还保留着20世纪苏联人盖的外跨楼体、公共厕所的房子,这种本来没有太多的价值房子因为双学区的缘故单价能卖到15000元,实属恐怖。
反观世界,迪拜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地产泡沫'破碎所致,我国更应该吸取教训,规范管理房地产市场。
值得反思的还有一些大型雕塑譬如荆州的巨型关公雕像,重量达到5000吨,投入资金15亿,现在又被判定是违规建筑需要拆除,那么既然是违建,在前期建设过程中又是如何通过审核的呢?这一建一拆的成本估计能达到了数十亿。
其实近几年我国也开始重视城乡规划建设,开始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加大了城乡规划力度,但是仍有许多乱象发生,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审查力度,将违建杜绝在源头,房地产市场也应受到监管,不能任其发展,房价恶意抬升影响的是民生问题,只有正视和解决才能最大化的控制政府的建设成本。
(四)中国不缺人但缺人才
大国崛起的前提是强大的根基,不光要经济强悍,也需要庞大数量的人才储备,虽说中国不缺人,但缺人才。
'中国智造'开始走向世界,但自身的创新和研发仍远不及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前的技术生产都需要国外的专家指导,中国产品的生产是摸着石头过的河,从模仿开始,山寨货一直都是中国产品留给世界的印象,想要完全打碎这一标签,中国就要有独立的、创新的生产技术,加大科研力度,培养新型人才。
培养必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这就要和当下的中国教育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小时候谈及梦想都是要当科学家,现在的孩子都会说以后要当明星、要做有钱人。
郑强教授有一次给3000多名知名中学的演讲,当提问到集满六个勋章的功勋人物是谁时,现场没有人知道,郑强教授说:'这就是我们的悲哀,我们记得那些发了财的老板,我们可以把那些发了财的老板当英雄一样挂在校史馆,我们却不知道这位伟大的共和国功勋。'
当下的中国很少有人将这样的功勋人物记在心上,眼里多是钦佩有钱人,可悲的是连校长都不记得这样的伟人,若说谈及科技、生物、化学等方面为中国做过巨大贡献的人,又有几人能够知道?
中国的未来不应是如此,中国人需要来一场文化自救、科技革新,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不是所谓的三观不正影响社会风气的'专家'。培养需要成本,但是如果国家没有人才,以后面临的问题就是事事要靠别人,这样不只增加成本,还会增加被别人掐断咽喉的风险。
我们应当居安思危,事事有所准备,正视和解决问题才能让中国成为生态文明型、科技创新型、人才发展型、规划长远型的世界级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