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老师讲中医第45讲《伤寒悬解一桂枝汤一》
所以在讨论任何问题和思索的时候,我们必须以一心为主。我们拿什么去观察象,去感应呢?就是我们这一心啊!怎么样去感应呢?把那些思维、思索、脑子里的那些知识、成见全部给抛掉,以一心作为统帅,心为主帅;要不然的话,你脑为主帅,再以后思维情绪都变成主帅了。一心与外在相互感应,然后映现出来真实的这个现象,所谓“元明照生所”,这个时候你能清晰地感受到事物发展的真实面目,然后,你的感知经验再把它理性,分门别类,再分析出来。这是一个过程,如果没有第二步过程,只有第一步感性的过程呢,你对事物可能就没有条理性,层次都分解得不清晰;虽然不清晰,这也是实相。分析清楚了是为什么?是为了写,为了给别人说,为了你遇见事物的时候去应对它,去产生很多功用、迅捷的功用,这时候你需要类比,需要很多经验;如其不然,那不需要,整个一派天真自然,如此而已。所以在学黄元御书籍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理解到“一元盈缩”的真实的这个内涵。如果这一点领会不深刻的话,我们不能超越黄元御,更不能把当年郑寿全先生领会的一元盈缩的真意整个传扬推广开来。
本乎一心之变,就是这样,“变化之妙,存乎一心”。你们怎么体会的?你们要切实做到,然后再加以思索,再多方去求证、学习。内心这一点都不能做到真正地真实的话,其他外在全没有真实性可言,全是相对真实。我只是这么跟你们讲一讲,希望你们有朝一日能做到;有朝一日能做到,中医就不是这个局面了。
当然了,这也是下一步我可能需要跟大家做的一些事情。怎么样致虚守静?怎么样复归于一?我们平常万念纷纭,在打坐的时候,在清静照射之下,更能体会到深一层次的这种心理变化活动,以至于在进一步静定过程之中呢,又能更深一层次体会到内在思想的变化。这是一个逐渐的定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呢,追求起来是比较有难度的,我们平常人要达到稍微困难一些。这是事上的。另外一条路呢,从自己内心,直接当下承担,去领会,这就要靠一定的智慧、福德、资粮去积攒,然后在一定的时机下才能领会。我们东方的很多学问,包括中医,包括道家、太极什么,条条路都是直接直指这最终的一真实相。所以呢,在讲医学、传统文化的时候,必然而然就要把这个思想给集中了。如果不能渗透于其中的话,这些学问讲不明白,讲不明白是因为自己没有自信。心开洞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个自信是缘何而来,自己的心性、本魇是什么,所以从内在是没有力量的,全部是外在的一些知识、经验、个人的境界体会,依他起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所以要求大家日常生活中不断去反省、反观,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要照顾就行了,慢慢逐渐时间长了以后,自然而然就出来功效。不过这个功夫是一个长时间做的。什么叫修行呢?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行。“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首先呢要做到直心率性;然后呢,直心、深心,要深刻地去体会它,关照它,最后就是信心,这就是三心。具备信心,这个就算初步成就了。你不具备信心,第一开始做的都是加心。
下面讲太阳中风。
“风者,天地发生之气也,皮毛未开,风气外客,伤其卫阳,则窍开而卫泄。卫性降敛,卫欲闭而风泄之,欲闭不得,则内乘阴位而遏营血,是以病也。曰风泄者,风闭其卫,营郁而外泄也。”
“卫气降敛,卫欲闭而风泄之”,卫气本性是清敛的,“卫欲闭而风泄之”,风肯定是内风,是因天有风气,感应了内在厥阴之风气,所以风气旺。本身就属卫表本身就无力,平常营血之力就过旺;本来就处心里想法多,欲望多,操心多,营气偏旺,卫气偏弱,举止没规律,生活懒散,这种人卫气易虚。所以外在受到风气的扰动,营气不发,自然就导致了卫气不易敛降,就产生了风泄。只是感应了营气偏旺,但营气还是无力以升达。
“欲闭不得,则内乘阴位而遏营血”,谁讲一下这个“欲闭不得,则内乘阴位而遏营血”是什么意思。你讲一下。
同学:欲闭不得,是卫气受到风气的开泄,欲敛降不得敛降,右路壅在上面不降,然后左路乙木不易生发,生发之机受到遏制。
行者:嗯,对,就是这样的。叫“内乘阴位”,“阳乘阴位”则出现发热。阳乘于阴则发热,阴乘于阳则汗出。“阳乘于阴”,是因阳气在表不得开降,阴气郁于下而不得升,这时阳气羁留在表,就无力开散,会出现发热现象。它如有力,就会发热做汗;无力就光热而不能做汗。“阴乘于阳则为汗”,因有汗出,所以热消。三阳之气不降,然后郁迫在表,整个肺胃之气不得敛降。在我们这条之中呢,它是这样:第一个,阳陷于阴,是阳乘于阴,这个乘倒没说是阳气陷于阴,到达那个地步,只是因为营卫不和,营气欲开不得开,欲升不得升;卫气欲敛不得敛。第一方面是阳气郁遏,营气不得升;另外一方面,卫气又不得敛降。所以既有阳乘于阴,又有阴乘于阳,发热汗出,两种皆有。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发热,汗出,何以发热呢?
同学:营气郁遏,浑身发冷。
行者:营气再郁遏,三阴都瘀在里了,都成厥逆症了,它也不会发热。发热肯定是三阳经,在外出现有余象才能发热。如必须哪儿车堵上了,看着特别热闹,能量足了,气有余便为火,那才能发热。要都积在三阴了,那就化寒。
同学:咱们上次讲的风寒总章第二节,讲的那个,内热恶寒,其实那也是热,但是那种热不一样吗?不一回事吗?内热外寒,这个是纯粹是一身都发热,不是一回事,不是一种热吗?
行者:那个是讲的“热在骨髓,寒在皮肤”,身大寒,反于经,跟这个不一样,我们这个讲的还是六经之病。
同学:那这个讲的纯粹是假设,五脏精气还不到亏乏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得了中风,是这么一种情况,是这个意思吗?如果说他有亏乏的话,就是另外的一种情况,这个讲的是纯粹的太阳中风?
行者:是啊,讲纯粹的太阳中风,如果有其他问题,再会出现兼夹证。我只是按照我的观点帮大家把这个思路理清楚。你要发热,哪儿来的热呢?不管三阳病还是三阴病,必然三阳经经气有余;三阴病也因是从阳化现才有热,不从阳化现哪来的热?“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它得从乎少阳才能化火,要不从乎少阳,没火热。很多厥阴不升的病,化火的很多,它从的已不是本经病了。如厥阴肝经不升可连带着太阳,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都跟着不升,这两经瘀滞就会化热。足太阳膀胱经,壬水不清,不能收,也会导致厥阴乙木盗泄于外,也可导致太阳经的热象。总之,在阴经必化寒,在阳经则化热,这是阴阳的两大取向。到了哪个经就是哪个部队、哪个番号、哪个属性。(笑)
我讲这段有什么疑问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老师,它这个太阳中风只是内在脏腑还没亏,这时本身病人的体质,肺胃之气敛降不足,它也只在六经层面,是吗?
行者:咱不谈内在脏腑。本身一生病就有可能病人本身有弱,只是没陷于腑,也没陷于脏,平常脏腑也没宿疾在内呼应。先都不考虑这些因素,先谈单纯的这一个,就是外在的营卫不和。营卫是怎么不和的?因为卫气偏弱,营气欲发不得发,所以要调和营卫,不是光发汗的事。你看到后面的桂枝汤将息法就知道了,“不可令水流漓,病必不除”,不能发大汗,一发大汗后卫气更虚,阳气更弱。营气是五脏之阴升达出来的,由阴出阳,这是营气;而营气布敷于足厥阴肝,通过血脉布散于一身,这时再转变为卫气;这是营卫周流,营在内,卫在外,这是它们两个的次序。所以,营气受阻遏时,卫气会偏于不足。平常就是一个营气稍微有余,卫气不足的现象,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桂枝汤,这是温阳的,要阳气温达开散,由阴出阳的一个方子。过去古人不是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口,阴盛则亡”,从这看,就是说这个病人也是属于阳气不足的,卫表阳气不足的体质,然后用这个方子,辛甘化阳。但又由于这个病不是单纯的阳虚,单纯的阳虚又何必用白芍,直接天魂汤就行了,从中州化生营卫二气,所以加白芍荣升肝木,和升肝木。所以,太阳中风,这一方是讲究风气之乱,内在风气阻遏,由厥阴升太阳的这一过程。
下面讲太阳中风桂枝证。看底下解释。
“肺通卫气,风伤于卫,行其疏泄之令。卫气不敛,是以有汗。卫愈泄而愈闭,闭而不开,营郁而发热”。
营郁不一定会发热。营郁首先是恶寒,寒伤营嘛,“或已发热,或不发热,必恶寒”。营伤不得疏达,一身之营血不能温煦肌肤腠理,先出现的是恶寒,然后因为营气闭郁,导致卫气张在外,所以就产生了发热。所以真正伤寒之病必须是左路营血要疏达。你看啊,明清很多立方,都给的什么方子?九味羌活汤,包括后来的那个什么防风通圣,全都是不对。你不温达营血怎么行呢,你不建中州怎么行呢,左路营血怎么开达啊?这才是治疗真正伤寒的这个机理。(他们)考虑的是什么,考虑的就是开解外寒。其实用方,用的是什么方,很多方子是用来治疗中风的,不是治疗伤寒的,动不动连熟地也加上,生熟地要加上,这生熟地加上就是因为内在脏阴不足,然后营气有点儿外亢,左手关脉有点儿浮,就是为了调这个的,其实是白芍的一个扩大。真正的伤寒,必须从左路升达。而在治疗温病、中风过程中,三阳之气亢在外不得敛,这时要用点儿风药,稍微麻黄、杏仁什么的,开开太阳之气,外寒,然后把肺卫降下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病人吃了桑黄泻火,感觉效果较好,因为他是中风,因为他是伤风,他不是伤寒。如果是伤寒,他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吃了这些药一点用都不顶,输液抗生素用上去,也是一点儿用都不顶。
同学:大部分人感冒了,都是?
行者:大部分人都是伤风。大部分人体虚劳作,熬夜,内在的阳气已不足了,但内在的五炽相火心情又焦急,营气旺而卫气不敛,这时出现的伤风。真正是外面冻着了、淋雨了,吃点儿三黄,只能越吃越重,吃成协热利,上面发烧,底下拉肚子。
同学:从明清开始,感冒发烧就用些泻火的清热的药,是不是那个时候……
行者:那个时候法已经立错了。
同学:那个时候法已经立错了,那时候人也是伤风的人比较多?
行者:因为是南方的数位大家起来了,南方人用药,伤寒就少,整个阳精之气就不易敛降。你看南方是阳精之所降,就是东南方,它合的季节正好是秋季,现在这个季节,所以寒气消侵营血之温,温性它就少。不像那个北方人,北方人是天气冷,我今天受点儿寒没感觉,明天受点寒没感觉,后天受点儿寒,集到一个点儿了,该发一次烧,这叫伤寒。但南方也有(伤寒)啊,再加上南方,可能明清那个时运也是一样的,瘟疫特别重,它那个时候瘟疫重,本身跟我们国家的气运各个方面也都是相对应的,所以那个时代,人多用一些清凉开散的这个法多一些。他们那几大家怎么可能不知道左路要温升的,那肯定知道,只不过他们长期用了那个法之后,以至于后人忽略了其他的,所以法慢慢立偏了。到我们现在呢,慢慢就忽略了那些药的用法,根本不知道用桂枝了,更不知道从中土,这个感冒还能加上理中汤,是不是;感觉,温病学家一看,笑话,一个感冒麻桂姜附全用上,一看这人吃完了肯定得死。(笑)说竟然还活了。
同学:虚的人,我们这边儿也有一个病例,就是坐月子的时候感冒了,方子里有麻黄,当时就不行了。
行者:坐月子里感冒纯粹是一个中风证,因血气内亏,阳气烦盛在外,卫气根本收敛不住。坐月子时那汗,汗出发润,每天头发都是湿的,这时精气都收不住,一感冒以后,直接就是一味当归饮,光吃当归很多人感冒就好了。当归一味药,辛甘温,本来就是发汗治疗外感,临床上很多人治疗就是桂枝汤加大量当归,来治疗孕妇这疾病;或是治疗柔痉的方子,桂枝加栝楼根,右边把卫气清敛一下,然后左路还是适合加上黄芪当归,加上都行。
“营郁而发热”,营郁,营气郁迫在内不得升,然后卫气不得敛降,这个是导致的,连锁的,所以是发热,不是直接的。桂枝汤所以“通经络,而泻营郁”,营郁这个词,不能用“泻”字,木郁达之,营郁自然也是要达之的,开达的。这里讲的是,因为内在阴精不足,营气偏从阳化,有燥热,这是个荣润乙木、养营息风的作用,所以他用了个泻字。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第一条讲的是脉缓,脉缓是什么现象?前面平脉辨脉序讲了那么多,什么是脉缓?
同学:缓怠无力,无力收。
行者:缓是缓和之象,是欲收之象。所以在这里体现,既然是脉缓,是卫气欲收不得收为主象,而营气郁遏不发是从象,不现的,是没表现出来的。如营气郁遏不发,表现出来的应是脉弦,而恶寒较重,恶寒怕冷。而这个里面是恶风发热发汗,而恶寒为辅。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跟刚才那条不一样的是多了一条头痛。大家讲讲,多了这条头痛,跟上一条桂枝汤方需要做些什么化裁?如果你开方的话,在原方上,这么样加上一两味药,代表你对这一证的体会。大家想想,讨论一下。
同学:加川芎。(笑)
行者:首先你要分清楚桂枝汤的病机,本来给了这方就够了,是不是?但是我们为啥嫌不够呢,你把这个病的病机要整个表现出来。头痛是三阳不降,上逆了。各有部位,太阳有太阳头痛,阳明有阳明头痛,但是咱们来判断肯定是太阳头痛,就是头痛、头颈不舒。桂枝汤(证)会不会有额(头),阳明头痛?肯定也会有,这个经常见,病人要是哪儿点不舒服了,平常胃气就不易降,这就是阳明头痛,阳明经头痛。这个咱们先不讲,咱们讲太阳经头疼,这个病本来郁热在上,郁热在上,你怎么治?你还继续升吗?
桂枝汤这个方子,桂枝是来调和营卫的,然后用的是最后微微作汗,不是为了提升阳气的,不是为了大力提升阳气的,只是缓缓提升阳气。他现在头痛,就证明郁热在上,你这时候再用点儿风药,麻黄什么的,再开太阳,不可。如是卫闭,开太阳可,这证明他在表一层,已经是开的。
同学:他这是开得不畅,所以才会有郁热在上。
行者:是啊,是开得不畅。开得不畅是因为郁热臃堵在那儿,并不是因为营气束缚、束遏了,所以卫气在这时还是个虚证,只为阴虚作实。以前我们得了伤风感冒时,头晕、头疼,那时肯定头疼得不是很厉害,头蒙蒙的——有人是以头疼为主,这个头疼比起伤寒的头疼,肯定就轻得多。大家讨论讨论吧,这作为下节课的一个问题,每个人在桂枝汤化裁上加点药。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你看,还有前面的,这所有症状都可以单独拿出来,如果以单独一症为主的话,你这个方子必须要经过化裁,才能丝丝入扣,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汗出、恶风要多就肯定卫表不足,现在人都知应多加黄芪;然后发热,如病人出现高热,中风也有高热,就是伤风也有高热,伤风高热往往是因内在精气不足,中下元的力量不足,收不住阳气了,这时要适当加理中,甚至附子,白芍还得继续用。
如是发热烦躁,烦躁较盛,那就看看是不是得适当养阴了。这阴指的往往是中土之阴收不住,不是少阴,不是归芍芎地那些。
至于发热、汗出、恶寒,又或不恶寒,如不恶寒,证明左路营气得以开达,完全是右路的问题,要考虑是不是精不收的问题,这时再考虑养阴,就是真正的温病了,没伤及左路的营血,太阳经没被郁遏、束遏住,完全是右路整个三阳不得潜降,就是内在精血不足导致的,这时养阴以疏达。
同学:这里面加桂枝,脉本身还有些弦象,是吧?
行者:这里面加桂枝完全是因为左关脉弱,左关脉力量不足,不一定有弦象,应该没弦象。脉象整个体现的是,脉气欲收不得收,是所谓的浮缓之象。
同学:出现这种情况,这和桂枝汤证的“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的这个脉还有浮数,他有这种情况。
行者:浮数怎么了?
同学:刚才您讲,脉应该是不收的,他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还可能出现浮数脉?
行者:为什么会出现浮数呢?
同学:阳气浮散在外,不收,升不起来。
行者:脉浮缓和浮数用方一样么?
同学:不一样。
行者:好,那你讲讲,为什么不一样。
同学:脉浮数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加柴胡,用柴胡桂枝汤。
行者:你讲一下,为什么会脉浮数,一个缓,一个数。
同学:数为风,脉浮数出现这种情况,浮为在表……
行者:桂枝汤证里面有脉浮数,郁热在内。脉浮缓,欲收不得收,这以虚证为主;脉浮数是少阳相火上逆,然后整个阳气欲敛不得敛,热气瘀滞不得开。一般用药时主张加点白芍,或像温病学派一样,上焦加点辛凉之品。
同学:那什么时候加桂枝、柴胡清少阳相火上逆?
行者:浮缓脉。这病本来就是卫气不足,营卫之气内在就疏达不开的一个现象,虚证。这两个证都是桂枝汤证,浮数是在缓脉的基础上变化过来的。
同学:浮数是不是比浮缓表现在少阳相火不降更明显一些?
行者:数则为热,数则为虚,是因为内在中土的力量更加不足,输转不开,所以才会脉数。因为外在的郁热更盛,所以浮数了后,头痛这些外热的症状会表现得更明显。在用方之中,适当加点白芍,中土加上理中。数是脉流薄急,本身就是脉速比较快,是阳象,是阳气奔驰的象,这又加上浮数,我们就不能单纯我们以前的理解。以前的理解是什么?数则为急,数则为木气欲开不得开,这里面也有这个现象。
同学:我感觉有木火之气瘀滞不能升达的现象,但是升达不起来。
行者:嗯,也有。但这里面更多的是阳气郁遏在表,壅盛在表,这个现象。相对于前一条,有正虚的一面,还有邪实的一面。所以在临床之中,我们用方的时候,有很多加点辛凉解表之药,阳气已经郁遏、壅盛在表了。如是以汗出、恶风、发热、乏力、肢困、缓怠等太阴证表现无疑,内有太阴,这时是桂枝汤,桂枝理中汤的证。如外在头痛、咽痛,少阳相火在上的各种症状表现得较明显,这时就考虑这个中风以外在郁热为主。
同学:太阳中风,风气盛,乙木已过旺了,为什么还要再加桂枝?
同学:升达不上去才旺呢。
同学:感应风气嘛,外在风气盛,人体的风气也比平常更旺。
行者:风气升达是要根于水而长于土,然后依靠着肺金的制约才能升上去,如肺金没制约它也升不上去。这点能想通吧?现在肺金本来就弱,左手肝脉只要一旺一升达,自己还没有升达,首先把肺金顶上了,再加上外在风气的感应,风行疏泄,首先消伐的就是卫气,叫卫气不得庇护,内在感应的风气,这两者其实是一回事。
同学:风气旺是一个身体的基础条件,太阳中风的话还是得要有一个受寒的诱发因素在里边,因为伤寒里面也有中风这些,所以用桂枝来疏达营血。
行者:它以受风为表象。太阳寒水之经,伤及太阳寒水之经必有受寒,它跟温病不一样。当然,一寒一温,所谓温病,它也必然是太阳寒水之气不化导致的。总归,左路营气也有郁遏之处,要不然不会恶寒,恶寒证明营气不能温煦肌表。恶寒因为营气郁遏,它的力量被邪风感应后,全从卫气疏泄开了,没劲儿了。这是个很关键的地方,如果这个时候只用药,就像过去,不用桂枝汤,很多人吃点玉屏风散,效果也很好;把卫气再清敛一下,有的人把卫气清敛一下,症状也会消失。临床上很多症状,很多人吃点三黄,平常内在的营热消一消,然后叫它不过亢,这边卫气一收敛,那边营气自然舒达。光吃寒凉药怎么管用?
同学:是不是内在精气不足的人经常吃点寒凉药,时间长了,左路就会长达不上去;精气足的人吃点寒凉药,他没事啊,不影响一气周流啊,吃好了。
行者:这回吃好了,下回更重。脏腑由阴出阳的生机受到了阻遏,这是以后慢慢得其他病的一个诱因。
同学:你以前也讲过,以前的小孩总吃那个肥儿丸这类药,一吃就好了,过后也好好的,那是怎么回事?
行者:身体壮嘛,五脏六腑精血足。因为那个时候化热的太多,中土湿气(盛)。过去小孩吃啥呢?大人吃什么,小孩吃什么,连奶都没有。所谓给他吃点好的,就偶尔吃个鸡蛋,像在中国古代,肉是给老年人吃的,小孩儿吃啥,能吃饱就行了。
同学:那他就不会导致以后再发这个病会更严重?
行者:你自己慢慢再想一想,这个问题我以前已经讲了好多遍了。
同学:你刚才讲的这个,我觉得有点矛盾。
行者:我以前关于这个矛盾也解释了好多遍了。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生姜三两。”
我一般用方喜欢桂枝比白芍量大,桂枝比白芍量大,升达力量就大一些,由阴出阳。这也是很多病号,外感脉浮数,外有郁热其实是内在营气郁迫得更紧,更升达不出去的现象。但如上焦有右路的热,就要加右路的降,左路的要升达左路。
“大枣十二枚”,合现在的规则小枣。过去的枣都是野生的,树上摘的。现在品种比较好一些。小枣十二枚至少是15至20克,那种小酸枣。
所以说,古人整体用方的考虑应按照过去角度,桂枝应该在20~30克之间。但它里面是这样的,“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然后吃三分之一,所以他服的药量还是10克左右,所以临床之中用药的话,就用10克左右也差不多了。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这是桂枝汤的用法,可连服三次,只要不能达到汗出热退,就要连服三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作更服;若汗不出,可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方子就是鼓荡营卫之气,然后作汗而解,后面是加上的啜粥。如阳虚病人可加上理中,可加上四逆;如中土素不足的人,必须啜粥,加理中都没用,理中都属于草木横行之品。药气鼓荡,胃乃中和之气,胃得不到和缓之性,根本汗作不出来。
同学:这里不让吃面?
行者:没写啊。
同学:肉面?
行者:肉面偏重于还是肉。面食是什么?面食助的是温达之性,厥阴乙木。没看很多抑郁症的小孩,一吃面就发作,肝木郁遏太盛。这里面吃点面,助一助营血之力,我觉得也是正常的。但里面又有说禁肉面。关于禁面呢,应该是这部分病人本来肝中阳气就偏旺,本来是调和营卫的,它助的又是营气的升发,所以这时它有不利的原因。你看有的外感病,吃一碗酸辣牛肉汤,好了。不能光吃辣的,只吃辣的好不了,得吃酸辣的才好。
同学:我记得小时候感冒了,就是吃一碗酸辣面条,发发汗。
行者:对,发汗。光吃酸的好不了,吃辣的也不行,这恰恰是桂枝汤法。不能吃猪肉,一碗牛肉汤可以好,一碗猪肉汤不行。这个病本来就是由阴出阳,阳气不足的现象。尤其是现代人,过去古代人还不好说,古代人六经之气偏亢,内在精血不足,吃点猪肉说不定对于久病缠绵之人还会好一点。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感应风气以后,营气亢而卫气弱,营气郁遏。营气郁遏因卫气不收,无力疏达,它一疏达了,就不那么旺了。它升不上去所以旺。
“阳浮而阴弱”,阴弱表阴分不足,营血欲升而无力。它若升得有力就没事了,左路营血只要一疏达开就万事皆了,营血一能升达,卫气自然敛降。
“阳浮者,热自发”,阳浮者是卫气不得敛降而浮张在外。
“阴弱者,汗自出”,阴分弱,营分内在弱,不得以敛阳,所以金气外达。不得敛少阳相火。是少阳相火叫金气不得收敛的。更年期很多人会多汗或烘热汗出,因先天突然多了一股不能疏泄的肝气,这下营血郁遏住了,所以每天情绪烦乱,卫气不能收敛。所以说,烘热汗出,阳气上逆,逆于上。这样的病人分几种:第一种,平时肺气还足就烘热汗出;第二种,肺气不足的就时时汗出,老喜欢出汗,老热。肺气足的人他压得紧,郁迫一阵再发一阵,发作有时。
“啬啬恶寒”,营血不能够外达了。
“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翕翕发热”是外在营气外张,而卫气不敛的现象。
“鼻鸣干呕”,整个右路肺胃之气不易敛降。出现“鼻鸣干呕”之证,这是浊阴上犯了,平常胃就很虚,平常胃不虚的人不会干呕;平常胃气足的人胃气自能通降,只是外感出现后,顶多胃口差些,吃不下去东西。但是按理说,桂枝汤还是有食欲的,能吃点,但吃不多,稍有点饥而不欲食的概念。“鼻鸣干呕”,鼻鸣是胃气壅塞不开,然后肺气也会壅滞不开。
同学:什么是鼻鸣?
行者:鼻子响嘛,不通畅嘛。鼻子有声,呼吸时感觉鼻子不是太通畅。见过小孩鼻鸣吗?
同学:你说这个我就明白了,呼吸的动静太大了。
行者:动静有点声音,不光是那种堵着的声音。所以说看伤寒太阳病,最好从小孩看。小孩最简单的,七情、饮食、杂病都少,五脏六腑内在的都比较清明一些,能够最好地体现伤寒病的法。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阳乘于阴则发热,阴乘于阳则汗出。阳乘于阴表明卫气不能敛降,邪热壅滞在上,所以乘于阴,阴分不足。阴乘于阳是三阳之气本来不足,浊气,浊阴之气,或浊阳之气,或相火之气,像东垣讲的阴火,元气阴火不两立,阴火是从下面来的火,逆上之火。阴乘于阳则汗出,阳气不守。
“此为营弱卫强”,营弱指营气本弱,卫强指卫气羁留在表而不得收敛,这是邪热,邪是不当位之阳。这里的卫强指邪气盛。
“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同学:营弱卫强是指上一条理的阳浮而阴弱,阳浮指卫阳浮而不得敛降,所以发热。营弱是营气弱不能升达,所以导致汗出,所以这个汗出应该是营血不能外达,所以说他就作风,中风的那个风。
行者:营血不能外达,然后外风扰动。
同学:对,内风感应,加上疏泄就会汗出。
行者:所以说这个病,营弱,卫弱肯定弱。且这病平常就卫分弱为主,只不过壅滞而显得强。是因它不降,淤阻在那,欲降不降,降下来就弱了。
同学:那这个汗出还是因为营血不得外达?
行者:汗出是因为风气扰动。两阳相病,一个是内在郁遏不达的营气营分,一个是外在邪风扰动,所谓风伤卫,伤的是卫气固护之性。所以在这里营气强不是主要的,就是说在营分的邪热不是主要的,而是卫气的郁热是主要的,所以才有三黄泄火才能治这个病,所以才有普地兰、清开灵、板蓝根,这些大家在用,只要清宣上焦热就行了,这个病就能治。而清宣上焦之热,反过来又伤了营血升发之性。所以桂枝汤是个治本的方子,但在治疗中,上焦郁热过盛可加清泻卫分热的,如不加好得慢,症状会缓解得慢,而且你加了也是对的。先其所因,伏其所主,上焦郁热已经很重了,就跟刚才讲的第一个问题(一样),大家回去下节课讨论。
“病人脏无它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桂枝汤主之。”
还有下一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这两条合并在一块儿讨论一下。
病人首先讲的脏无他病,因为阳乘于阴,陷于阴中后易有发热。如更年期症状,阳气发散不出去,内在郁遏,脏腑阴精承受不住,就出现各种发热,身热、烘热、五脏热、肢体热、内脏热,等等热,都属于内在精血不足。
同学:那就属于阳气入于阴中,内陷脏腑了吧?
行者:阳陷于阴中,升达不出去。传经之热有时可能也有,但是我不讲究传经之热。他往往是内在阴精不足,上焦三阳浮火上逆,这时如非要讲邪热陷于阴分,那都得用寒凉药。临床用药时真正用到的还是要由阴出阳,很少用过于清凉的药。清凉的只是清右路,左路来说就是润、升。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于其时发汗则愈。”
同学:之所以出现时发热自汗出,虽说卫气不合,实际上还是营和也不合,是营气升达无力导致卫气不和产生的时发热自汗出。之所以说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是说时时发热自汗出,是因为营血升达的力量较桂枝汤证里面更差一些,营分弱一些,长达也更无力。
行者:为什么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呢?病人脏无他病,首先讲一个“时发热”,一般临床上看这类病人发热是有定点的,是有定时的,有人可能在早上某个时间,一般这个时间可能都在10点多11点左右,临床上遇见很多病人都是这样;有个别人是在下午,大概丑时左右。两者都是在属土转机的时候发热。时发热是他平常不热,就到了这个点儿发热,发热完后出汗,汗出后热解;而不愈者是因为第二天继续发热。“时发热”就证明是种正气弱的现象,时做时休正气弱,正气弱必须积攒够了才能发。发汗是靠营气开发,营血要开发,然后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气要开发到肌表,阳气开达,阳能载阴,阴气输布,这才出现的汗。如阳气过剩是大汗,不足是欲出汗不得出,身痒。
“时发热,自汗出”,自汗出,不是因为这个热来了,他就一阵子汗发出来,而是发热了,身上好像有点收不住了,好像有点汗,一阵一阵有点汗,好像过了这一阵儿慢慢又没汗了。他不是因为一阵热上来了,哗,汗毛孔开了,出一身汗,这有点不热了,他又退了。所以这两者的因果关系得搞清楚。“时发热”阳气还不足;“自汗出”是因风气还开泄,或留有风气还开泄,或本就有卫气不得收敛的现象,本来就卫气弱;这边营阴、营气稍微郁遏,盛一点就出汗了。举个例子,就像身体较弱的人,这边稍微想干点事,身体动活动活,那边就潮潮的。这就是时发热而自汗出,是虚症,并不是干活阳气充盛然后出的汗,而是自汗出。这边干活,劲还没全使上,那边就一点一点汗出了,是一种漏泄,风泄,精气盗泄的现象。
行者:有的人稍微一动就汗出,也有这种情况。平常就肝气郁遏,想法多,欲望多,自我控制能力又极差的那种。
“先于其时发汗则愈。”
你讲一下为什么先其时发汗。
同学:在营气积累到发汗的程度之前,提前鼓动营气把营卫调和后,这个病就好了,不会再继续发汗。
行者:对。先其时发汗,本来是因营气弱,但这股营气并没泄出去,并没化成风气盗泄出去前,然后一鼓作气,把营气舒达开,用桂枝汤。这时可再适当加一点补中的,黄芪之类都可,因为这是个虚症。
同学:一会儿觉得热,没一会又觉得浑身发冷,又得把衣服穿上,这种也是虚证吧,跟这个类似吧?
行者:虚是正气虚,是营气本虚,一身元阳升华的苗头就虚。实是邪气盛。虚肯定是虚了,稍微冷点感觉虚。实,你那个是虚实都有,实是卫气实,卫强。
同学:我刚才讲的情况,应该也属于元气比较弱的情况。得了甲亢以后,中风以后,是这个意思吧?
行者:对,所以要补中气呀。
同学:最起码用桂枝理中汤?
行者:桂枝理中汤也可以,稍微降点肺胃,肺胃可能有点不降,上焦壅实。这种人一般平常饮食肥甘,然后又胖,一般都胖,瘦的少,胖的多。得你刚才说的那种,容易怕冷也容易怕热,感冒过以后就开始营卫不和了,还是要补中气。
“病人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常自汗出”,有风邪感袭,卫气不降,风气时常扰动。邪实则作不休,正虚则发作有时。所以卫气受到外在邪风的扰动,这时时常自汗出。
“复发其汗则愈”,为什么叫复发其汗?本自有汗,这是风邪在表,阳邪郁滞在表,发其汗,阳随汗出,汗出则热消。桂枝汤之热是肌肤之热,肌腠之热,热不在皮肤;如热在皮肤,汗出则解。所以重点还在疏达营血。
行者:中风这个热应是营气不达导致的有点郁热、燥热,有点属内热,内在烦热,易有烦热,营血之分易有烦热。麻黄汤证身有表热,但表热炽盛以后也可以郁热,内汗。
“复发其汗,则愈”,就是疏达营分之热。这个跟开篇条文我讲的伤寒中风呢,有所不同的是,这个就属于风邪不了了,时常自汗出,所以呢,这个方子可以用的药的剂量就稍微轻一些。
同学:这个“营气和者外不谐”是什么意思?
行者:邪不在营,风邪在卫,像“伤寒”就是说,寒邪在营,营气受到了寒气的闭束,然后呢,一身之阴寒之气散不开。寒哪儿来啊?感应太阳寒水之经不开,太阴不能化,不能从阳化变成从阴化。所以六经外感就没有邪气,所谓邪气,皆是一身六经之气之所化。风气呢,邪风呢,邪风也是厥阴风木之气,左边营郁不得疏达而逆上导致的。营气不得疏达就不能温煦肌表,所以肌表作寒。不能温煦肌表,郁热,卫气又不得敛降,所以汗出。郁热在外,是邪热,邪热不能温养,所以卫气的郁热它不能温煦皮毛。因为只有营气靠着血分载着它才能疏达,才能温煦肌肤皮毛。而卫气是当降之阳气,是当固护之阳气,如它要逆上,就会引起营血疏达无力。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桂枝汤是个疏达调和营卫之方,是左路温升阳气的。如风邪扰动过盛,内在阴分又不足,这时服药后,药气的力量欲疏达不得疏达;欲疏达不得疏达,营血之分内扰,就出现心烦;营血之分内扰,三阳之气不降,少阳上逆,则会出现烦悸之象,即“反烦不解”这个来源。至于说为什么服了桂枝汤,营分还不开呢,有在内之邪,有在外之邪,它这里讲的是在经之邪,泻的是风池、风府。太阳经经气不开,最表一层的经气不开。可适当加点风药。在上是风药,在下就可以鼓荡,疏达它的力量,增加它的力量,增加中土的力量。“风池、风府必有内风不能散也”,内风是太阳之气不得开解,整个都是太阳经的经气,太阳气一开解后,经气一运行,自然风气得泄。
同学:是不是太阳经的那个地方有阻滞?
行者:为什么在那个地方有阻滞呢?为什么阻滞在那个地方呢?
同学:那个地方感应得最强吧?
同学:那个地方正气不足,他这个精气本来就不足,要不然外来感应的外邪不会中。
行者:第一点,太阳之经如不得开达,就会出现恶寒这些症状。风池、风府,很多人感冒会感到脑袋后面有风,风池风府有点不适,这是太阳经寒气不得开达。治,第一点,风池风府在于阳位,在于阳位还就是阳气不得通行、不得开达;在于上,肯定是不得开散。所以我们在用药过程中,适当用点上焦开散的药,就可解决它这个问题。
“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就是服桂枝汤,营气开达了以后,欲开达不得开达,就像隔靴搔痒,差一步,所以营血之分,郁遏在里面,就会产生心烦。
同学:有点像,有点接近麻黄汤证表不开,表不开阳气郁遏,就会出现心烦,这时个通过针刺风池风府把这个表气开一开。
行者:略加风药,然后在略加风药的基础上,看看它烦气重不重。如烦得较重还得桂枝汤加白芍。
同学:那这个为什么不用柴胡呢?它这个心烦肯定要用上风药。
行者:有太阳之证,有外热之证,先治表。柴胡症是纯由乎少阳之气不降,降少阳以开左路的厥阴之气,厥阴之气升达。
同学:也就是说,它这个虽然心烦,但不是主证?
行者:“反烦不解”是兼证。如是初就烦,刚开始就烦,那要考虑小建中汤之类的。其实,桂枝加芍药配合上理中就是一个小建中汤类似的用方,只不过没有饴糖那么甘缓,补虚的力量没有那么大,温阳的力量强一些。你没看郑寿全给的小建中汤怎么给的,郑寿全给的小建中汤,白芍量没那么大,和桂枝一样,直接加上干姜、附子、生黄芪。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阳浮阴弱,这个是桂枝理中了。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这一下,中土下陷,阳转为阴证了,下完之后变成协热利,桂枝人参汤证。在临床之中经常遇见这种病例,感冒了吃了点三黄泻,泻完了以后又拉肚子还发热。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夫病脉浮大”,浮大是阳气外张,张在外,三阳不降,整个一身之气就应的是夏秋之象,有没有秋象不知道,缓涩有没有不知道,反正是浮大,浮大就是张在外。这时候呢,内在出现了大便干,只能以虚证论治,因为一身的精气都呈阳化现了,都化在外了。这时,或为表不开,表不开则里不合,气不往里走,不得归降,一身之元气不得收降,这时用药是开表以合里。汗出以后,表开,然后肺气通降,大便就下来了。
这时候发汗用什么方子?“脉浮,当以汗解”,不是指的麻黄桂枝汤。这在临床上有很多病例,以前就治过一个久治不愈的汗出大便干的一个病例,病人是高烧了大概三四个月,再不治就差不多了,但是他由于是比较有钱有资本,每天就是各种抗生素和激素压着。那个时候我们才刚刚毕业,然后遇见这个病症了,用的是白虎汤,白虎汤吃完了以后,汗出,大便就下来了。白虎汤没有用石膏,用的是玄参半夏,整个清降阳明气的。只是给大家借鉴一个思路,这里面呢,或许可能会用点风药,你看是不是表无汗,或者确实是无汗,是表实症,你再用点风药。这时候即使用风药,你也想到的是麻杏石甘,是因为太阳不开阳明不降,这个时候,里边阳明不降还是个主要因素呢。你不能一铲子就直接用麻黄汤,用完之后,病人加重了,你说这个伤寒条文有问题。
“设利之,为大逆。”不能下,在表还在表做文章,是在表不能收降,是吧?既然夏秋之气该降,当降,在于上当降则降。如果是真有表不开的话,我们先开表。
行,今天就讲到桂枝证九,大家有什么问题问一下,想一想有什么问题。
行者:有什么问题吗?
同学:桂枝证八,我觉得应该是桂枝理中汤。它就不可下,下之为逆,这时候如果是外证未解,它不就应该用理中汤吗?
行者:下之为逆,逆过了以后再说,它讲的是没有逆之前,是吧?“下之为逆”,里气已经不足了,里气不足,表气不降,这时要考虑是不是运转中州,再加点降肺胃的。这里边有几种:如病人是大便干,你可以降肺胃;如病人是大便不畅,那考虑还是厥阴乙木的问题了;如是大便不畅考虑还得发汗。
同学:大便不畅,厥阴不升达,肯定就是,他觉得想去(厕所),又没有,老是有这个想去的欲望,那他这个应该升达厥阴。
行者:大便不畅证明厥阴不光是无力,而且不畅。
同学:它不畅,就是因为无力才不畅啊。
行者:也不一定。有时肝气郁遏、肝气实,它也不畅。肝气实,疏达不开,本身气憋在里面。所以,看条文,大家想到各种问题,结合于临床,它是个灵活变化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是一个阴阳高下、流转承接的一个问题,必须有承接。就像仲景所说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它是不是不开?如果是不开的话,你就可以汗。是不是不下、不能降?那不降你自然就降。必“先其所因,伏其所主”。它大便干,是不是因为大便干产生很痛苦的症状了,如果有的话,你还得先下呢,对吧?先其所因,伏其所主。治病必求一因,何为一因?治病必求其本,本于阴阳。因就是从阴阳角度分判出来的。
行,今天先讲到
这儿。
在于外感风寒并且汗出。
因为汗出导致了营阴外泄。汗出,莫恶风是因为中风,风为阳邪,和机体的卫阳两阳相搏的结果。风性开泄,古人认为这是汗出的原因。但有人即使身处密室,密不透风,感冒了也可能会汗出。那么还有一种,这人表也是虚的。即使没受风感冒也会出汗。那么桂枝汤作用就是和营卫了。标准看法营是营阴,卫是卫气。营为阴而卫为阳。阳是机体正气,所以卫气可司开合,肥腠理,卫外而为固。
黄帝内经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说卫气如“雾露之溉”,从生理学观点看,则血行于脉中,作用为营,称荣气。而卫行于脉外,卫是津液,作用称卫。这个观点可能很多人难以接受。试着用这观点去解释伤寒杂病论条文试试?没有不能解释通的。这个观点争议必多,暂且不去管它。
桂枝汤汗出营阴虚,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所以用桂枝汤来治疗。桂枝是辛温解表药,辛温散寒,一味单独就能发汗,不过较温和了,他和炙甘草配合是辛甘化阳了,可以补充机体正气。这甘草是炙甘草。炙甘草是补中的。能温中补虚。
不是生甘草,生甘草是可清咽利喉,可泄心火的,也能抗病毒。所以药物炮制很重要。桂枝除辛温解表外,他还可以治冲气。
柴胡桂枝汤加桂枝是治“支结烦疼”的,烦尤剧也,是剧烈疼痛。温通经络,经是大血管,络是小血管。血不行能不疼吗。不通则痛,不荣也则痛。
芍药是味酸敛药,和炙甘草一起酸甘化阴,补营阴。所以这桂枝汤是和营卫。芍药是清凉性的强壮性的滋阴药,对于热性的瘀血证和出血症都可用。所以他还是个生血药。且能缓和痉挛且止痛。葛根汤证引起的颈项拘急不得俯仰里面有芍药。
太阴病引起的少腹拘急疼痛用桂枝加芍药汤。芍药甘草汤也叫去杖汤,治疗老年人腿疼神效。今人认为芍药酸敛阴柔。但古人认为这味药也可利水。真武汤就有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