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到了休息时间,姐姐磨磨蹭蹭地还在做手工,我一边收拾,一边在客厅喊:“唉,宝贝,到时间了,洗涮呗。”姐姐没吱声。我又说了一遍,当然分贝也随之高了不少,姐姐答应着“唉,知道了”,但是也没挪地儿。等我收拾完,跑到姐姐跟前再跟姐姐说洗漱的时候,估计语气就没那么温和了吧?姐姐说:“马上好了。”等一切都收拾妥当,该上床休息了,姐姐喊我来陪她一会儿,姐姐忽然说:“妈妈,你能用温和的语气和我说话吗?”我笑了:“我什么时候不温和了?”姐姐:“就是刚才催我洗漱的时候呀!”我:“奥,我说了好几遍,你都不听,我语气就温和不起来了吧。”姐姐:“你说了好几遍吗?我没听见呀!真的没听见!”我笑:“你还答应来着。”姐姐:“是吗?我不记得了。”我:“以后我尽量温和吧!”后来我想了想,关于姐姐说的没听见这件事情,这可能是真的“没听见”,没有往心头去的意思吧?就是“我全神贯注地在做自己的事情,对于有人喊我这件事,我听到了,但是具体要干啥,没往心里去”。之所以我催促姐姐洗漱不起作用,另一个原因是我和姐姐都各自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我不想放下我的手头工作,只想顺嘴给个指令,两个人还没有很好的联结一下,怎么可能就能有好的沟通呢?没有好的沟通,就更谈不上沟通效果了。又一天,姐姐到了休息时间,我走到姐姐身边,看到姐姐在用超轻粘土捏一个火锅,看起来逼真得很,我忍不住赞同,姐姐抬起头开始给我介绍,介绍完了,我问姐姐手工做完了吗?姐姐说做完了。我和姐姐一起收拾了一下,提醒姐姐说该洗漱休息了。姐姐愉快地去洗漱了。所以说,有时候我们隔着老远,或者隔着一间房子对孩子“发号施令”,对孩子来讲,真的是不起作用的。还有,孩子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从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是需要过渡的。为了不再做“无谓地指责和高分贝的无用功”,有什么需要沟通的问题,我就选择停下手头的事情,专心做“沟通”这件事情,良好的联结和沟通,事情实际上已经算作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了。因为在这美好的亲子时光里,我的心情也蛮愉悦的!还有更有成就感的是,在姐姐的眼中,我是一个“说话温和的人”呢!
还有一点是让我倍感惊讶的,姐姐晓得她需要如何被对待,“温和的语气,礼貌的态度”。未来,只有带有这样特质的群体才能入得了姐姐的法眼吧?……
(姐姐阳光早读,我找了半天和姐姐的合影,竟然无果。再三请求,老公给拍了张合影,额,怎么说呢,总算都在里边了哈
)
后记:
姐姐:七岁
妹妹:一岁两个月
把繁琐的生活点滴和心路历程尽量如实呈现,所以我们在面对任何一个生活瞬间,或者是教育孩子的瞬间,很多都是出于本能的反应,这些不足以成为教育孩子的范本,只是我们自己生活痕迹的留念。
这些琐碎的生活对世界来说,毫无用处,而于我而言,这就是生活的全部了。
我记录着,反思着,同时也审视着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和老公一起分享,以后是姐姐,再以后的以后是妹妹,我期盼着在一个阴雨的午后,我们一起打开一篇文字,聊起曾经的趣事,彼此会心,禁不住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