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都会喂,喂对的人却不多,你是其中一员吗?

饲料,你喂对了吗?

01、净化场所

池塘既作为养殖动物生存、活动和生长的场所,又是天然饵料的生产场所。

同时也是养殖动物代谢物、排泄物的净化场所。

02、养水含义

众所周知“养鱼先养水”,“养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满足养殖动物生存、生长的最佳条件;

二是提高天然生产力水平;

三是使净化能力最大化;

这三个内容又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无论什么养殖模式,满足养殖动物生存、生长的最佳条件是不变的。

03、养水内涵

但是,在不同的养殖模式下,“养水”的内涵又有所不同。

在低产或传统养殖模式下,养好藻类,提高天然生产力,是维持良好水质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关键。

而在高产养殖模式下,养殖动物自身污染物的净化是关键,而净化能力最强的是细菌,因此,养好细菌,是维持良好水质、确保养殖动物健康的关键。

04、饲料与病害

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的研发和饲料配方技术的进步贡献最大。

高产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基本上靠饲料提供,因此,饲料营养的“全价”性,是养殖动物健康生长的基本保证。

饲料是水产养殖过程中最大宗的投入品,因此饲料的选择与管理是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但是,水产饲料中也存在着一些与营养无关的,但又严重影响水产养殖的问题,它都与养殖动物病害的发生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05、蛋白质与量

国外许多先进国家对饲料蛋白的规定是上限(≤),而我国却是下限(≥),造成多数养殖户认为蛋白越高越好。

许多饲料厂为了满足法规的要求和市场不正当竞争,将饲料蛋白越做越高。

其次,为了降低饲料成本,在满足动物的基础需求之外,用各种次蛋白、废蛋白、甚至假蛋白去满足法规及养殖户的需要。

水产动物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随着蛋白质质量的提高而提高,但随着蛋白质数量的提高而降低。

蛋白质虚高(即含量高、质量低)造成养殖水体大量的氮污染,而高氨氮、高亚硝酸氮是阻碍水产养殖容量提高,导致病害多发的重要因素。

06、有毒物质

鱼粉资源的缺乏,使得水产饲料中植物原料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导致水产饲料中的有毒物质污染的风险也越来越高。

饲料中的有毒物质有两类:霉菌毒素和抗营养因子。

近年来,水产动物肝胆综合征表现日益突出,与饲料中的有毒物质在肝脏中积累造成慢性中毒有密切关系。

07、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是一种存在饲料和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是毒素很强的霉菌次生代谢物。在饲料的加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都会产生霉菌毒素。

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B1、B2、B3)、玉米赤霉烯酮等。

霉菌毒素对水产养殖品种影响的研究还很少;但已有的研究表明:霉菌毒素可导致不同鱼虾产生多种病症和生长性能等问题。

如尽霉菌毒素对鲶鱼增重有显著影响;赭曲霉毒素中毒的虹鳟鱼病理症状包括肝细胞坏死、鱼体苍白、肾肿胀和病死率高等;

伏马毒素B1对鲤鱼的肾和肝有不良影响。这些影响必然导致养殖水产动物健康受损,引起慢性中毒、造成免疫力低下,最终引起病害发生。

08、抗营养素

所谓抗营养素(也称抗营养因子)是指一系列具有干扰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生物因子。

抗营养因子存在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也就是说,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抗营养因子,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的物质基础。

抗营养因子有很多,已知道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单宁酸、硫苷等。这些抗营养因子会造成动物消化不良、中毒、甚至死亡。

在自然界,包括水生动物在内的所有动物对植物抗营养素能够通过自身敏锐的嗅觉和味觉而回避。

随着鱼粉资源的紧缺,大多数水产饲料中应用的植物性饲料原料越来越多,尤其是一些蛋白源,如豆粕、菜粕、棉粕等,但这些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并没有预先处理。

水产动物虽然能够本能地拒食,但饲料配方中采用呈味剂———香味剂、甜味剂等诱食剂。

掩盖了植物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使动物不能靠本能去识别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存在而摄食。

从而造成养殖鱼类抗营养因子的“慢性中毒”,降低了免疫力,甚至肝功能障碍而引起发病。(本文转自【养殖前沿】。如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