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对工作不满意的人,最后都辞职了么?
你对当前的工作满意吗?
前几天,领英网站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话题。
我们相信,不是所有人都对工作不满意,有些朋友确实找到了满意工作。可这种群体,终究是少数。
多数普通人的现状,其实是:
懵懵懂懂进入职场,经受工作的磨砺后,浑身遍体鳞伤。
想要乐观热情,却因为各种人际关系的“破事”,让眼里失去了光芒。
鼓足勇气想励志勤奋,可在试错挑战的过程中,心气却输给了沮丧。
即便内心不想以失败收场,可现实的焦虑,一直在脑海中回荡。
都说努力付出是好事,都说获得升职加薪是种成功。可世俗的激励,填补不了我们对工作满意的渴求。
难道真的所有人都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吗?
工作不满意,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之所以会对工作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心理噪音”。
“心理噪音”是什么?
作家@康康讲过一个例子:
有位求职者A因公司搬家,通勤时间从40分钟变成了一个半小时。然后他辞掉了坚持两年多的工作。
你一看,嘿,这也太冲动了!?
但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A下班后,要和爱人一起照顾刚出生的孩子。半夜娃一哭闹,也睡不好觉。
上下班通勤时间的加长,直接加重了他的疲劳感。
而所谓“心理噪音”,就是生活中的重担,消耗了我们的耐心,间接对工作层面,产生干扰。
A原本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平衡家庭和生活,以及特殊时期,能否请假照顾孩子?
但这些事,他压根没有想过,也没和公司提。
“心理噪音”的存在,让A误以为一切都是路程太远的锅。
对我们来讲,这种噪音的影响,还远不止于此。而它的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独立生活的噪音:
在外打拼,吃饭就是各种将就,尝不到家里的味道。点的外卖又迟到,咱会闹心。
租住的房子,热水器坏了,房东不理;门把手坏了,房东也不来修,遇到这种人,咱会揪心。
穿了干净的鞋去上班,可在挤地铁的路上,被人踩了N脚,咱心都碎了。
(2)周围人的噪音:
放假回到老家,想和曾经的发小叙叙旧,可如今的人家,已经在家族的帮助下成了老板。
咱还是位打工人。
和朋友同学聚会时,大家都在谈论物质成功,比如吹嘘去年赚了多少钱,做了多大的买卖。
咱月薪几千,都不敢插话。
结束聚餐,周围人都坐着豪车离去,有的甚至还有司机来接。
咱没车,也舍不得打车,只能继续挤地铁。
(3)家庭噪音:
回到家,父母就会提起,邻居谁谁家孩子,有了多好的工作,多光彩。
因为咱混的一般,没法反驳。
紧接着父母就会催婚,他们认为,从小供孩子念书花了那么多钱,就算不能出人头地,至少抱个孙子,也是可以的吧?
因为咱还没脱单,无力接话。
这些“心理噪音”,让我们背负了极为沉重的负担。重新工作后所遇到的问题,都容易成为,点燃内心情绪的导火索。
所以普通人觉得工作不满意,也很正常。如果条件允许,谁都想体面地工作。
可生活的艰难,却让我们在纠结于工作不满意的过程中,整日蹉跎。
满意的工作,真的存在么
当我们对工作产生了 不满,就会引出一个问题,满意的工作是啥?
也许是:
钱多事少离家近,老板心善同事亲。
可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社会学家C·莱特·米尔斯曾说:
“当白领们获得工作时,出卖的不仅是时间和精力,还包括他们的人格。”
对于时间和精力,大家都比较了解,不过多赘述。
对于人格这一块,是指,我们为了工作,遵守公司规章制度,迎合领导们的预期,就需要“被迫营业”。
比如,程序员需要整日和电脑相伴,销售要持续去拜访客户磨嘴皮子,服务行业工作人员需要保持微笑,哪怕有委屈,也得憋着。
话不能乱说,事不能乱做,克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成为公司的一根“螺丝钉”。
当这些制度,成了评判员工好坏的标准,我们的人格,也随之遭受束缚。
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讲,满意的工作,不是指工作本身,而是一种心理预期。
只要它在某一阶段,能满足我们的预期,觉得付出和回报成正比,这就可以了。
可问题是,想找到能提供足够回报的工作,也并不容易。
比如在美国,大家公认的满意工作就是投行、律所、咨询以及互联网技术公司。
虽然工作强度高,但是钱多,光鲜的身份也让人有成就感。可这些公司的招聘对象,大多都集中于常春藤名校。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劳伦·A.里韦拉曾采访过一位投资银行家,对方提到:
“我坚信可以从大多数学校排名前5%的学生中找到优秀的人,但我认为重点在哈佛这样的学校上,因为这样更省事。”
里韦拉教授通过访谈,结识的一位候选人的例子,体现了这一点。
候选人说:
“我之前没法让公司理我,因为自己在大型州立学校。”
“后来转学到了哈佛,同样的人,同样的成绩单,就因为简历上有了哈佛两个字,几乎所有顶级公司都排着队要和我交流。”
在国内情况也很类似。
能让人满意的工作,会先落到985、211毕业生身上。他们有些人会被选中,有些人则会继续寻找“中不溜”的工作机会。
双非毕业生只能在后面喝汤。
这件事,很难上升到是否公平的层面。毕竟人家遵循社会规则,考了高分,享受求职红利也正常。
而普通人,如果在学历上不占优势,想找到满意工作,就必定需要靠后续的努力,提升能力,拓展Networking(关系网)。
可积累这些事情,也需要时间。
在机遇来临之前,我们肯定要做一些自己不太满意的工作。
想让工作满意,我们能做些什么
既然无法摆脱不满意的窘境,我们眼前的路,就只剩下一条:
自己不满意的工作,能变得令人满意么?
有部电影,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它叫《意外制造公司》。
男主从小因父亲去世,个性变得古怪,对生活失去感觉。
哪怕家境优越,也填补不了他内心的空虚。
后来,男主在母亲去世后,找到了一家名为“极乐世界”的公司,签订了“意外去世”合约,想以此求死。
可就在这家公司,他遇到了女主,并对她一见钟情。
其实,女主就是这家公司派来,结束男主生命的人,但她下不去手。
男主自己也后悔当初想要轻生的决定,反悔后,经过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折腾,最终成功“保命”。
有情人终成眷属。
其实生活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男主的内心。好好活着,远比一心求死来得实际。
爱情唤醒了他对生活的渴望,女主的出现,也让男主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从事的工作,也是这样。
工作本身不会改变,能改变的,只有我们的内心。
摆脱工作不满意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离开。可我们既然没选择离开,就要改变自己。
如何改变自己呢?
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陈海贤曾说:
“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
“创造新的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
就是说,我们的改变,要基于当前的现实行动,而不是头脑中的想象。
在《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书中,作者提到了改变的两个层次:
其一,是内容的改变。
就像是我们换工作,重新选择做事的内容。又或是抱怨“道理我都懂,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用借口寻求保护。
其二,是应对方式的改变。
就是调整自己对工作的态度。
例如对领导交代的任务,多一份认真;对同事提交的诉求,多一份体谅;对客户反馈的意见,多一份耐心与诚恳。
就像领英站内,基于工作是否满意的话题,用户的回答所讲的那样:
“那看似自信从容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解决了所有问题,更不是因为他们有能力解决好所有问题,而是他们习惯了面对矛盾的状态。”
当我们能够接受与矛盾压力并存,对工作的不满意,就能得到缓解,也能避免对日常工作的进行,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现实中,比较“坑人”的工作确实有,可坏到令人无法接受的工作,也没有那么多。
换一种心境,我们所看到的,就会不一样。
写在最后
最近看到两个故事,挺让我触动的。
一个是up主@峰哥亡命天涯,为了帮助癌症患者,亲自去采访拍成视频,以此筹集善款。
另外一个,是up主@加加夕e,身为top10海归硕士,她放弃高薪工作,去山里当支教老师。
当大家都在关注各种八卦事件与流量明星,都在追寻所谓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两位“逆行者”,正在用自己的工作,去帮助更多人。
其实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我们所身处的社会,正是由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不同的人所构建出来的。
能赚很多钱,又很光鲜的工作,确实能让人满意。可我们对工作的满意,绝对不仅仅只是获得物质回报。
相较于用房子,车子,年薪所堆积出来的物质成就。相较于去羡慕流量明星,日入百万的天价片酬。
请不要忘记,追寻精神意义,也能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晋良,36氪经授权发布。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