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饕食话之熊胆米

七十年代初,正是春耕时节,由一个县上“老当”(“靠边站”的原县委书记)和我组成的两人工作组,来到了十五年前在大冈村头迎着春风隔河相望的抗州山。

抗州,在大渡河东康定与泸定交界处,属康定县的鱼通区。这个村子,从河坝拉到高山,管的地盘很宽。

十五年前我在康定瓦斯乡的大冈村参加建社工作。这是当年在大冈山上看到的抗州。下方就是大渡河畔的抗州河坝。左上方是抗州临河的山嘴。

鱼通地方,当地群众的生产习惯,春耕前都要挖地边,以除去那些荒草杂物,把准备下种庄稼地亮出来。

一天,正在山上挖地边的一个社员,突喊心口痛,倒在地上呻唤不已。几个社员就气喘吁吁的找到队长余孝安,着急地说“赤脚医生”又不在,是不是快到河坝去请老红军想办法?余队长说,先给他喂几颗“熊胆米”看看。有人很快就将一个胀鼓鼓的干熊胆拿来了,抖出几粒黑黄黑黄的米,让病人就着热水立刻吞下。果然,几颗熊胆米一吞下,那个社员的胸口痛就止住了。

在山区常见的狗熊

在康定折多山以东的金汤、鱼通、孔玉地方,“一猪二熊”是最叫山民们头痛的两大兽害。一猪,指的是野猪。二熊,说的就是狗熊。庄稼一下地,野猪就会来“光顾”,把刚播种的土地拱得希烂。玉米从挂包到籽粒收浆,狗熊都会来捣蛋。“猪来一支箭,熊来团团转”。狗熊一下地,两条后腿一立,便伸出两支前爪子,将周边的玉米杆杆抱在“怀中”,看准玉米包包就大啃起来。片刻一大片庄稼就被它糟蹋光。

我曾在这些山乡工作,常听到人熊或熊畜大战的故事。狗熊最励害的一招就是给人来个“猫洗脸”。它立起身子,伸出前爪子,抓住人的头皮往下一拉,直至下巴,把一张脸皮全撕扯脱。要不伸出舌头对着人的脸一舔,一个鼻子就被它吞下肚子,十分可怕。在孔玉地方,有个小青年遇到狗熊,冷不防他的鼻子一下就被舔掉了。那小青年的父亲是著名的“打山仔”,他提起梭标就直奔那熊。这位老猎人待那畜生刚立直身,就对准它胸口上那束白毛所在的地方,使劲刺进去,直搅破它的心脏,几下那畜生就被撂翻了。破开那畜生的肚子,小青年的鼻子还在,可已变成了血糊糊的“肉包子”,老猎人直至把那畜生剁成肉酱也不解恨……

抗州属康定鱼通区。这是当年黄吉煋同志为一群鱼通村干部拍摄的合影。

下面是我听到的一则“熊牛大战”的奇闻。一天,在雅拉地方,一只老熊窜到刚收完庄家的地头来找吃的,正好碰到一头骗公牛(耕牛)在地边啃草吃。老熊碰到这庞然大物,不禁虎虎虎向对方发出阵阵威胁;骗公牛又哪肯示弱,也古起一双血红的大眼,直逼不速之客。倾刻,一埸恶斗开始了。“猪来一支箭,熊来团团转”,那老熊三转两转就窜到了对手跟前,冷不防霍地抡起一对前掌,就向骗牛猛扑过来;那牛毫不示弱,脑壳一埋,迅即扬起一对锋利的犄角,就径直抵了过去。甭看那老熊笨头笨脑的,面对敌手动作却非常狡猾,凶猛万分,最狠的一手要数那“掌上功”。惯用的一招是:一双后掌先将肥滚滚的身子支起,随即便伸出两只前掌,噔噔噔扑向猎物,突然来个“猫洗脸”。人要是遭它这一“洗”,一张脸皮子倾刻即被活拉拉撕剥下来吊在下巴上,这是最残忍的“毁容术”,即使保住性命,也令你一辈子见不得人,这种凶灾在山区并不鲜见。骗公牛则机智应战,卖开老熊挥起的两掌,一双犄角就对准那挺着的胸口板板使劲地抵去。“洗脸”不成,那熊就拚命抓着牛的两只角,至死不松开,恨不得把那牛头撕成两瓣。那牛则毫不退让,拼死将熊抵着。熊抓住牛角不放,牛抵着熊胸不退,两个“猛士”就这样推来搡去,谁也不肯认输。这埸少见的“牛熊决斗”,令“隔岸观火”的那些庄家人很是开心,可见这阵仗谁也不敢近前一步,连牛主人也只得在一边干着急,既不敢开枪(怕伤了牛),更不敢近前解救(怕熊弃牛扑人)。人们无力化解这埸恶斗,只好任它们斗下去。两个“猛士”都誓死不倔,你抓我抵,难解难分。僵持、抗争,抗争、僵持,决不退让,死不罢休。两天后,人们看到,那熊被死死地抵在地边的壁壁上。熊被抵死了,牛也累死了,直至使劲将它们拉开,才双双倒在大地上。

秋天到了,青杠树上的橡子成熟了。这时,熊瞎子最爱爬到青杠树上找橡子吃,橡子壮膘。膘肥体壮后,熊就将“藏洞”(冬眠)了。爬到青杠树上找橡子吃,是狗熊最得意的时光。爬到树上又故意摔下来,简直玩疯了。山民们说,这是老熊在“绊(摔之意)膘”。此时,正是“打山仔”(猎人)们打老熊的好时机。枪一响,准有猎获。

大山上的老林子

在抗州山上,“扳刀”也是山民们常用的一种捕猎方法。他们将锋利的尖刀安在一个“机关”上,涂有毒药,见血封喉,野物经过时一触到“机关”,那刀即可杀出,马上要它的命。

余孝安队长,言语不多,精悍利落,上山采药,下河弄鱼,样样都来,是个走山弄水的能人。一有空他就领着我上青山,钻林子:在桦树林中讨野菜,松杉沟里找天麻,时不时还扒开林中腐叶,捉几个五颜六色的虫儿放在掌心,伸到我眼前,细说这玩艺叫什么,有何用处。有回,余队长捉到个豌豆般大小、黄壳儿上撒着红红绿绿小彩点、圆滚滚光闪闪的小虫儿,像上野外课的生物老师教学生一样,对我说:这玩艺儿叫“滚山珠”,甭看这么点点大,可毒得很哩。把它捣成浆浆,涂在刀口,抹在箭尖,见血封喉,挨到了难有不死的!甭看老熊那么凶,碰到照样弄翻,那年就有人整到过……

山民们猎获老熊,最喜欢的是它身上的三样东西:一是熊掌,都晓得它自古就是一道味美的食材;二是熊皮,将它做成皮褥子、皮褂子耐磨,经久耐用;三就是熊胆。

山民们猎到老熊后,照祖传之法,立即取出熊胆,装进上好的籼米,作急救之用,遇有急症,轻者一两颗,重则三五颗,吞下去准灵。这种“熊胆米”,对刀伤、枪伤也有效。

熊胆

原来,熊胆是味清热泻火的良药。《本草纲目》中就描述:熊胆“可治时气热盛,……退热清心,平肝聪耳明目、轻身……”。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藏高原药物图鉴》中也说:熊胆“胆汁清热解毒,消炎生肌,明目,止痉,止血。治肺结核引起的咯血、胆囊炎、黄疸、眼炎症、癫痫、消化不良、疮疡肿痛(尤其是痔疮)、外伤等症。”

熊胆米这玩意儿,真灵丹妙药!

最后,再讲讲前面提到的老红军。

岩州老街一角

岩州老街一瞥

到了抗州,自然想到岩州,余队长答应有空就领我去看看。正好春播还要等两天,他便来邀我上路。我们绕过山梁,与脚下白练般的大渡河并行,走了个多时辰,来到一个山窝窝里的村落,这就是岚安(古岩州)了。我们穿过曾经是“街”的村道,看到的只是一坝庄稼地和几处依稀可见的断壁残垣,再见不到往日“茶马互市”的兴旺,自然也嗅不到半点战争的销烟。遥望河西那道车轮滚滚、远去雪域的“金桥”,方使人隐隐感到,给今天带来繁荣兴旺的“动脉”,已无情地把这个山旮旯里的“古市”抛到了一边。

在回来的路上,余队长执意要领我到一个叫“较埸”的山坪子上看看。这个曾经练兵演武的山坪,早已是荆棘丛生。在乱草杂树间,仍可依稀看到几处战壕、土坑的痕迹。余说,听老人们讲,这个“较埸”老早老早就有了,现在看到的这些个沟沟坑坑,是三十多年前留下的。当时红军正在这里埋锅造饭,国民党飞机发现后,朝着冒烟的地方丢炸弹。一见飞机,红军拔起行军锅就走,敌人没占到便宜,只在坪子上留下几个坑坑。他说着说着又朝河边那座小屋一指:我们队上有个叫汪炳南的老红军,他就住在那里,想听火线上的事,可找他摆给你听。

我在大冈山上隔河相望,看一眼就令人难忘的那座在浪边筑起的老窝棚

不访老红军,我心中难以平静。一天,下河坝检查春播,便趁此前往老红军家去。走近一看,这不正是十多年前,我在大冈山上隔河相望,看一眼就令人难忘的那座在浪边筑起的老窝棚么?老人见“同志”来了,忙打开柴门,把我们迎进他那用荆条紧紧围着的小小绿园中。

老人姓汪,叫汪炳南,原是川北红军,当年是许世友的部下。红军曾在金汤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不久,金汤苏维埃政府迁到岩州。到了这里,仍不断遭到国民党军的追击。岩州保卫战十分激烈,汪在战斗中负了伤,队伍走后东躲西藏,好不容易才留了下来,在这里落脚。老人没有多讲当年的战斗历程,倒饶有兴致地聊起他的“百草园”来。

多年来,老人踏遍四山寻百草,终在他的陋室前,特地辟了个小园子,伴着大渡河的涛声,试种起中草药来。如今他的园子中,已种有柴胡、牛夕、黄草、丹皮(山牡丹)、紫苏、金银花、麦门冬,还有好些个我叫不出名的。趁他兴头上,我问:你咱个不种点天麻?老人说:天麻那东西可是“神物”,从老林中把它“请”下来,可就是不跟我坐,一转眼就跑了,连个影影儿也找不到。这玩艺儿可是味好药,早晚要叫它在我这园子安家。(其实它并不“神”,只可惜此刻老人还不懂科学,据说天麻伴迷环菌而生,离了这就活不成,很快便化成一泡水流走。)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个老红军深埋胸中的那颗“济世救人”的心。

他还用中草药为乡邻治病。久而久之,一方群众有了病痛,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这位老红军。

(0)

相关推荐

  • 精制熊胆粉及其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症改善胆囊功能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药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熊胆粉制品,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这种熊胆粉制品呈现优异的生物学效果,例如其可用于预防或治疗胆结石疾病.预防或治疗胆囊炎.以及改善胆囊功能. 背景技术: :熊胆入药 ...

  • 野饕食话之 猪“下水”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人逼债,要拿猪肉去还,那时又是"三年困难时期","养人"都恼火,哪有好多粮食去养猪,猪肉自然奇缺.为了还债,伟大领袖都带头省嘴,全国人民哪还敢 ...

  • 野饕食话之 熊掌煮不

    康定地方多山,尤其在折多山东边沿大渡河的上下鱼通地方,更是群山连绵,沟壑纵横,是各种野兽的乐园.山民们靠山吃山,狩猎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一项劳作.那年月,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仅任其捕杀,还把他当作 ...

  • 野饕食话之奶豆花

    所谓奶豆花,其实就是发酵过的酸牛奶.这只是我对这东西与众不同的一种叫法. 当年下基层,提倡"三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到了半农半牧区,或者牧区,住在藏族群众家里,最乐见的就 ...

  • 野饕食话之 食堂往事

    建食堂.办食堂.散食堂,我差不多经历了农村从吃开始"大锅饭"到"散伙"的全过程.建食堂,吃大锅饭,开始干饭大肉敞开吃,过上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qu ...

  • 野饕食话之品味“藏香猪”

    今天,"藏香猪"在餐饮圈炒得火热.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就领略过藏香猪儿的滋味. 国营甲根坝贸易小组收购的"藏香猪" 当年,我曾在康定县折多山以西的木雅区 ...

  • 野饕食话之“百鸡宴”(上)

    夏日,是高原的雨季,民谚有"四五六,淋得哭"之说.在这种季节,贡 嘎山区的雾,是够使人发愁的了. 天边晨曦微露,那雾幛就从深深的谷底漫上来,霎时淹没了我们的营地,裹紧了玉骨冰肌的& ...

  • 野饕食话之 “百鸡宴”(下)

    最令人难忘的,还数一次偶然的奇遇.那回我因工出差,正赶上乡上的民兵集训.为了考核战士们实弹射击的本领,中队长发给每个队员子弹一发,规定晚上每人必须交回野鸡一只.太阳一落坡,队员们就隐入了四山的丛林:到 ...

  • 野饕食话之领受彝族同胞的打鸡款待

    九龙县的乃渠公社盛产花椒,有椒乡之称.1978年秋,我们特地前往采访. 公社同志介绍,全社头数那个叫黄牛厂的山村出产的花椒品质最好.一位公社领导的家就在黄牛厂.于是我们就直奔这个山村而去. 九龙是甘孜 ...

  • 野饕食话之难忘那碗回味无穷的手工面

    巴塘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塞外江南"之称. 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康巴地区出入川藏的要道,清末赵尔丰经边,拟建西康省,其巡抚衙门就设在这里.巴塘一度是康区的政治.经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