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超声引导下穿刺诊断小儿嗜酸性膀胱炎

病例报告
2021/01/13
患儿男,3岁,因尿急、尿痛、尿失禁1周,加重1 d入院。体格检查:双肾区无隆起,无压痛、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叩击痛,耻骨上膀胱区无膨隆、压痛;阴茎发育正常,双侧睾丸、附睾、精索未触及明显异常;尿道外口无红肿及异常分泌物,无狭窄及赘生物。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
血常规:白细胞10.5×109/L,中性粒细胞0.38,淋巴细胞0.46,单核细胞0.70,嗜酸性粒细胞0.05。全身麻醉下经尿道膀胱镜检查+活检术。镜下见:尿道全程未见异常,膀胱颈口光滑,双侧输尿管开口位置正常,呈裂隙状,喷尿清,右侧前壁膀胱黏膜苍白,膀胱三角区及其余膀胱黏膜未见异常。取苍白膀胱黏膜送检。病理提示:膀胱前壁黏膜轻度慢性炎。
为明确肿物性质,再行膀胱浆肌层活检术,遂于超声引导下膀胱前壁占位穿刺活检,超声表现:膀胱纵轴切面膀胱前壁及后壁不规则增厚,以后壁为著,增厚膀胱壁层次不清晰,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内壁欠光滑,膀胱三角区未见增厚,未累及双侧输尿管开口和尿道内口(图1);CDFI:增厚的膀胱前壁内可见点状血流信号,后壁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2)。
图1 嗜酸性膀胱炎二维超声图像
图2 嗜酸性膀胱炎CDFI图
病理提示:(膀胱前壁肿物)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另可及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图3);病理诊断:嗜酸性膀胱炎。
图3 嗜酸性膀胱炎病理图(HE染色,×100)
讨论
嗜酸性膀胱炎又称为嗜酸性肉芽肿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壁增殖性病变,儿童发病罕见,病因不明。病理表现为膀胱壁各层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透壁炎症,浸润膀胱壁伴纤维化,伴或不伴肌肉坏死为特征。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临床上其他膀胱炎表现相似,加之发病率低,需与急性膀胱炎、横纹肌肉瘤、间叶源性肿瘤、结核、腺性膀胱炎等鉴别诊断。
嗜酸性膀胱炎CT可表现为膀胱壁弥漫性增厚或不规则增厚,局部膀胱肿块,增强时增厚的膀胱壁可见强化。本病超声表现为膀胱壁弥漫性增厚,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或局部基底较宽凸向膀胱内的肿块,CDFI于增厚的部分膀胱壁内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膀胱镜下通常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红斑或瘤样病变,少数表现为溃疡,而本例膀胱镜下表现为黏膜苍白。
儿童嗜酸性胃肠炎多合并嗜酸性膀胱炎,故对于嗜酸性膀胱炎的患儿应注意消化道是否存在病变;反之如胃肠道病变明确是嗜酸性胃肠炎者也应将膀胱作为扫查重点。嗜酸性膀胱炎的最终确诊还需要依靠病理检查。超声引导下膀胱壁全层活检是本病的可行性诊断方法,为减少疾病的漏诊、误诊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来源: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