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六十四篇:大宋河山之五路征西(一)西夏内乱

  
郑熙亭文存之一百六十四篇:
大宋河山
第十五章 五路征西(一)
 一
西夏内乱
且说中书去了章惇,换上张璪,一相二参,王珪独掌政柄,先安元老, 奏请神宗封曹佾为济阳郡王,王安石为特进,改封荆国公,文彦博为太尉。然后谋于蔡确,以为首相和枢密使分班奏事不便,军国要务两不相知,欲废枢密院归兵部。此时,千里之外,大河之右,横山之阴,西夏宫廷有变,神宗全神倾注边事,改官制被搁置下来。
原来西夏自第一代皇帝元昊死后,其子谅祚未满周岁而继立为帝,从而陷入母后干政、外戚专权的局面。谅祚二十一岁死亡,其子李秉常八岁即位。太后梁氏摄政,国舅梁乙埋为国相,总揽军政大权。俟西夏大安二年(北宋熙宁九年),秉常十六岁亲政,不甘受母后和国舅辖制,乃欲与宋朝修好,以求外援,连下诏命禁止出兵掳掠宋边庆州等地。又遣使向宋廷纳贡朝贺,诏国人恢复谅祚旧制,改蕃礼从汉礼。然政柄在梁乙埋手中,诏令不得行,于是秉常谋于将军李清。
李清本是陕人,治平二年试武举不中,归投种谔麾下。种谔令其做马夫,李清以为耻,乃潜出宋营,投奔夏国。时有陕西文人景询,为谅祚御前学士官,颇得信重,李清经景询举荐,补入保泰军司做教练官。治平三年, 谅祚领兵犯庆州、围大顺城,误中流矢,李清护驾有功,升任为将军。秉常亲政后,又擢为翊卫司副都指挥使。当下李清为秉常献策:外结宋朝,内抑梁氏。秉常以归还近年所侵宋朝黄河以南之地为贡礼,命李清为特使,奉表汴京与宋结好。李清一行,未出国门即遭截获,梁乙埋与太后共谋,杀李清,囚秉常于兴庆城北五里之木砦。梁乙埋提兵防守,斩断河梁,不通音信,于是皇族亲党离心,各部酋豪拥兵自固,一时国内大乱。
学士景询逃入神勇军统军禹藏花麻府中避难。神勇军在夏国十二监军司中并非嫡系,每有大战,必为前锋。禹藏花麻恃功倨傲,不附外戚,素与梁乙埋不和。今救秉常心切,乃从景询说,向宋求援。当时宋陕西诸路将帅有:鄜延路吕惠卿、熙河路李宪、环庆路高遵裕、河东路王中正、泾原路刘昌祚。禹藏花麻对宋边五帅一一考究,以为吕惠卿文臣、李宪王中正宦官、 刘昌祚少壮,皆不足以共大事,惟有高遵裕根基深厚,可付寄托。乃由景询作书,吁请发兵讨逆,问罪梁氏以救秉常,举族愿为内应。书成签押,遣心腹家将连夜趋赴环庆下书。
高遵裕挑灯不寐,对禹藏花麻书信再三推敲,委决不下,遂谋于偏将张玉。这张玉系青年将领,智勇足备,当即献计道:“兵贵神速,可乘其不备而攻之,兴庆府一举可下也。”遵裕犹豫不定,以为背主之人不可轻信,肇发之乱不可轻动,命张玉善言抚慰下书人。下书人叩头流血,伏地不起,张玉复请高遵裕。遵裕怒道:“边将最忌生事,生事者斩!”张玉无奈,乃指点下书人,转赴熙河路报李宪。
李宪得书大喜,以为天赐良机,助大宋灭西夏也。立时发快马,直报神宗皇帝。

 郑熙亭:河北沧州人,原沧州行政公署专员,河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6年开始发表诗歌、小说。主要著作有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东游寻梦—苏轼传》(东方出版社出版)、《大宋河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三卷本《熙亭文存》。

编者简介

赵志忠,笔名赵刚,号国学守望者,1973年4月生,河北省献县淮镇人。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等。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子曰诗社》社员,诗词中国·中华诗词网2017年度优秀通讯员,采风网2017年度十大新闻奖获得者,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河北省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沧州市新联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沧州骄子》编委,《诗眼看世界》创始人,采风网沧州站站长,献县知联会理事,献县新联会副会长、秘书长,沧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