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玉器”珍品︱西安博物院藏

此次金银玉器珍品展从上万件院藏文物中遴选出126件(组)金银器和玉器,其中包括秦代青玉高足杯、汉宣帝御用玉杯、隋代董钦造像等国家一级文物。金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和玉所代表的已超越审美和使用范畴,被视为精神、道德、人格与文化的象征。西安曾是“十三朝”建都之地,也曾是金玉文化的中心,蓝田玉享誉盛名,透过此次文物展可以领略古都的千载荣耀和盛世辉煌。

鎏金走龙-唐

高10.8厘米、长18厘米、重260克,盛唐之作品,出土于大明宫遗址,属于典型的兽身龙形制。龙的造型虽然变化多样,但究其造型不外分蛇身和兽身两种,唐以后兽身龙逐渐减少。这件走龙很有气势,一身盛世大唐气派。走龙尖嘴龇牙,长舌卷曲,独角竖耳,头须向后,锯齿状背脊,长尾拖后上卷,全身刻有鱼鳞纹,三爪长腿,筋骨强劲,昂首行步,姿态雄壮刚健,情态生动,富有生命力,表现出唐代高超的冶金技术。

金兽-东周

鎏金龙首银锁链-唐

长银链两端为龙首,链为龙身,龙首与银链为一体。龙首为独角长嘴,巨目龇牙,大耳长须,鼻上卷,口含圆环,环为锁扣,各部位结构巧妙合理,制作精细,使用方便,龙首为铜质外包银,表面鎏金,链银质,链与龙首铆接,牢固耐用,是一件具有很高艺术装饰实用品。

经过考证为项链,古代有一种五兵项链与此相同,到唐代可能仍延用。

鎏金团花镂空银香球-唐

鎏金镂空双蜂团花挂链银香球,径12.8厘米,重547克,链长24.5厘米,圆球状,上半部为盖,下半部为身,以合页铰链相连,子母口扣合,活动钩控制香囊开合。

宝相花茶托-唐

折枝团花鎏金银渣斗-唐

玉人-西汉

玉仙人奔马-西汉

这是西汉早期玉器的一件珍宝,是迄今所知的绝世佳品。

它由和阗玉的羊脂白玉琢成,玉质温润,琢磨精细,显示了和阗玉独具的色白润泽的魅力。造型更是独出心裁,玉马脚踏祥云,腾空飞奔,背上骑一仙人,神态自如,邀游天空。这玉马就是汉代称的天马。

 《史记·大宛列传》载:'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汉武帝得天马,十分高兴,作《天马歌》,唱道:'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这是说,天马从遥远的西方来,跋山涉水过沙漠,能帮助安定边疆。新疆的马在各族人民交往中起了重要作用。张骞第二次通西域到乌孙,乌孙王就送了几十匹马给汉武帝。过几年,又遣使臣带一千匹好马向武帝请求和亲,武帝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封为公主,嫁给了乌孙王。中国古代诗人对天马写下了优美的赞歌。

这一玉件的天马,正是历史的再现。玉马肢体肥硕,昂首挺胸,双目前视,两耳竖立,张口嘶鸣,身饰羽翼,脚踏云板,自由自在地邀游天空。仙人如一武士,头系方巾,身著短衣,手扶马颈,威武无比,此是汉代'羽化登仙'思想的反映。这一玉器是汉玉豪放博大风格的反映。

金壳复合青铜镜-唐

花鸟蝶纹银盆-唐

花瓣形凸花银盘-唐

镂空香囊-清

镂雕龙形炉顶或帽顶-明

玉辟邪-西汉

玛瑙钵-唐

八曲缠枝银纹盘-唐

抚琴舞凤海棠形银盘-唐

八瓣侍女狩猎纹银杯-唐

    口为八连瓣,腹壁也呈八瓣形,单柄,圈足,足已脱落。外壁通体鎏金刻花,八瓣上部各为一组狩猎纹与仕女图相间围绕一周,下壁为八莲花瓣托扶。上刻鹿纹,下部圆环与上部连接组成,圆环仅能容一手指,下部可用手指托扶,使用方便。腹部人物纹样,由左向右,每瓣纹饰为在花丛中有三仕女,两个漫步聊天,一个扑捉花蝶嬉玩;骑马狩猎人,手持绳圈高举,策马飞驰,追赶两只野兽;一仕女手举婴儿,旁站立仕女手持团扇戏弄婴儿,另一仕女双手高举,准备接抱婴儿;骑马狩猎人,手持鞭追赶两只野兽;在花园中,仕女双手抱盒等候;将猎人骑马飞奔,回身拉弓射猎猛虎;舞乐图,一仕女翩翩起舞,其旁两仕女坐在凳子上,一个吹笙,一个弹琵琶秦乐;将猎人骑马急转,追赶两只猛兽,近圈足处有一圈相同的花叶纹饰。内底为波涛海水,水中有三条鱼围绕瑞兽竞游,即海水瑞兽游鱼图。

白玉匜-战国

海棠形摩羯纹杯-唐

梅花纹杯-明

鎏金凤鸟镇-西汉

铜鎏金凤鸟镇-西汉

鎏金卧虎镇-西汉

鎏金羊灯-西汉

鎏金扁壶-西汉

金币-战国

麟趾金,马蹄金-西汉

金饼-西汉

望子成龙翡翠坠-清

鸳鸯纹带钩-清

龙纹带钩-明

龙纹带钩-元

龙首悬纹带钩-西汉

鎏金嵌玉银带钩-战国

银镜壳-唐

花瓣形胭脂盒-唐

金凤-唐

金鸭-唐

金铺首-战国

盘龙纹带柱金饰-战国

金树-唐

金龙-唐

金蔓草花饰-唐

喜上眉梢簪-明

羊饰-汉

葫芦形金钩饰-明

白玉剑-汉  

白玉剑-汉 

鎏金铜铺首-唐

玉鱼-西周

云纹高足杯-秦

玉猪-汉

天和五年鎏金佛造像-北周

海棠形鹦鹉纹银盒-唐

金虎符-战国

董钦造像-隋

董钦造像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东八里村,通体鎏金,比例适度、保存完好,堪称佛教造像中的佳作。这尊造像由高足床上一佛、二菩萨、二力士、一香熏及二蹲狮组成。弥陀佛结跏趺坐于束腰莲花高座上,两掌手心朝外分别施无畏印和与愿印,螺鬓、袒右肩、着袈裟,有莲瓣形顶光。胁侍二菩萨上身裸露,着项臂钏,璎珞重重,双足跣露。两躯金刚力士在前侧身相向而立,一手握拳一手执金刚杵,嗔目怒视。弥陀莲床前下置一香熏,由一裸身力士用力托撑。高足床前有一对长毛狮,筋露骨棱,十分劲健,露齿张嘴作吼叫状。

这尊通高41厘米、座长24.6厘米、宽24厘米的造像,以阿弥陀佛为中心,艺术地将菩萨、力士、蹲狮高低错落地安排在一起。整座造像造型端庄,金碧辉煌,是隋代造像中极罕见的珍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整尊造像由23个部件单独铸造、组合而成,各部件间有插榫孔眼相接,可拆卸。

在造像的高足床右侧及背面,镌刻着发愿文及赞词,通计一百一十八字。铭文为观众解开了造像之谜――“宁远将军武强县丞董钦于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七月十五日敬造”,是为“皇帝陛下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具闻正法”。造像是佛教在印度产生以后即有的传统,传入中国以后即成为中国佛寺建筑的一部分,隋王朝继承了这一传统,并有所发展。接受历代帝王崇佛或废佛的经验教训,隋文帝力图建立以儒学为核心,以佛道为辅助、调和三教思想的统治政策。在民间,弥陀净土信仰流传很广,而董钦造像很生动地记录了这段佛教文化历史。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长安塔沿用了唐代木塔的外形,并在塔内“植入”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菩提树。菩提树与佛教文化关系可谓密切:据说,释迦牟尼因在毕钵罗树下悟道,才使该树得名“菩提”(意为“觉悟”)。

(0)

相关推荐

  • 走进博物馆系列-62:故宫玉器之五十,清桐荫仕女玉山

    本器从内容到风格皆仿油画<桐荫仕女图>而作,所用玉料实为雕碗后的弃物,但玉工巧为施艺,庭院幽幽,人物传神,人们似可听到两女子透过门缝的窃窃私语.剩料被加以利用,这种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传 ...

  • “金银玉器”珍品展︱西安博物院藏

    古玩鑫  2013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为纪念第三十六个国际博物馆日和该博物院建成开放五周年,举办"金辉玉德--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珍品展". 西安博物院是由博物馆.荐福寺古建筑 ...

  • 金辉玉润——西安博物院藏金银玉器大珍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金.玉钟爱有加,对其认识和解读也早已超越了使用和审美的范畴,而是视为精神.道德.人格与文化的象征.金者坚,色泽璀璨辉煌,永不生锈,不但象征着尊贵与财富,而且有着恒久和真诚的寓意;玉 ...

  • 古玉界:不同视觉的西安博物院藏玉器

    龙形玉佩 战国 长8.5厘米.宽7.8厘米.厚0.4厘米 西安市雁塔区吴家坡出土 秦式龙纹工字形管衔环玉饰 战国 长5.2厘米.宽3.1厘米.厚1.2厘米 1982年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战国墓出土 韘形 ...

  • 古玉界: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大图赏析

    龙形玉佩 战国 长8.5厘米.宽7.8厘米.厚0.4厘米 西安市雁塔区吴家坡出土 秦式龙纹工字形管衔环玉饰 战国 长5.2厘米.宽3.1厘米.厚1.2厘米 1982年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战国墓出土 韘形 ...

  • 媲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国宝玉器珍品名录。

    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48年,前身是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一年可接待超过614万人次参访旅客,曾位列2015年全球参观人数第六多的艺术博物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 ...

  • 中国国家博物院藏西周玉器欣赏

    玉鸟  西周  长6.2.宽4厘米 鸟首有冠状突起,沿颈部向后舒展,末端向上翻卷.尾分两支,长尾向后伸展末端翘起,短尾向前弯卷直抵下 腹.圆眼.钩喙.宽尖翅.粗短足,形态古拙,立体感强. 在喙.冠末和 ...

  •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玉器

    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 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 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 ...

  • 大赏故宫博物院藏唐宋辽金元玉器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 故宫博物院藏 宫廷紫砂珍品

    故宫收藏宜兴窑紫砂制品近400件 是世界上收藏宫廷紫砂最多最全的 茶具 文房 花盆 陈设等 一应俱全 其中 宫廷紫砂茶具和文房用品 为外界绝少看得到的 世间珍品 紫砂胎绿地粉彩描金瓜棱执壶 壶盖及腹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