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起源于何地?

原创 京博文说史

有人主张:“自汉朝始,‘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等名称概念正式形成”(见《菏泽历代纪事本末》285页、《菏泽区域文化通览·第三编》89页)。也有人认为刘邦因封于汉中,为汉王,后来建政称汉,是为纪念汉中之地而名。这无疑是说:汉名源于汉中之地,汉代才形成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众所周知,汉中之地无上古伏羲、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后稷、周文王、秦皇 各代先王活动的任何点滴记载和遗迹,汉初距今才二千零二十 年,这与中华文明五千年之说几乎差了三千年。所以上引二说明显违背史实,缺乏历史常识。

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华夏)这个概念出现于四千多年前,三皇五帝之后,经过夏、商、周等各代,其疆域是变动不居、逐步扩大的,与之同步出现的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圈也是变动不居,范围逐步扩大。历史上的西戎、北狄、东夷、南蛮都是汉族的主体成分;而匈奴、鲜卑、氐、羌、羯、女真等上百个族众由于战争等原因也不断融入汉族,使用汉语、汉字,进入汉文化圈;明代,大量蒙古族众融入汉族;清代(包括初期)大量满族平民融入汉族;直到现当代,更有数十个民族的大量族众融入汉族。当代,由于国家统一,中央政权巩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迅速发展,城市化加快,人口大规模流动诸原因,即使少数民族区域也通行汉语、汉字,汉文化圈中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人士混居生活,国家推广使用普通话,而且汉语、汉字已是联合国五种通用语言文字之一,在世界一体化的潮流中,汉语、汉字使用将会更加广泛。

不可忽视的是,明代以后,各姓氏修家谱成风,但往往只有支谱,没有总谱,同姓不同宗不通谱。只有近年,由台湾、香港同胞发起成立世界丘氏宗亲总会等几十个民间姓氏组织,愿意来大陆认祖归宗,寻根祭祖。他们编修世界性的本姓宗亲通谱,断然排除了同姓几十种来源的旧说,将包括来源于不同的民族、地域的同姓族人,通过整合统一,实现了同姓一祖。对此,各姓宗亲都表示接受。作为历史学者,我们也不能不予支持。目前,山东省只有孔、孟、颜、曾、冉、郜、甄等数姓自发组织世界性的宗亲会,修通谱,组织祭祖活动,远不如河南省既成立姓氏文化研究会,组织开会,办刊宣传,已形成上百个姓氏研究会(宗亲会),各族人到河南认祖归宗,寻根祭祖,考察根源、名人,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成了地方招商引资新的增长点,发展了旅游产业,这也证明豫鲁二省确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地。

下面具体论证汉地所在及演变,从而考证汉族、汉语、汉字、汉文化的发展。勿庸置疑,古汉地应是上古被称为中国、中冀、华夏之地,最早脱离蒙昧,步入文明社会,应是桑麻遍地、禽畜繁多,生活条件优越、定居农业出现早,文化发达,最早有城市、礼器、文字的部族聚集之地,也就是伏羲出生地,黄帝、炎帝、蚩尤争战的涿鹿之地,也应是汉朝以前历代王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唯此,汉地不但是唐尧、虞舜、夏后、殷商的起源地,也是周人、楚人、秦人、巴人、蜀人、苗人、越人、九黎等部族的起源地。以下,将论证此汉地就在今菏泽及其周边,汉地之名称记载于文字首见于夏代,之后就有了成熟的汉语、汉字,而不是两千年后的汉朝。

《吕氏春秋·异用》记:“汤教祝网者网开三面,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也。’四十国归之。”由此作出“商之兴也以汉南”结论。《贾子新书·匈奴传》有:“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降。”刘向《新序·杂事》亦记有此事。有了汉南四十国归顺,就为汤“景亳会盟”打下了基础。故可“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故有“东征而西夷怨,南征而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汤乃近伐葛、载,北向伐韦、顾、昆吾,西进灭夏,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武装大革命的胜利。

这个近于商亳的汉南,固指汉水之南无疑。但是近当代坚执各种亳都说的学者讳莫如深,从无一人敢于论及,正是囿于所知,无法理解,只好装聋作哑,不置一辞。笔者经过十数年反复求证思考,终于弄明白,“汉南”者实即济水之南,汉为济水另一名称,它从今河南省中部、东部,流入山东西部。这个汉水之南的地方就是尧、舜、禹、汤、后稷及其前后先王的都居地。下面从十个方面论析。

一、从大禹所治四渎之名及夏代、商初境域证之。

《史记·殷本纪》载,商汤伐夏还亳,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孟子·滕文公·下》有:“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使禹治之,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二处所记,都是尧舜时代大禹治水之事,都指出了所治四渎,而不同的是所指四渎中,一言“济”、“一言“汉”。这不能解释为《孟子》一书中有误,或后世传抄有误。孟子治学严谨,生徒不少,不会出现弄错名称的低级错误。那么唯一解释只能是济水又名汉水。上引《汤诰》中,先王禹治水之地即尧舜及夏初疆域,也即商初疆域,故史称商汤居亳为“从先王居(《史记·殷本纪》)”。江为泗水,山东学者王献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杜金鹏先生曾加论述,此前历史地理学者石泉先生曾解江为沂水。泗水流入沂水,二者下游为一,三位学者所解并不矛盾。史载商汤伐夏桀于中野之时,民乃弃桀归汤。《韩诗外传》称:“江水沛沛兮,我王废兮;趣归于亳兮,亳亦大兮!”知亳与“江”相去不远,联系《汤诰》“东为江”,则以泗水为江合理。泗水一源在巨野西(郑玄语),夏桀沿江东入海(按:东海即巨野泽),再逃南巢(今嘉祥焦氏山)。这些地点方位正合于亳与江关系。淮为商丘之南的睢水或与睢水平行且不远的一条河,并非后代之淮河,杜先生亦作过有力论证。上古时,四渎之间即为中原王朝所居,而其北部即济水。此为一证。

二、再从夏末商国与其邻国地理证之。

商侯成汤之国,一说“地方七十里”,一说“地方百里”,数目不一,但都是说其国境域不大。《左传·昭公四年》谓商汤有景亳之命,指商汤于景亳得天下,会诸侯。由甲骨卜辞可知商与亳相距不远,商即今商丘。杜预《春秋释例》 谓:“景亳在宋州北。”汤为侯之年,将都城由南向北迁移,亳所近之汉南必在亳之北。亳之北的大河只有济水。《逸周书·殷祝解》有“以薄之居,济民之贱”,可知周初之人称亳在济水附近。汉代人扬雄《兖州牧箴》、桓宽《盐铁论》则直言“济亳”。汉时山阳郡有薄县,济阴郡无亳县,但汉代人习惯称“济阴亳县”,实指济水南之薄(亳)县。《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皆称“汤止于亳”在陶与睢阳之间,适为今曹县地。

归之于商的汉南诸国究为何国?在何地?《左传·昭公四年》有:“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有仍为今济宁地,有缗为今金乡地,为学界通识。《管子·轻重篇》有:“汤封于赞茅。”《商君书·赏刑篇》言:“昔汤封于赞茅。”《太公金匮》有“桀怒汤……召而囚之钧台,寘之重泉,嫌于死,汤乃行赂,桀遂释之,而赏之赞茅。”不论是桀赏商汤以赞茅,还是“汤封于赞茅”,赞茅与商汤所居之亳应紧相邻则无疑,赞茅是汤的领地也无疑。赞茅读如菅茅,在今成武、单县间(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故与商汤之亳相邻。卞在今成武县地。邳在今曹县东边境之梁堌堆,旧名景山,《诗经·商颂·玄鸟》有“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亦言此景山为商国王业兆兴之地。故《国语·周语》有“商之兴也,梼杌次于邳山”之语。有莘在今曹县西北十五里莘冢集,为伊尹出生之国,故成汤东巡发现这个治国奇才,要娶有莘国公主,以得到伊尹(见《楚辞·天问》:“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唯吉妃是得。”)综上所述,有仍、有缗、有莘、赞茅、卞、邳等许多方国与商汤之国皆在济水之南。持郑亳说的学者陈旭等人也承认商夷联合灭夏的史实,由西夏东殷的地理形势证之,“汉南四十国”即为济水之南的东夷方国。夏末,这些方国确实归顺了商汤,这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吕氏春秋》

“汉南四十国归之”记载的真实性。此为二证。

三、从河、济、汉互称证之。

学人皆知济水为唯一过河而溢出的大水,故几千年来把济水看做河,河、济并称,或称济为河。而河与汉能否并称或互相替代呢?我们知道,人们称天上星河为银河、银汉、天汉、天河、河汉、星汉等,大水泛滥称河汉,大言夸张漫无边际也称“河汉”。可见河、汉因水相通可并称或替代。古代的星野说认为,天上的星宿与地上实体有对应关系,则地上的河、济、汉相通关系判然可知。其地就是中国、中原。济水出于河可与河并称,而汉亦可与河并称或替代之,故汉即济水之说应该始于四千多年的夏代。楚族人原居今山东曹县之楚丘,商代被商族人驱赶南迁,《诗经·商颂·殷武》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冞入其阻,裒荆之旅”说的就是这件事,楚人南迁后把中土水名带到新居地,命名为夏水,到周代改名汉水。汉中、安康、商洛地区非商族人居地,商洛之名亦与商汤无关。商洛师专历史系学者余方平为商洛人,撰文《皇甫谧等“契始封于商洛“可以休也》,批驳郑玄、皇甫谧、郦道元、魏源等人违反史实的歪理邪说,析之甚详,可作证据。此汉水与大河从不交叉,古语的河汉之汉与其无关。夏末之汉南指的是济水之南。此为三证。

四、从古之先王发祥历史证之。

据上古文献,河济间于黄帝之时为中土冀州之野。《淮南子·九州训》曰:“正中冀州曰中土。”《史记》、《汉书》都称黄帝得宝鼎冤句(又写作冕侯,笔者按:即今菏泽北魏乘氏城遗址),史籍又称黄帝与蚩尤战涿鹿,杀蚩尤于中冀,蚩尤肩髀、首级二冢在巨野重聚和汶上阚城,前者是其死地,后者是黄帝都城,故汶上有“中都”之名。黄帝之都与新郑,河北涿鹿、巨鹿了无干系。尧居唐、陶分别在今曹县、定陶。尧都成阳,又作蜀鹿,见于汉代碑文,宋人洪适《隶释》收录。尧葬成阳西北四十里小成阳,俗名囚尧城,在今鄄城,从无二说,见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所解。而成阳尧庙在今牡丹区胡集镇尧王寺,为上古至今祭尧之所,汉代五碑尤为见证。孙星衍说古不墓祭,古人重庙不重陵,祭庙不祭陵,陵禁樵采,荒不可辨;庙有建筑,时常修理并举办祭祀活动。帝王祭祀尧陵始自清乾隆元年,属满族祭祀习俗。舜生于东夷之冀州,具体地点为姚墟(村)之诸(通渚)冯(诸如凭,义为栏杆),即雷夏泽观测水文的台阁。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灰于常羊,作什器于寿丘,贩于顿丘,就时负夏,债于傅墟,其地均在今菏泽及近邻濮阳、清丰、汶上之境。《鲁连子》称:“舜耕历山而友益,舜陶河滨而友禹。”禹所居有莘在今曹县西北十五里莘冢集;益所居在今鄄城郑营镇犬丘遗址,亦名垂丘;历山在阎什镇历山庙村,三处遗址相距不远。史载黄帝、唐尧、商汤皆曾东祭洛。商汤在夏桀二十一年征有洛克之,东观于洛,降三分沉璧,向洛水之神发愿灭夏,终在夏桀三十一年伐灭雒河之夏(今偃师市二里头夏都遗址)。汤东观之洛为由阳武东流至洛口再东流之洛水,并非东汉后才改名洛的河南雒水。由上所述,商汤所居济阴之亳在“汉南”即济水之南。此为四证。

五、据“子贡过汉阴”证之。

《庄子·天地篇》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文中“反”即“返”义。这里的楚即宋国之地,其时宋都已东迁今徐州,故庄子故乡的蒙地属楚。《庄子》一书寄寓庄子亡国之痛、亡国之恨。楚欲使庄子为相,被庄子断然拒绝。这里的“晋”也不是晋国,战国时期,韩、魏、赵早已分晋而独立建国,子贡是卫国人,“反于晋”之“晋”应是其本居,即卫国地,故称“反”。由“子贡南游于楚”,知此晋在其北。经查,山东郓城县西北春秋时有邑名“晋”,属卫,应为子贡所居。唐代于此设晋阳县,见《唐书》。子贡由楚地返卫地之晋所过之汉阴,应指古济水之南庄子故乡,故《庄子》对其记述明白如斯。再者,子贡所过“汉阴”若为湖北之汉水南,其地为水乡泽国,水源充足,根本不用人工浇地,更不可能为了省水(丈人拒绝用桔槔汲水),只在坑塘边挖沟引水,凿土井,抱瓮灌园。可见战国时,济水犹有汉水旧名。此为五证。

六、以“濟”、“漢”二字(繁体)训诂与古地理变化证之。

繁体“濟”为会意字,左部为水旁,右下部为舟之古体,舟上有人( )、刀、丫(柴),上有棚,会意为舟民。夏禹治水成功后,人得以离舟居土或降丘居土,有了水井,定居下来,以土为生,始有种植。而洼地长草,最多生物是牛、羊、猪等食草动物。羊肉鲜美,羊易猎取或批量养殖。商代甲骨卜辞有“羌刍”,即牧羊童、奴隶,常被抓起来作牺牲。羊、大合之为美,上为羊,下为大,大者,人也。当舟民居土定处,创文字,建城邑,制礼作乐,走向文明,先人造出“漢”字以纪其地。“漢”为会意字,左为水旁,右为“美”与“井(作口形)”的合体,喻指居于河边以羊肉为主要食物的人。汉的古体有多种。《说文·古文》作“河、火、或”的合体,表明已定居于一定区域,使用火,有水井,有土地,有守卫者的人众。《说文·水部》之“汉”作“河、草、水井、火、土”的合体,表明居民生活的要素。夏禹治水后,水落入曹(漕),州出,人降丘居土,地理条件变化引起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演变,带来了地名和文字的演变。济和汉字古体所记为一水一地。商亳及周边之地古称蒙泽、薄、甾、济阴、济阳、曹、陶、氾水、河邑等,得名皆在四千年前。此为济水又名汉水之六证。

七、从周、秦、汉之间历史证中国与汉地所在

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凡有大的会盟,考之多在鲁西、豫东,而不在别处。陕西关中,虽曾为宗周所在,其前的古公亶父时期尚为戎狄之域;至春秋战国时期仍是戎狄之所;即使秦国强大了,秦孝公认为秦人先祖是夏人尊称的皋陶、伯益,总想回到先祖旧地秦亭一带(今山东鄄城北境),他感叹道:“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之会盟,夷翟遇之。(《史纪·秦世家》)”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班固《汉书·地理志》皆以为“陶为天下之中,四通八达”,为尧、舜、汤所都,其地有先王遗风。至吴国君主夫差欲与晋国争霸中原,盟于封丘之黄池,其地在豫东。古所谓中国、中原者鲁西、豫东是也,并非洛阳,长安、南阳、驻马店或山西之地。战国末期,秦与山东六国相争,秦相魏冉远攻近交,东过韩、魏而攻齐,居陶为活动中心,东夺刚(今宁阳堽城)、寿(今汶上阚城)以益陶、沿河、济迁九鼎于陶。魏冉死后,葬陶。楚人夺取陶,沿泗水东迁九鼎于彭城。秦人追之,楚人将九鼎沉于泗水彭城下。秦始皇称帝,曾使千余人,没水捞取九鼎而不出。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建都咸阳,却因九鼎未立,而收天下之兵铸十二金人立于宫阙前,以镇抚天下。始皇虽称帝,犹不以自己为真天子,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乃东游而厌之。(以上见于《史记》)山东六国君主之后代反秦起义,犹把秦时关中视为戎狄之居,因其居于“中国”之外,“汉中”之地乃秦岭南之山中盆地,更不是当时“中国”之地。汉朝之名由太行山东之汉水、汉地而名。此为七证。

八、从楚国争霸中国证之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武王伐隨后,称:“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楚武王之子文王伐申、蔡、邓,这几国均在汉水之北。当时楚国强势,小国皆畏之。以后的成王结旧好于诸侯,周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楚王无视周天子之言,拓地千里,伐许、黄,灭英、夔,北入中国,济水之域的曹、卫、鲁等国皆归顺之。楚成王三十九年,楚伐宋,宋求救于晋,晋侵夺归顺楚的卫、曹二国,俘其君,与楚会于宋国都城下,令楚释宋围,楚将子玉不许。晋大夫栾枝向晋文公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栾枝所言“汉阳诸姬”,史家一般解为当时汉水之北的蔡、许、黄等国,实际上是不明历史与地理。此“汉阳”仍是指济水之北的卫、曹、鲁等国。晋文公要称霸中原,秦、齐派军相助驻军于城濮一带,自然要一战而胜强楚。故晋军虽从宋都之郊“退避三舍”,仍驻于今曹县北部的有莘,也不释卫、曹之君,晋文公观师莘北,鼓舞士气,又诈败以诱楚军入包围圈,楚将子玉执意与晋军决战,最后兵败而撤,被楚成王责难而被迫自杀。以后楚庄王曾观兵周都之郊,问“九鼎之轻重”,寓意把九鼎搬到楚国,称王天下。楚灵王仍想称霸中原,常驻楚国北边境的乾溪,不居国都,欲使使周求鼎以为分。楚灵王还率领诸侯国的代表公开地到时属宋国地的楚丘(武城,今曹县景山)去祭祀先祖,而把宋世子佐晾在一边,以祭祖无暇不予接见。之后的几代楚王仍念念不忘北伐中国。在东方六国中,楚地最大,势力最强,曾伐宋、魏、齐、韩、鲁,以至六国抗秦,推楚为合纵长。楚曾灭宋灭鲁,最早在今曹县地设蒙县、楚丘县,为楚淮北十一县之二,地涵盖今曹县、商丘、单县、成武、民权等数县之地,为今山东省地域内最早设立的两个县,距今二千四百多年。试想,若非有强秦东进,施行连横之策,则楚将尽取中国之地。楚国大贵族屈原自称“吾高阳之苗裔兮”。《史记·楚世家》亦谓“楚之先祖出自颛顼高阳”。如上,则楚国虽处蛮荒之地,一直要进取中国、中原,是想重回济水流域的先祖居地楚丘,而楚国本土所在的汉水一带并非“中国”之地,并非颛顼、尧、舜、禹、汤所居之汉地,就很清楚了。此为八证。

九、以《诗经》诗句和孔子过阿谷事证之。

《诗经》十五国风是黄河、济水流域各国的俗谣,其中并无楚风,即没有春秋时代楚国汉水流域的诗歌。“十五国风”为首的是“周南”,共十一篇,是夏代鲁地(周人发祥地、周公初封之地)的土风。其中《汉广》开篇咏道:“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译作:南方有树枝叶高,树下行人休憩少;汉水之上漫游女,想要追求多徒劳。其汉水不会是楚地之汉水。最能说明《周南·汉广》所咏汉水之地所在的是孔子与弟子过阿谷之事。孔子与众弟子自卫适楚,路过汉水一河谷,见一位年轻村姑浣纱。孔子要子贡过去试试她的品德,子贡按孔子要求先后三次试问探察,甚至挑逗这女子,这位村姑都有理守礼中节地化解了。孔子感叹地说:“看来这位村姑是个通情达理品行高洁的人。《诗经》上说:‘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汉水这地方民众深有教化,民风淳朴啊!”这个汉地民风是由上古颛顼、尧、舜、禹、汤先王传留下来的。阿谷自古相传为今定陶城北十里的仿山之谷,历代吟咏不绝,并无二说。其北即济水,此为九证。

十、以南朝重臣、文人诗赋证之。

西晋末,北方几个游牧民族入侵黄河、济水流域,赶跑了汉族政权统治者,大批文人随汉族政权流亡江南。相当长时间里,双方以江淮为界对峙。北方政权强调自己居“中国”之地;南方文人则以华夏文化代言人自居,总想收复旧地,重回“中国”,推动政权组织北伐,如东晋曾派桓温、祖逖、刘载之等人北伐。避居江南的文人、政治家时常聚会歌咏,借题抒发思乡情绪。大文人江淹曾作《别赋》,大文人庾信曾作《枯树赋》。亲率大军北伐行至宋州北的大司马桓温读《枯树赋》,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咏物而寄情,此诚可谓千古绝唱。不容怀疑,诗中“汉南”指北方故土,不指流入长江的那条汉水之南。此“汉南”是黄帝、颛顼、唐尧、虞舜、夏后、殷商、汉祖活动的地方,即古济水,在鲁西、豫东。此为十证。

以上十证,可证古汉地即古济水流域。而要弄清此地为何又名中国,名华夏,名冀州,则留待他文证之。

附记:作者徐子红,原曹县史志办编审,初稿写于1996年6月,修改稿成于2006年6月。今定稿于2016年5月,首次公开发表于2017年第2期《菏泽社会科学》。

(0)

相关推荐

  • 汉,汉族名称的由来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 汉民族说汉语,写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那么,"汉"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汉民族为何被称为"汉人"? 许慎将 ...

  • “汉”是指什么?

    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汉"字,可是能说明白的还没有. 我们一般地知道,刘邦起兵反秦,推翻秦朝后被项羽分封在汉中,后与项羽争天下,打败项羽而建立了汉朝.汉朝统治四百多年,国力强盛,威 ...

  • 随笔||汉江情怀

    汉江情怀 汉江有水,水自碧山间潺潺流来,又潺缓经山脚流淌而去. 在清澈见底的河道中,渐次将自己摆成一道叫人明心见性的清凉.似乎满山殷勤浓密的苍翠,怎么也挽留不住水对人间的关注与情爱:涓涓弱水,必执意要 ...

  • 汉族的汉怎么来的?

    汉族在汉朝以前称华夏族(华和夏上古时期同音,本一字,互相通用,先秦古籍中称夏或诸夏,以区别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大约在春秋时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华夏连用,出现华夏称谓,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帝部落和炎 ...

  • 365天,365个字,读字感悟(第308天,“汉”字)

    汉风少女 第三百零八天,"汉"字 汉(hàn,漢)字,三点水,形而下指一个人浑身的汗水.汉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历来提倡出大力流大汗.后来出现了铁木真,号称成吉思汗,意思是拥有 ...

  • 曹县人的饮食风俗

    曹县是典型的中原饮食文化,例如境内吃晚饭曰喝汤.旧时,贫富生活差异很大,富者以小麦为主粮,吃白面:一般家庭以高粱.豆子.红薯.为主粮,吃混合面:穷人常年吃不上纯粮食,尤其青黄不接时,以糠菜度日,因此有 ...

  • 汉族起源于何地?----汉地考

    原创 京博文说史 有人主张:"自汉朝始,'汉族''汉字''汉语''汉文化'等名称概念正式形成"(见<菏泽历代纪事本末>285页.<菏泽区域文化通览·第三编> ...

  • 二胡的历史二胡的基本构造二胡起源于何地?

    二胡历史简介:二胡的基本构造是怎样的?二胡有哪些分类?二胡的演奏技巧是怎样的?二胡究竟起源于何地?小编马上为你介绍: 二胡简介 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 ...

  • 建立商朝的商人起源于何地,是西方,东方,还是北方,还是冀州?

    商族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部族.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商族的始祖契大致与夏禹同时.相传他曾跟禹一同治水被舜任命为"司徒",说明当时他们共处于一个部落联盟中.传说契的 ...

  • 争论终结!我国科学家证实银河系反银心子结构起源于银盘

    ◎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这一发现终结了星波荡漾银河的又一争论. 5月8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来自该台与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利用郭守镜望远镜(LAMOST)和"盖亚& ...

  • 回族目前是中国仅次于汉族的人口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众所周知,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古代开始,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民族之间就已经开始出现了陆陆续续融合的现象,尤其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已然成为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再到一千 ...

  • 中国天文学家为银河做“亲子鉴定” 证实反银心子结构起源于银盘

    中新网北京5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8日发布消息说,利用该台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和欧洲空间局盖亚(Gaia)望远镜观测数据,中国天文科研人员最近对位于反银心的麒麟座星环. ...

  • 远洋海军基地选择何地?目前还是海南岛合适,但是还有更好的选择

    真正的远洋海军,除了要建立一支远洋舰队外,还要建立一座攻防兼备的海军基地,这个海军基地既要有利于遂行防御,为舰队提供防御屏障,还要有利于舰队出击,使之能迅速安全的进入大洋展开.尽管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 ...

  • 为什么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这么多汉人是从哪里来的?

    壹号风云档案 汉民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那么,为什么汉族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呢?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汉族有一个界定.一般来讲,我们所说 ...

  • 老照片:清朝末年的汉族女子

    带孩子的少妇.1880年摄于香港.金伯宏供稿.原载<老照片>第十七辑. 拿团扇的女人.金伯宏供稿.原载<老照片>第十七辑. 背孩子的老妈子.金伯宏供稿.原载<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