皴法详解,看完都认识了!

皴法是国画中用于表现山石树木的肌理的一种用笔方法。皴法可以用来画山石的,也可以用来画树的。古人会在画画时,根据所绘之物来选择合适的皴法。

用来画山石的皴法,按照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点状皴、线状皴、面状皴。

点状皴有:芝麻皴、雨点皴、豆瓣皴、米点皴等。

线状皴有:披麻皴、乱麻皴、解锁皴、荷叶皴、牛毛皴、卷云皴、折带皴、鬼脸皴、弹涡皴等。

面状皴有:斧劈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等。

芝麻皴 / 雨点皴 / 豆瓣皴

  雨点皴,就是细如雨点的皴法,有点像雨点落在墙上把墙淋湿的样子。

  芝麻皴、豆瓣皴其实和雨点皴差不多,只有大小上的细微区别,都是用较小的竖点去表现山石。

北宋 / 范宽 /《溪山行旅图》局部

米点皴

  为米芾、米友仁父子所创,主要是用较为湿润的横点来描绘云雾朦胧的江南山水。小一点的米点皴叫小米点皴,大一点的米点皴叫大米点皴,也称‘落茄皴’。

南宋 /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局部

披麻皴

披麻皴,形状像披散的麻。错落交搭,长而平缓。由五代董源创始,用于描绘柔和细密的江南土山。又可分为长披麻和短披麻,两者没有太大区别,只是长短上有所不同。

  披麻皴可以说是是画山石的基本笔刷了,在历代山水画中都非常常见。而其他一些如乱麻皴、解锁皴、荷叶皴等皴法,都是由披麻皴发展变化而来。

元 /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黄公望非常擅长使用披麻皴

元 /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这张截图中右边偏长的是长披麻皴,左边偏短的是短披麻皴

五代 / 董源 /《山口待渡图》局部

乱麻皴

  乱麻皴,就是看起来很乱的披麻皴。

明 / 沈周 /《东庄图册之振衣冈》

解锁皴

  解锁皴,就是一种看起来像解开的绳索的皴法。由披麻皴发展演化而来,比披麻皴长,行笔曲回。

元 / 王蒙 /《具区林屋图》局部

荷叶皴

  荷叶皴,长得很像荷叶的经脉。由披麻皴演变而来,自上向下分散,多用于表现经自然剥蚀后出现裂纹的山石。

荷叶

元 / 赵孟頫 /《鹊华秋色图》局部

牛毛皴

  牛毛皴,是一种看起来很像牛毛的皴法。和短披麻比较像,但更细更密一些。特点是细若盘丝,厚若牛毛,反复叠加,密而不乱,多用于表现山林茂郁的景象。

  牛毛皴为王蒙初创,由披麻皴和解锁皴发展而来,是王蒙的代表皴法之一。

元 / 王蒙 /《夏山高隐图》局部

卷云皴

  卷云皴,和卷云很像。由郭熙初创,每一笔都像云团一样卷起,团旋中又有明暗向背之分,能够表现石块较为圆润立体的形态。

北宋 / 郭熙 /《早春图》局部

折带皴

  折带皴,如同一条转折的腰带。这是倪瓒创造的一种用于表现方平石块的皴法。

元 / 倪瓒 /《渔庄秋霁图》局部

弹涡皴

  如同水流漩涡之状。

清 / 袁耀 /《蓬莱仙境图屏》局部

斧劈皴

  斧劈皴,就是像用铁斧劈柴后,柴上留下的斧痕。

  斧劈皴可以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想必大家也知道了,大一点的斧劈皴叫大斧辟,小一点的斧劈皴就叫小斧劈。而小斧劈又被称为‘马牙皴’,因为短短的斧劈皴和马的牙齿很像。

南宋 / 陈容 /《九龙图》局部

小斧劈皴

南宋 / 马远 /《踏歌图轴》局部

大斧劈皴

刮铁皴

  刮铁皴的样子就像是把铁锈刮掉之后留下的痕迹,由斧劈皴发展而来。

南宋 /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局部

拖泥带水皴

  拖泥带水皴,是一种看起来就很拖泥带水的皴法。结合了长短斧劈皴,并且比较湿润。

南宋 / 夏圭 /《溪山清远图》局部

用来画树皮的皴法则有:鳞皴、绳皴、交叉麻皮皴、横皴等。

鳞皴

  形如鱼鳞,一个一个小圈圈连在一起,是用于画松树皮的一种皴法。

明 / 唐寅 /《山路松声图》局部 / 松树

绳皴

  就像绳子一样一长条一长条的,一般用于画柏树皮。

明 / 文徵明 /《古木寒泉图》局部 / 柏树

交叉麻皮皴

  交叉的披麻皴,多用于表现柳树的树皮。

清 / 王翚 /《柳岸江舟图》局部

横皴

  横向的小短皴,一般用于表现梧桐的树皮。

明 / 钱谷 /《钱谷洗桐图》局部 / 梧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