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忆 | 窝窝头的记忆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窝窝头的记忆

——童年纪事之三十七

文/老农民

其实在老家一带,说窝窝是不带头的,我所以写成了窝窝头,只为读起来亲切好听些,此外别无深意。对于窝窝,真有许许多多说不尽,道不明的爱恨情仇。

我说的窝窝,一般是由粗细均匀的玉米面做成。当初磨面的时候,玉米里边加上一定数量的黄豆。和面时,用开水泼起,再略略放置一会儿,让它丝一丝(什么意思,我至今也搞不懂,也有说醒醒的,是不是让食材充分交融,也是猜测)。蒸好后,吃起来有一种甜丝丝的感觉,实在是大人小孩的最爱。假如有条件的话,再包些红豆馅,最好烤到虎皮圪渣(五台方言,意为烤到正好,有焦糊味又不至碳化),咬一口,玉米的清香和黄豆的醇厚扑鼻而来,吃起来那简直绝顶了,盖帽了。即使现在想来,也会流涎三尺,频咽口水。

这个,只是理想中常常想吃到的窝窝。可我们那时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在泥泞不堪的路上拼命奋起的时候,这样的玉米面窝窝一年之中能吃几回,也是屈指可数的。但是生活照常进行,日子还要继续,只好吃些以玉米面为主,掺搅其它东西的窝头,依然快快乐乐度过了那些难忘的岁月。

那个时候,根据不同的掺搅,这窝窝就会有不同的大名:中间包了菜的叫菜窝窝;和了细糠(粗糠是喂猪的好饲料)的叫糠窝窝;掺了豆皮的叫豆皮窝窝;搅了醋糟的叫醋糟窝窝;加上麻糁(胡麻,黄芥,麻子榨油后的下脚料,一般用作肥料)的叫麻糁窝窝,还有一些,不能一一例举。那个时候,只要能吃上,填饱肚子,也就顾不上讲究什么,照样生活的欢天喜地。不过有些窝窝说起来,真不是那么高兴,比如说糠窝窝,稀罕吃几顿还甜丝丝挺好吃,吃多了就不那么惬意了,常常是吃时两眼泪(喉咙里挓[zhā]得无法咽下去),排时泪两眼。

我所知道的是,窝窝的形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揑成椭圆,一种揑成圆形。圆形的又称之为"蛋蛋子"。也许有人说,"蛋蛋子"怎么可以叫窝窝呢,我的证明是有小孩玩累了,说,回家搬些窝窝吃。拿出来就是一个“蛋蛋子"。据我观察,家里有正经受苦人的,常常需要蒸些椭圆的正经窝窝,一般"四属户",更多的是蒸些"蛋蛋子"来过日子。

这些个圆形"蛋蛋子"其实和椭圆的窝窝只是形状上的区别,构成的材料是一模一样的。因此,就有了菜蛋蛋子,糠蛋蛋子,醋糟蛋蛋子,麻糁蛋蛋子,豆皮蛋蛋子。小时候,有两种"蛋蛋子"特别爱吃,一种是野菜混和玉米面,多少撒点盐,蒸出能吃好几个。估计现在拿到饭桌上,大概也是抢手货。另外一种就更稀罕了,需要我们到野地里,挑回一种叫“小蒜儿"的植物,很类似大蒜,只不过比大蒜"小瘦"多了,洗净切断,和上玉米面,也多少撒点盐,蒸出来真是喷香喷香,常常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一块尝新。就因为能拿出这山珍让同学们拼吃,那自然一脸得意,骄傲着呢。

还有一种窝窝也很好吃,只不过费点事,就是起酵子窝窝。它需要和起玉米面,把酵子加进去,放在热点地方自然发起,发好了加点糖精(后来加白糖),蒸好了暄暄的,掰开了,全是蜂窝状,趁热扛(gan)上一个,好香着呢,连魂灵都晕得不知去向……记得上完小时,贾同学领我去他家多次品尝,至今口颊留香,不能自已。

还有一种叫"二代窝",这个恐怕好多人知道,因为它已经是现代化产品,相信好多人吃过。当然做法与上述的起酵子窝窝有些类似,只不过构成有些不同,加了一样东西就是白面。过去,这白面在老家稀罕宝贵着呢。日常只在过年,过七月十五(中元节)它老人家才露露脸,平时放在瓦瓮里,上面糊一层纸深藏不露。偶尔出现,也只是支应戚人,轻易不敢使用。和上玉米面蒸窝窝,在那时,老辈人会说是作贱好东西,谁舍得呢。好在现在白面已不是什么稀缺东西,倒是“二代窝"大行其道,真要蒸好了,比白面馒头要“卖"得快多了。

还有一种恐怕一年之中,只能享受那么几天,可总是时时想起,天天盼望。每当临近秋季,嫩玉米上来之时,大人们总会狠着心割些嫩玉米,给孩子吃几顿"糊糊子窝窝"改善改善生活。把剝好的嫩玉米颗颗,在石磨上连皮带芯维烂了,加点小苏打,加点糖精蒸上。这时只要人一进家门,那浓烈的玉米清香味总萦绕全屋,把精干的嗅觉侦察兵成排成排打得流水落花,溃不成军,把人逗引得不想离家一步,直等的蒸熟了,吃到嘴里咂摸咂摸才歇下心来。第二天早饭时,端一碗稀饭,拿一个烤好的“糊糊子窝窝”,趷蹴在街里,好像总带有一种炫耀示威的架势。这里所说的狠心是这么回事,大人总觉得嫩玉米不如老玉米顶事,加上好吃,肯定要多吃,全不是过光景样子,因此每当这时,总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舍得割那么十几株吃上一顿。连割几次,心疼得差点掉泪。

让人想不到是,当年上不的席面、只为度日的窝头,如今却身价百倍,花样繁多,堂而皇之的走向盛宴,成为有钱人刷油的利器,真不知当年满肚子窝头的人作何感想?

拉里拉杂,写了些自己所知道的窝窝头,只是立此存照,以免遗忘。顺便也提醒自己,时时刻刻牢记自个就是无数个这样那样的窝窝头垒就的,必须守着本分,不贪奢华,无忘过去,过好眼前。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0)

相关推荐

  • 【远方】山西《走,吃河捞去》 作者•大智若愚 主播•如一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者 主播 走,吃河捞去文/大智若愚河捞是一种常见的面食,有白面河捞.荞面河捞.红面河捞等等,今天单说一说盂县的玉米面河捞. 据我所知,盂县兴起吃河捞比较早的是苌池一带 ...

  • 窝窝头最养生做法!和面加它、又香又软,吃了还能治便秘!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上周教了大家早餐鸡蛋的花式吃法,有人来留言说:"咱北方人就是喜欢馒头.窝头当早餐,能不能接点地气?" 小编一看这可不服气了,要论做窝窝头,我说第二可 ...

  • 古老的窝窝头:吃一个顶顿饭,吃两个饱一天,00后见都没见过

    窝窝头记忆 小时候每当饿了,就会央求着奶奶,给我做点吃的.几十年前,没有什么薯条面包,奶奶总会笑着拍拍我的头:好好好,奶奶给你做窝窝头.听到奶奶的话,我总会高兴地跳起来.一口锅,一捆柴禾,我往往会坐在 ...

  • 五台人忆 | 童年的记忆

    作者简介:张晋萍,五台县茹村乡东茹村人,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父母均已离开. 童年的记忆 文/张晋萍 儿时的记忆常常出现在梦里,童真的趣事也常常在梦中回放,在甜甜的梦中回味着追寻着-- 记得小时候 ...

  • 五台人忆 | 过年回家,往事记忆

    作者简介:张柱章,东雷乡宝穑村人,先后在五台.忻州.太原等地工作,喜爱文字写作,现已退休. 回家 我的家乡宝穑村,地处偏僻,属山区中的山区. 从1961年我到台中上学起,到1986年前,在五台学习.工 ...

  • 五台人忆 | 记忆中的除夕

    作者简介:缘又圆(网名),老家五台.生活中大家叫她卫卫,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记忆中的除夕 文/缘又圆 记忆中除夕的早晨是在姥娘的催促声中醒来的:快点起床,打扫卫生.我们立马穿衣起床,开始扫院 ...

  • 五台人忆 | 儿时记忆中的茹村供销社

     作者简介:张晋萍,五台县茹村乡东茹村人,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父母均已离开. 儿时记忆 --供销社 小时候的茹村供销社是我最想去的地方, (图1)是卖副食的门市,按票供应才可卖到油盐酱醋茶,烟酒 ...

  • 五台人忆 | 大山深处的记忆

    作者简介:武奋新,五台县退休干部. 大山深处的记忆 武奋新 1960年冬,我上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争吵时常用一句童谣咒损对方:高梁面,面条条,你嬷穿得个烂袄袄.死了哇,可怜的,话着哇,没吃的!这引起了老 ...

  • 五台人忆 | 儿时记忆《采蘑菇》

    作者简介:卫卫,老家五台,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儿时记忆 采蘑菇 蓄一杯热茶,倚窗而坐,绵绵的秋雨,飘飘的落叶,不禁使我想起了儿时 ,想起了儿时采蘑菇,想起了跟着姥娘舅舅生活在农村的经历,顿时一 ...

  • 五台人忆 | 爸爸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华,五台县人,现居太原,国企小职工一枚. 在我记忆以来,父亲的工作不是高官,不是商人,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说这话之前我没有想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因为我知道,这个社会跟我一样状况的还有很多 ...

  • 五台人忆 | 父亲

    作者简介:山水间(网名),五台人,小名 虎虎,忻州工作. 父亲 收回最后一瞥目光,我默默地注视着墓匠师傅将父亲墓前的石板扣上,就在我转身即将离去的瞬间,千种惆怅,万般痛楚突然涌上我的心头.父亲啊,我们 ...

  • 五台人忆 | 1968年5月的某一天

    作者简介:陈大宁  :五台人.下过乡,放过牧,上过大学,教过书.现已退休. 那年草青青 1968年5月的某一天,呼市各中学老三届(包括初高中)百十多名同学在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欢送人潮中登上开往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