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回忆录推介之七】王勤:《难忘在海外的日子之阿尔及利亚篇》(一)

【在场专刊】


本期导读
本期我们跟随王勤先生的脚步一同正式走进非洲。
《难忘在海外的日子之阿尔及利亚篇》(一)
一、聪明的中国学员
二、学喝咖啡


平台推介
《难忘在海外的日子》是资深外交官诗人王勤的一部关于海外外交生涯的力作。王勤先生工作的43中,有20年在海外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除了两年的法国留学,他把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18年奉献给了非洲人民,奉献给了祖国的外交事业。
王勤先生用清新、自然、生动的笔触,把读者带到每一个工作过的非洲国家。读者如亲见那里的河流山川,亲历那里的异域风情;用平实、诙谐、机智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经历,无论是工作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艰苦哪怕大军压境生死存亡的时刻,他都用不慌不忙的文字娓娓道来。这是一个经历过风雨的旅者的游记,是一个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勇者的檄文,是一个心如菩萨善念永存的智者的禅语,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明者的情思,是一个乐观主义者送给读者的心灵鸡汤,是一个爱国者的赤子之作。
这部长达14万字的回忆录,分为七个章节。
第一章     法国留学篇
第二章     阿尔及利亚篇
第三章     突尼斯篇
第四章     马达加斯加篇
第五章     加蓬篇
第六章     卢旺达篇
第七章     海外见闻篇 
讲述精彩故事,记录传奇人生。资深外交官王勤先生与您共赴非洲……

 

回忆在海外的日子阿尔及利亚篇(一)
刚到外经部时还真不习惯机关的生活,干什么都得请假,每天被钉在办公桌前不能乱动。没有什么属于自己的时间。在北大那种自由安逸的环境中游荡惯了,一时还真难适应机关早九晚五的日子。偶尔有个出差的机会都会高兴得蹦起来。就盼着早点派到国外去工作。和我一起调来的外语干部没多久就都被派出去了,有的去了利比亚,有的去了非洲,只有我一直没什么消息。
后来公司领导通知我陪一个零配件小组去非洲五国,虽然不是长驻但还是让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好,毕竟是第一次去非洲。躺在床上思绪象湍急的河流,奔腾不息。想象着非洲是什么样子。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一骨碌爬起来,从书架上找出一张世界地图,铺在床上寻找要去的国家。非洲真象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只是后脑勺大了点。细细观察,发现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原来可能是一个版块,后来分开的,要不然怎么美洲大陆东边会凸出一块而非洲大陆西边会凹下去一块呢,分裂的痕迹清晰可见,如果用现在的电脑合成技术把两块陆地整合在一起还真有点严丝合缝的感觉。


(面对非洲地图先了解下阿尔及利亚的位置)


后来到了加蓬才知道,巴西的地理条件,包括树木的品种和加蓬极为相似,甚至连两国铁矿石的品质也颇似双胞胎。可见我当年的怀疑不无道理。
非洲给人的感觉是炎热、饥饿、贫穷、疾病和落后。而中国虽然并不发达,但中国人更崇尚欧美,从华侨聚集的数量、所居住的国家就能窥见一斑。我海外5000多万华侨估计一多半都旅居在欧美吧。真正在非洲落脚扎根的也都在南非、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等几个自然条件较好的国家,在其他地方谋生的很少,如果说现在开始多起来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了。
其实非洲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很多地方并不热,有很多生活富裕的国家、没有传染病的国家、并不落后的国家、非常美丽的国家。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之后才知道的。非洲五国之行加深了我对非洲的美好印象。许多国家虽然还很贫穷落后,但民风淳朴,风光迤逦,没有污染。许多国家并没有想象那么炎热。阿尔及利亚长驻的四年,使我对非洲的感觉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我很赞成一些同事对非洲的感受:没到非洲怕非洲,来了非洲爱非洲,离开非洲想非洲。


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国家。介于北纬18度至38度和西经9度至东经12度之间,北濒地中海,东与突尼斯、利比亚毗邻,西与摩洛哥接壤,南部和西南部与马里、尼日尔、毛里塔尼亚、西撒哈拉相连。国土面积为238万平方公里,人口3600万,系非洲第二大国,仅次于苏丹,世界排名第十。阿尔及利亚沿海地区属地中海气候,年平均温度约为17
1982年到1987年我在阿尔及利亚使馆经参处工作那段时间,阿尔及利亚整个国家正处于良性发展的好时期。两国关系一直不错。自己虽然是学外语出身,但从事外交工作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切都需从头学起,而且,没人教你,必须自己用心去学,不懂就问。



一、聪明的中国学员


做外交工作除了会说外语,有之外还要有。所谓就是会开车。我一到阿国就已经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在外面办事不会开车几乎是寸步难行。一开始还会有人陪你出去,但时间长了,总有个人情债的问题,万事求人难。能自己干的尽量不求人。所以,一到那里我就抓住一切机会学开车。先跟中国师傅学了一段时间,自己感觉没什么大问题了就注册到驾校进行正规训练。
报道那天,教练问我摸过车没有,我顺口撒了个谎说没有。教练把我带到车上手把手地教我操作。什么上车后第一项任务就是调整后视镜和座椅啦,两手在方向盘上的位置是九点一刻啦,离合器和油门如何配合啦,交代一通后就让我试开。他坐在副驾位置上在一旁指导。


我的入门速度有点超乎他的预料,车不但开得稳,而且还有点速度,全不象初学者那么慌乱。这哥们蓄着一撇小胡子,不高兴了就吹胡子瞪眼睛的,学员没有不怕他的。可自从我上车之后,他整日阴沉的脸好象放晴了许多,经常咧开大嘴笑着说:中国人就是聪明!你是我教的学生里学得最快的!不用费劲呐。是老师教得好!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特别容易掌握。我忙回夸他一句。教练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还时不时地拍我肩膀两下。看得出,他非常得意我这个中国徒弟,恨不能见人就说:我教的学生里有个中国人,特聪明!上车第一天,就能开得呼呼跑,不用我费事。后来班里的学员见着我都用敬佩的眼神看我,向我竖大拇指。那种感觉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爽!估计刚出名的电影明星也就这感觉吧,走路有点飘,总想哼点小曲儿什么的。
既然教练这么待见我,我就别端着了,将计就计吧,默认吧。反正也不是什么坏事,我一聪明不要紧,全体中国人脸上都有光了,何乐而不为呢。在国外,这一举一动可都代表着国家呢,再小的事也能造成国际影响。周总理早就说过,外事无小事。


在教练的鼓励和指导下,在学员们羡慕的眼神的注视下,我如愿以尝地拿到了盼望已久的驾照,成了一名合格的驾驶员。而我的商务处同行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连考三次都没通过,我有些不解,问他什么原因,答曰:考官一坐在我旁边,我的腿就哆嗦,腿一哆嗦就出差儿,不是熄火就是挂错挡,平时就那么开一点事没有。他对我的一次通过羡慕不已。问我好几回,一次通过有什么窍门没有。我说学这还有窍门?就得苦练,到时候别掉链子,不管谁坐你旁边就当他不存在,旁若无人你懂不懂。胆子大点就过了。
其实,窍门还是有点的,我没敢告诉他,怕他说我贿赂。考试前,我从教练那儿打听到了谁是考官了,连他住哪我都打听好了。然后就是准备了两条中国烟和两盒茶叶,提着到教官家里去了。教官一看中国人去了,还带的中国礼品,很高兴,连说,pas  deprobleme,pas de probleme(没问题,没问题)。我看他看礼品的眼睛亮了一下,心里那盏希望的灯也就跟着燃亮,悬着的心立马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去了。晚上觉也睡得格外香,每天都做梦的我那一夜竟然无梦。
第二天我把一起参考的厨师和会计都弄到他车里,每人也就开了30米远,临时驾照就到手了。当然,那俩人都不懂外语,交规、路考都是借我的光完成的。



二、学喝咖啡


不久,我和一名专业司机就被使馆领导派到突尼斯出了一趟长差,足足地过了一把车瘾。那次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就是到突尼斯采购猪肉。阿尔及利亚是个穆斯林国家,市场上买不到猪肉,而国人又离不开猪肉。突尼斯虽然也是穆斯林国家,但那里有个养猪场,专门供应那里的外国人。我们在驻突大使馆的帮助下很快买好了猪肉,并放在他们的冰柜里冻起来。两天过后,我们把冻好的猪肉装到车上,又在上面加了许多冰块,用大棉被盖好就上路了。突尼斯到阿尔及尔有1000多公里,正常情况下中间要在边境休息一个晚上。而冻猪肉时间长肯定要化。


为尽快赶到阿尔及尔,我和司机决定马不停蹄,直奔首都。路上换着开。我开他睡,他开我睡。为了保持精气神儿,我俩一人冲了一大瓶子咖啡。路上,我俩轮换着开,象平时喝茶一样,时不时地嘬口咖啡。
以前,我还从未喝过这苦玩艺儿,没有在意掌握它的剂量,不知道它的厉害。行程还不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把一大瓶子咖啡全倒进了肚子里了。结果,一路上倒是真精神,一点困意没有。等到家了,下车了问题才出现。脚着地后一点不踏实,象是踩在棉花团上了,人也象喝醉了一样,有点腾云驾雾。此后两三天没睡意,白天象得了感冒一样晕晕乎乎,总想躺着,晚上则象得了元宝一样兴奋得睡不着。我说外国人怎么这么喜欢喝咖啡呢,原来是真提神呐。打那以后,有好几年都没敢再动那玩艺儿。
咖啡衍生的故事


无独有偶,和我一样的故事也还有。听说一位援非专家从国外给家里带回一袋咖啡豆。给家住农村的母亲写信说,这东西,暂时放着,等我回去时再告诉你怎么吃。母亲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儿子回来。担心咖啡豆放坏了。心说,不就是个豆吗?你妈什么没做过,还怕这豆子不会做。于是就用大锅煮上了,煮了个把小时,用勺子舀起来,一看,豆子没熟不说,也不黏糊,觉得豆子放少了,就又抓了一些加进去。心说,这回该稠了吧,结果煮了几个小时还稀汤寡水,心说就是它了,可能就是个煮不烂的东西。


这是儿子大老远从国外带回来的稀罕物,不能独吞,得让全村的老少爷们都开开洋荤。于是,老人家挨家挨户地送。剩下豆子也不能浪费了,给猪也尝尝吧。结果是全村人连带他们家的猪都跟过节了似的,兴奋了好几晚上没合眼。事实证明儿子那袋咖啡豆不是假冒伪劣,挺正宗的,喝完还真兴奋。不像国内有些耗子药,自杀的人吃了好几次都死不了。搞得家属挺高兴,恨不能找到厂家送面锦旗,上书:谢天谢地,幸亏贵厂的假药真假,否则我家就真死人啦。


作者简介
王勤,男,1951年生于黑龙江省北安市,现居北京。退休前曾长驻国外使馆工作,历任秘书、参赞等职。有《难忘在海外的日子》、《并蒂莲》等专著。《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赋学会》会员,《现代文学》杂志副主编、《国际援助》杂志编委。《白天鹅诗刊》杂志社名誉社长、《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分会主席,《北京暹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微信号:wq19510523
手机:13911393737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华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三月雪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