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瑰宝(西周---春秋时期)
青铜器
兽面纹铜觚 西周早期
高29.45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9.9厘米,1979年陕西省宝鸡市上王公社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喇叭口,腹壁近竖直,中节略鼓,圈足外侈,有两个相对的十字镂孔(未透),圈足作台阶状。节上与圈足各装饰两组兽面纹。饮酒器,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
父乙觯 西周早期
高13.6厘米 口径长9厘米、宽7.4厘米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觯体椭圆,敞口,圆唇,微束颈,垂腹,圜底圆鼓,圜足略外长,颈下及圈足上各饰一周够连云纹。为饮酒器,一般体形较小,用途与觚相近,盛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兽面纹铜簋 西周早期
高15.5厘米 口径18.1厘米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器口外侈,方唇,高圈足。腹两侧有兽耳。腹部饰大兽面纹,圈足饰一周蛇纹。
丰尊 西周中期
高16.7厘米 口径16.7厘米 腹深14.6厘米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 周原博物馆藏
此尊器身低矮,喇叭口,束颈,垂腹,圈足外侈。口沿下饰蕉叶纹,内填一对卷尾鸟纹。颈部饰一周垂冠小鸟纹。腹部饰垂冠大鸟纹,所有鸟纹两两相对。尊内底部铸有铭文六行三十一字。为盛酒器,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在中原与关中地区,尊作为随葬礼器往往与卣或方彝相配,流行于商代至西周中期。
丰卣 西周早期
通高21厘米 口径长11.2厘米、宽8.7厘米腹深11.8厘米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周原博物馆藏
此器为椭圆形,有盖,盖上有圈状捉手;器敛抠,垂腹,矮圈足外侈。颈部两边饰半环形耳套接兽首提梁。盖面一周饰四对蟠蛇回首凤鸟纹,提梁以蝉纹装饰,颈部饰一周垂冠小鸟纹,腹部为两两相对的垂冠分尾凤鸟。主纹饰的空白处均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为盛酒器,带提梁及盖的铜卣称为提梁卣,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一直沿用至西周。这件丰卣为丰尊同一套,是西周中期穆王时代的标准形式。
附:
庄白一号窖藏
1976年12月在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南发现。窖藏器物103件,是建国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其中74件铸有铭文,主要是微氏家族四代所铸的铜器,其中最著名的史墙盘有铭文284字,记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功业和史墙的家族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如商尊、商卣、折觥、折方彝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贵的观赏价值和史料价值。
大鸟尊 西周早期
高23.5厘米,首尾长31.2厘米 尊背方口长8.5厘米、高6.5厘米、深8.8厘米 1974年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鸟身挺立,昂首远眺,体态丰满,强健有力,尖勾喙,三足,足根处肌肉隆起,长方形鸟尾,鸟尾两侧成阶梯形。大鸟中空,背部有长方孔,鸟身饰羽纹,尾部饰链状羽纹,鸟身腹部残破,是一件极其精美的艺术品。此尊为盛酒器,商周时期流行一种鸟兽形尊,即指这种形状似鸟兽之盛酒器。此鸟尊腹内中空,背部的长方孔就是酒尊口。
伯雍父盘 西周早期
通高16.5厘米 口径43厘米 腹深10.5厘米 1975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西周墓出土 扶风县博物馆藏
敞口,浅腹,两侧有附耳出沿,平底,圈足。有流有鋬,流、鋬相对,流呈“U”形,鋬为龙首曲蛇形,饰卷云纹。颈部饰一周夔龙纹,外底部有菱形网格范痕。腹内底部有铭文七字:伯雍父自作用器。属盥洗礼器。
环带纹壶西周中期
通高43厘米 口径12.6厘米 腹深30.2厘米 1981年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西周墓葬出土 周原博物馆藏
有盖,盖上有圈状捉手;长粗颈垂腹,圈足有折沿。颈部两侧各饰一象首衔环耳,盖顶饰团鸟纹,捉手壁与器颈部饰环带纹,壶身饰十字带纹,交叉处有菱形凸起。盖沿、器身条带与圈足饰简化夔龙纹。壶为酒器,同时也是一种水器。始见于商代中期,到西周时非常流行,出土数量很大,且形式多样。这件铜壶身体修长,器形壮美,无铭文,保存状态较好,是西周中期以后新兴的一种形体庞大的铜壶。
云纹甬钟 西周
通高19厘米 甬高7.5厘米 铣间10厘米 1966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上康村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器体小而厚重,圆甬,衡端封闭,甬中部上方饰一周阴线云纹,旋部截面为圆形,上饰一周略成“C”字形的阴刻云纹,与干相对的位置上为一凸出的圆目,内以阴刻原点表现瞳孔,斡部呈半环形,舞上以钟的纵剖面为界饰两组云纹,钲间素面,左右两侧各有九枚,钲部周边与枚四周以阴线勾勒出边框。鼓部饰一组勾连云纹,鼓右饰一小鸟纹,此为该钟在编钟中使用双音的标志。鸟纹右边有铭文二字:用享。
龙纹甬钟 西周晚期
通高31厘米 甬高11厘米 铣间18.5厘米1966年陕西省扶风县罗家村出土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藏
钟体为合瓦形,钲部各有十八没,旋部前后各有一兽面,舞面饰阴线龙纹,钲部饰顾首龙纹,鼓部饰左右对称背部相对的龙纹,鼓右饰一较小的卷龙纹。甬略成圆筒形,上下下粗,衡端开放。
涡纹罍 西周早期
高46.5厘米 口径22厘米 腹深38.7厘米 1997年陕西省扶风县齐家村东壕窖藏出土 周原博物馆藏
器体较大。侈口,窄沿内折,束颈,圆肩,腹深斜收,高圈足,兽首衔环耳一对。颈部与圈足饰两道弦纹,肩饰涡纹。用以盛酒,且容量很大,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此罍器形高大,纹饰庄重素雅,同样式的罍在西周中期较为常见。
重环纹盨 西周晚期
通高18.7厘米 口径长22.3厘米、宽14.5厘米 腹深8.5厘米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云塘村西周一号窖藏出土周原博物馆藏
器为椭方形,有盖。盖与器子母口扣合,盖饰四矩尺状钮。器敛口,浅垂腹,两侧有兽首半环耳。高圈足外侈。盖钮为透雕夔纹,盖顶饰S形顾首夔纹,盖沿和颈部各饰一周重环纹,盖身与器腹饰瓦棱纹,圈足饰窃取纹。为盛酒器,形制与簋相近,只是器作圆角长方形。盛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已经罕见,流行时间很短。
中姜鼎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M26:142高39.8厘米 口径44.8厘米 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此类鼎在26号墓中共出土五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相次,为标准列鼎。M26:142为其中最大一件。口微敛,宽斜沿,斜方唇,附耳与口沿之间连以二个小横梁,浅半球形腹,圜底,蹄足中段较细,下端逐渐外展而宽大,三足根之间有三条范棱呈三角形状,内侧有一道纵向凹槽。口沿下铸有留个凸字形扉棱,扉棱间各饰一组S形平目窃曲纹内壁有竖款铭文两行八字,自右向左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鼎”。
中姜簋 通高21.6厘米 口径18.8厘米
拍铭文时就想自己再高点多好啊
共四件,簋形制、纹饰、尺寸基本相同,重量略有差异。均带盖,盖面上隆,顶有喇叭形捉手,器身子口微弇, 鼓腹略微下垂,平底,腹两侧附兽首形双耳,兽角呈螺旋状,兽长舌向下向内弯曲呈半环形,耳下有垂珥,圈足下承三矮扁足。捉手内盖面正中饰涡纹,一周饰重环纹,盖缘与器口外沿各饰一周重环纹,盖面及腹铸成数周瓦棱纹,耳及垂珥两侧均饰阴刻线纹或卷云纹,圈足一周饰垂鳞纹,支足足根饰兽面,足下端饰兽爪纹。盖及器底皆有铭文,均竖款排列,盖有铭文三行八字。自右向左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簋”。器底有两行七字,自左向右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簋”。
中姜甗 高43厘米 口径30厘米
上甑下鬲连体,甑口呈长方形,敞口,卷沿斜方唇,两侧口沿上有一对立耳,腹壁斜直下收,底部有活动箅子,箅子上有10排12行条形孔,箅中央有一半圆形提环。鬲体,长方形口,平折沿,短束颈鼓腹,四等分,联裆凹底,裆线连于腰际,四蹄足。甑体口沿下饰“S”形卷体长鼻龙纹,腹部饰一周波曲纹。腹内壁于一侧面铸有竖款铭文,计两行八字,自右向左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甗”。鬲素面,鬲底有烟炱,为实用器。甗是蒸食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像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为鬲,用以煮水。
中姜壶 通高53厘米壶口长17.8厘米、宽13厘米腹颈长28.2厘米、宽22.6厘米
共出土有一对,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上有盖,盖顶有长方形捉手,深子口。器身为母口,方唇,长颈,颈部附一对兽首翘鼻龙首耳,兽舌下弯衔一圆形扁体环,垂腹,平底,高圈足。捉手顶部饰窃取纹,捉手外侧饰垂鳞纹,盖面一周饰八组“S”形凸目窃取纹。颈上部饰一周重环纹,颈下部一周饰八组”S”形凸目窃取纹与一道凸弦纹。兽首所衔扁环正面饰首尾相接八组“V”字形龙纹,兽首翘鼻呈龙首吐舌状,龙身部饰重环纹,颈部铸有扉棱。腹部中间以“十”字形条带状凸栏线与菱形凸饰为界,每面划分为四块,共为16块,上腹正面饰二组“S”形双龙纹,侧面各饰二组卷体龙纹;下腹正侧面均各饰二组凸目盘曲龙纹。在盖内壁有铭文三行九字,铭文竖款排列,自左向右为“中(仲)姜作为桓公尊壶用”。
晋姞盘 西周晚期
高17.4;厘米 口径37.2厘米2010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30出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敞口,平折沿,双附耳以短梁与口沿相接,浅腹,圈足下承三支足。盘腹部饰窃取纹,附耳饰重环纹,圈足饰垂鳞纹。盘内底正中铸有铭文,竖排三行十七字:唯八月丙寅晋姞作铸旅盘匜其万年宝用。这件晋姞盘与晋姞匜为一套完整的盥洗礼器。
晋姞匜 西周晚期
高20.3厘米 长39厘米2010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30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器的前端为一槽流,后端设龙形鋬,龙口衔匜口沿,腹下有四扁支足。腹内底铸铭文三行十七字:唯八月丙寅晋姞作铸旅盘匜其万年宝用。这件晋姞盘与晋姞匜为一套完整的盥洗礼器。
盉 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
通高25.5厘米 最宽处17.5厘米2005年陕
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盖略呈覆斗形,顶部有一虎钮,子口。器口为长方形母口,方唇,短束颈,腹腔呈椭圆扁鼓形,前有管状直流,后有龙首吐舌,下弯成半环形的器鋬,腹下附四鸟足。盖顶一周饰卷云纹;腹腔正背面均饰连体双龙纹,中间饰一牛首,前后侧面均饰重环纹,龙首器鋬呈长舌卷云状,两角中部凸一扉棱。
梯形牌串饰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通长97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出土于墓主人胸前。本串饰由大小玉珠55颗,玉圆、方管47件,梯形玉牌1件、玉龟88件、料珠95颗,料管15颗,玛瑙珠管244颗等构成,组件众多,编排有序,当为玉组配中之重器。整个串饰以梯形玉牌为中心,其上九条串饰呈封闭状,佩戴于颈部;其下十一条串饰呈放射状。从玉器组件看,来自不同的时代,其中梯形玉牌属于典型的春秋早期的作品,做工亦相当细致,由数十条龙纹构成兽面,设计巧妙,生动传神。
七璜联珠玉组佩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总长105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由7件玉璜、1件圆形牌和728颗玛瑙珠分三排串联而成,下葬时佩戴于墓主胸前。自上而下,第二与第三件、第四与第五件为对剖而成。第六与第七件玉璜制作最为精美,成型对开。该组佩为西周时期陕西地区出土的最高等级组佩。
神人龙凤纹玉柄形器 西周中期
长18厘米 宽2.5厘米 厚0.7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7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该器受沁严重,玉质难辨。主题为屈身蹲踞的神人,神人的身躯藏伏神龙,其上部为左望的凤鸟,纹饰构图巧妙精准。其中神人圆目,眼线清晰,发细如丝,下肢蹲立,足如鸟爪。
神人凤纹玉柄形器 西周中期
长17.8厘米 宽3.8厘米 厚0.6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7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该柄形器青白玉制成,因受沁有少许绺裂处成棕红色,局部白化严重。其上部纹饰为长尾凤鸟,下部纹饰为神人。
花蕾形玉饰 西周至春秋早期
高5厘米 宽4.1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出土于墓主胸腹部,青黄玉,质地细腻,因受沁而有少许棕褐色斑。形体做花朵状,双面工,两侧各伸出一鸟兽,两首相背,共用一身。鸟身下雕一环形钮,以便系佩。
玉腕饰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周长20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该腕饰由1件弧形方玉牌,1件玉兽面、4件玉蚕、4件玉贝、4件玉龟、4颗玉珠以及60颗玛瑙珠相间串联而成,所有玉器均为青黄玉,其中弧形方牌因受沁而呈黄褐色,玉器体量小而制作精美,反映墓主生前身份之高贵。此墓尚有另外一件相类似的玉饰出土于墓主人右手腕。
玉项饰 西周至春秋早期
周长33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6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该项饰由14件玉牌和两排72颗玛瑙珠相间穿就而成,玉牌分为马蹄形牌、束腰型牌和镂空方牌三型。同类型的玉饰在M19墓主人的颈部发现两件。
玉腕饰 西周至春秋早期
周长18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19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由1件玉鸟、4件玉贝以及玛瑙珠120颗组成,5件玉器均为青黄玉,尤其玉鸟凸目长喙,制作传神,体现了西周玉器高潮的设计制作水准。此墓尚有另外一件相类似的玉饰出土于墓主人左手腕。
鹰首金韘 春秋早期
长5厘米 宽3.5厘米 孔径2.3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7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出土鱼墓主人右手掌下方。韘,时套在指中,用以张弓拉弦的工具。该器前端顶部设计成鹰首形状,凸起深邃的双眼,额部中央凸楞,很好地表达了雄鹰的特性。纯金韘在两周时期,甚为罕见。
三角形金饰 春秋早期
高8.7厘米 顶边5.0厘米 厚1.2厘米2005年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M27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纯金质地,表面沾染少许朱砂。该器为金腰带组件,共出土2件。正面凸起,背面相应凹陷。整体呈等腰三角形,在居中偏上位置设计一兽头,兽头两侧则有对称龙纹,边缘则有2孔一组的穿孔5组,用于系穿。整体设计巧妙,制作精美,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艺术
滋养人类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