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50年代最受争议的心理学家—赫尔和他的理论

赫尔的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最受争议的学说。1943年《行为原理》出版之后的十年间,在有影响的《实验心理学杂志》和《比较与生理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所有实验研究中,有40%涉及到赫尔理论的某些方面。

此外,赫尔的理论是心理学史中最具启发性的理论之一,激起了前所未有的大量实验研究。赫尔对强化、驱力、消退和泛化的解释已经成为后来的研究者讨论这些概念的标准参考框架。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具有争议性的心理学家——赫尔和他的理论。


1

赫尔的生平

【美】赫尔

C. L. Hull, 1884-1952

1884年,赫尔(C. L. Hull, 1884-1952)生于美国纽约,父母亲都是农民,家境相当贫寒,不得不经常中断学业,通过打工以维持生计。

1909年,考入密歇根大学,专业为采矿工业,本科毕业后,继续留校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仅两个月就患了脊髓灰质炎,半身麻痹,终生拄拐。

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29年,前往当年拒绝其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耶鲁大学担任教授,培养了斯彭斯、米勒、吉布森等著名心理学家。

▲耶鲁大学(图片来自网络)

193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1943年,出版代表作《行为原理:行为理论导论》。

1952年,去世。


2

赫尔逻辑行为主义的

思想基础

1. 机械主义精神

赫尔用机械术语描述了他的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性的图像。他把人的行为看作是自动的,认为行为的语言可以还原为物理学的语言。按照赫尔的观点,行为主义者应该把被试看成是机器。

有朝一日,人建造的机器也可以进行思维,展现人类的其他认知机能。

2. 客观主义方法论与数量化

在赫尔看来,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的,其他人可以重复。

另外,研究方法还应该是数量化的,行为的定律应该能够使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

3

赫尔的具体观点

1.研究方法:假设-演绎法

赫尔反对华生的简单行为主义,主张将行为主义原理贯彻到底,运用数学与逻辑学的知识将心理学建立成一门纯粹的数量科学。

他试图假设-演绎法来进行研究,其主要思路为:

① 提出假设,并对这些假设作明确的或操作性定义。

② 从这些假设出发,用最严格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定理。然后以实验验证这些定理,如果这些定理与经验事实一致,则证明假设是真的,反之则是虚假的。

③ 从这种思路出发,赫尔提出了十几条假设,并推演出一百余种定理和附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2. 行为公式

赫尔认为华生的S-R公式过于简单,他认为外部刺激S激发了感觉神经冲动,当外部刺激停止以后,这些感觉神经冲动仍然持续一段时间,即所谓刺激痕迹s。

因此,他将S-R公式改写为 S-s-r-R,认为是多个刺激S导致了多个不同的刺激痕迹s,这些刺激痕迹的平均刺激会引发一个运动神经反应r,最终导致一部行为反应R。

3.内驱力

赫尔因为其行为主义立场,抛弃了“动机”概念,而引入了内驱力的概念。

内驱力是一种由身体需要引起的刺激,其功能是引起或激活行为。

在赫尔看来,内驱力的减低或满足是强化的唯一基础。内驱力的力量可以由剥夺时间的长短来经验地进行测定,或者通过相应行为的强度、力量和能量耗费进行测定。

4.赫尔的公设与定理举例

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体系包括10多条公理、100多条定理与附律,聊举一例说明:

sHr表示习惯力量,即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力量,

N为得到强化的次数。

赫尔在多次实验后得出这个公式,说明如果强化的次数越多,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力量越强,两者的关系就是公式所代表的函数。


4

对赫尔的评价

1. 贡 献

① 赫尔理论的影响相当大,曾支配了主流心理学长达十年。

20世纪40-50年代,赫尔的理论体系在心理学界风靡一时,成为行为主义乃至整个心理学的支配理论。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赫尔的人,都以赫尔的理论为基础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很多同事与学生,如斯彭斯、米勒、莫勒等均汇集在他的门下,形成了所谓的新赫尔学派。

即使到了今天,赫尔在21世纪初《普通心理学评论》所评选的100位心理学家中仍然名列第21位。

② 赫尔的假设-演绎法虽然失败了,但他试图建立客观化、数量化、可以与物理学相媲美的心理学体系,至今仍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心理学人。

③ 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赫尔体系的学者,都做了大量的实验,因此推进了心理学的实证化的研究进程。

2. 局 限

① 试图用公式来说明丰富的人类行为,理论体系过于庞大、复杂。

② 方法论上存在着机械主义与还原论的问题。

③ 理论过于艰深,在赫尔死后,他的理论便难以为继了

●文:杨文登,广州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教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