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坑肉桂喝4冲就够了?绿茶没有普洱茶耐泡?说说耐泡度的真假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段时间和朋友出去喝茶,喝了一泡红茶,花蜜香尤为明显。
但没想到才泡到第四冲,茶味就快速变淡,非常不耐泡。
仿佛拉开一幅长卷,正当欣赏到一半意犹未尽时,戛然而止。
一旁的茶掌柜,见势问起,“你们下面要喝什么茶,我去里面拿。”
朋友听完,顺道反问,“这泡红茶是武夷山的嘛,为什么这么不耐泡?”
茶掌柜慢条斯理淡定应到,“好茶喝了四、五冲足矣。”
言罢,再抛过来一句“真理名言”:
“现在的好茶这么多,喝都喝不过来,要这么耐泡干嘛?”
接着就快速另起话题“你们平时喝肉桂嘛,这边刚到了一批新货,是蜜桃香肉桂,很多客人喝了都说喜欢,你们要不要试试?”
得到我们的默认后,茶掌柜转身到门店里间取茶。
但是,听完这位茶掌柜的三言两语后,我的心里很不淡定。
因为在上述这番精明的推销话术里,提及到茶叶耐泡度的说法,漏洞实在太多了!
《2》
好茶喝四五冲足矣,不需要太耐泡?
肯定不是,这番说辞压根站不住脚。
三千白开水,只取一瓢饮,无可厚非。
但琼瑶美酒,只倒一杯,那就太可惜了。
真正的好茶,只喝个四冲五冲,肯定是不够的。
例如,武夷岩茶天价茶榜上,赫赫有名的牛栏坑肉桂。
如此天地精华,由正岩三坑两涧核心山场孕育出,经过系列繁琐加工工序,制作出来的“牛肉”。由于产量少,名气大,风味独特,历来是身价不菲。
喝“牛肉”这样的好茶,要是按喝个四五冲足矣的想法,简直暴殄天物!
仅仅泡到四冲,压根不能施展一泡好茶的完美风采。
常言有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多次冲泡、轮番用沸水洗礼下,越是冲泡到最后,越能检验一款好茶的真实力!
与此同理,大家还可以尽情代入。
顶级红茶金骏眉;正宗老班章生普;太姥山高山白毫银针等系列好茶,要是它们统统只喝四五冲就倒掉,再换一泡新茶。
这样的画面,简直不敢想象。
光是在脑海里代入,就让人受不了。
事实是真正的好茶,仅仅喝过四五冲,绝对让你舍不得换茶!
要是说,一款茶才泡四五冲,滋味就彻底变淡。
那么,如此不耐泡的茶,压根就不能与“好茶”二字,扯上关联!
《3》
好茶这么多,喝都喝不过来,茶叶不需要太耐泡?
这番前后矛盾的话,太过荒谬。
随便一列,就能找出数个漏洞。
比如,好茶产量很高;好茶多到喝不过来,好茶不用太耐泡。这些说法明显与现实不相符。
众所周知,好茶资源有限。茶树生长环境优越,加工技术精湛,后期仓储规范,在诸多先决条件限制下,好茶方才能孕育而生。
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经历重重苛刻筛选,方方面面表现无可挑剔的“好茶”,产量注定不会多。不会出现遍地开花,在市面上泛滥成灾的情况。
换言之,“好茶这么多,喝都喝不过来”的说法,纯属一句空话。
前提条件被推翻,所谓“好茶太多,茶叶不需要耐泡”的结论,自然也就不成立。
从常理去看,品质优秀的好茶,茶味丰富,耐泡表现自然出色。
不论红茶、岩茶、白茶、普洱茶、以及其他茶叶,按功夫茶的泡茶方式,注入沸水,快速出汤,及时分离茶水,泡到十多冲,完全不成问题。
内质充沛的好茶,耐泡是必然表现。
从喝茶性价比看,品质有保障,茶香茶味突出的好茶,能泡十多冲。
反之,品质普通甚至缺陷明显的茶叶,不仅冲泡出来的茶汤,风味不佳,还非常不耐泡,泡了四五冲就变淡。
对比之下,显然是多喝好茶,更加划算。同样是买一斤茶,好茶可以喝上更久的时间!
《4》
无独有偶,关于耐泡与否,茶界江湖里还散布着人心险恶的谣传:
“泡茶喝个五、六冲足矣,泡到后面会浸出有害物质。”
刚听到这句令人咋舌的谣言时,第一时间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因为编出这句谣传的人,思维逻辑完全是混乱的。
毕竟退一万步说,如果一泡茶内,当真藏有见不得光的“有害物质”,为什么在一开始冲泡时没有浸出。
非得等泡茶到最后,方才姗姗而来,缓缓登场呢?
这番“有害物质浸出论”,稍一推敲,就能看出诸多猫腻,与茶味自然浸出释放规律,全然不相符。
正常情况下,一泡茶随着多次冲泡,各个茶味物质的浸出,呈现抛物线状。
一开始,内含物质满满的干茶,像是块沾满水的海绵,稍微一挤,便能浸出不少滋味;
随着茶味的逐渐释放,浸出到茶汤内的茶香茶味,达到顶峰;
再然后,随着滋味物质的不断消耗,一泡茶逐渐被泡淡,直至曲终人散。
好茶的充足养分,曼妙茶香,精彩鲜味、以及诸多清甜爽口风采。
或者劣质茶内部藏着的焦糊味、酸败味、灰尘味、霉味等等。
它们两者间的茶味浸出规律,一应遵循上述提及的“抛物线”原理。
不存在“茶叶在多次冲泡后,才会浸出有害物质”这一谬论!
《5》
六大茶类里提到“耐泡度”这个话题,绿茶是最冤的。
因为有不少茶界江湖谣言,说绿茶不耐泡;绿茶没有普洱茶、岩茶等来得耐泡……
对此,有必要正本清源。泡茶时,什么因素会影响到茶叶的耐泡度?
分析下来,不过是三点。
一曰茶叶内质积累,好茶才具有耐泡实力。
二曰泡茶工具选择,保温杯闷泡VS盖碗快速出汤,显然是后者更耐泡。
三曰投茶量的多寡,投茶多,自然更耐泡。
由此可见,茶叶的耐泡与否,压根与种类无关!
大多数茶客之所以会觉得“绿茶不耐泡”,主要是因为绿茶的泡茶,以玻璃杯泡为主流。
玻璃杯泡绿茶,往往只需投茶一小撮。往往容量近乎300毫升的玻璃杯,投一下搓龙井茶进去,茶叶克重无非是1、2克。
但用标准容量的100-110毫升盖碗冲泡普洱茶、岩茶时,推荐的投茶量,往往要用到8克,并且是沸水冲泡,快速出汤,沥干茶汤。
两者对比,从泡茶方式看,不难看出所谓“绿茶不耐泡”说法的根源所在。
其实,品质好的绿茶,不存在不耐泡一说。
若不信,可以亲自做实验对比。
尝试用玻璃杯泡岩茶等,投一小撮干茶进去,再看看在“耐泡”这点上,究竟孰是孰非!
《6》
好茶很耐泡,这点前提完全成立。
但反过来看,如果一泡茶泡起来,异常耐泡,是不是能说明它的品质尤为突出呢?
这可未必。
跟大家聊个故事,自然能看出问题所在。
很早前,我们到一家设计公司谈论公事。期间坐在招待室内,对方的生活秘书,热情地给我们泡茶。
当时泡的茶是品质一般大红袍,公务茶里较为常见。
秘书用了个大茶壶边泡茶,边得意地介绍,她觉得这款茶表现还不错,特别耐泡。
她以前一直喝不惯大红袍,觉得口味太重。
但现在换成大壶泡茶后,将茶味泡淡一些,泡起来既方便,又不用担心味道太浓。
你们看,这一个上午下来,壶里的茶已经泡了将近20多冲,泡出来依旧有茶色!
现在还没有换茶,你们喝喝看,试试味道。
说完,对方便热情地给我们倒了满满一杯茶。
尝了一口,只觉得味淡如水,茶香极弱。仿佛是往一锅紫菜汤里,加入几点蛋花,压根尝不出味。
如此“耐泡”的大红袍,其真实品质是好是坏,还真不好说。
毕竟,每个人对于“耐泡度”的理解不同,有人觉得茶味淡了,就该换茶。
而有的人则丝毫不介意喝滋味寡淡的茶水,只要略有茶味,带点茶色,就能一路继续往下泡。
联系到这点,网上动不动就有人说,**茶能泡到5、60冲等夸张、惊人次数,所言不虚。
但是,这样“耐泡”的茶,品质未必会出色。
考虑到个人主观性影响,判断一款茶的品质时,不能单看耐泡与否。
实打实从外观、香气、口感表现上,更能得出靠谱的结论!
《7》
“茶”从笔画上拆解,是“人在草木间”。
上有草,下有木,游历人间。
源自天然,吸收天地精华的神奇树叶,历经重重艰辛后,方才能来到茶桌。
只待干茶与水相遇,茶味激发,茶香氤氲而上。
冬日里捧一杯热茶在手,蓦然间,仿佛走进了草木之间。
享受一泡好茶的美妙,可一人独品,也可两三好友共享。
喝茶时,遇上一泡耐泡的好茶,让人欣喜。
美好的下午茶时光,就这一泡好茶,可以喝上整整一个下午,滋味都未变淡。
反之,如果是劣质茶,才泡过三四冲后就要换茶。
短短的几个小时,频频洗盏,要换上四五回茶。这样的喝茶体验,实在太糟心。
所谓“好茶不需要耐泡”一说,完全是茶圈一大谎言!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